2021年6月15日至16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2021届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PPE)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在中央主楼212会议室召开。答辩会分两场进行。
6月15日上午进行的第一场论文答辩会由韩立新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应星教授、高海波教授、袁先欣副教授、赵金刚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李震老师担任答辩委员会秘书。
6月16日上午进行的第二场论文答辩会,由应星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何晓斌教授、唐晓阳副教授、孙震助理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颜荻老师担任答辩委员会秘书。
新雅PPE专业的13名同学参加了此次答辩会,就各自的本科综合论文进行了陈述与答辩。
高靖涵
论文题目:自恋:社会状态下的个体意识——一项卢梭研究
指导教师:应星
论文摘要:本文反对简单地将卢梭的“自恋”概念解释为一种与“自爱”相对的社会情感。在卢梭思想的整体视野下重新解读卢梭在一论、二论与《爱弥儿》中对自恋的论述,我们将发现自然与社会之间不只有对立关系;社会状态承继了自然状态的基本逻辑,并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现自然”为最终指向。简言之,卢梭将“孤立个体”作为人性与历史的起源,就必然会导致自恋问题以及理解自恋的困难。此外,自恋对自然状态-社会状态之连续性的揭示也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现代性中的“社会”与“政治”的关系。
孔馨悦
论文题目:王阳明“诚”思想研究
指导教师:高海波
论文摘要: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代表性哲学家,从古至今对他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也多围绕着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理”和“致良知”这几个话题展开,当人们概述阳明思想的发展历程时,也多以这几个概念作为划为节点进行梳理叙述。但是,“诚”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样也被阳明多次使用与强调,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成为阳明讲学的中心。本篇论文即尝试从“诚”这一角度出发,以“诚”为线索脉络,结合《传习录》与王阳明的多篇书信,梳理出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以来关于“诚”的思想的发展历程,并分析王阳明思想中“诚”这一概念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诚”与前期的“知行合一”和后期的“致良知”之间的关系。
潘宇昂
论文题目:从孤立个人到现实的类存在——以黑格尔、鲍威尔、马克思为例
指导教师:韩立新
论文摘要:犹太人问题是十九世纪普鲁士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在黑格尔哲学的视域内,犹太人问题被转化为个体与国家的关系问题,犹太人因其宗教信仰的特殊性而凸显了这对关系的内在张力。黑格尔式伦理国家因其先验的实体性,通过授予犹太人市民社会中平等的民事权利,借助风俗与客观的社会制度实现对犹太人的教化。作为黑格尔哲学在主观向度的激进化,鲍威尔哲学要求国家必须经由普遍的自我意识的中介,因此犹太人必须放弃宗教信仰转向科学与人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马克思则主张现代国家没有预设自我意识的特定水平,个体的类本质本已自在地对象化于国家之中,因而犹太人不需接受教化就应获得解放。解放路径的差异源于哲学家们所持有的国家概念及其异化模式的差异。黑格尔式国家以精神的自我异化为基础,国家是精神先验设定的产物。鲍威尔式国家以自我意识的自我异化为基础,国家是普遍的自我意识设定的产物。马克思的政治国家则以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对象化理论为基础,国家是类本质在政治领域的投射。因此《论犹太人问题》对鲍威尔的批判,本质上是对黑格尔法哲学传统中的伦理国家概念及其异化理论的批判。马克思试图借助费尔巴哈的对象化理论,将国家理解为以普遍法制为基础的、不预设特定的公民资格的现代法治国,以证成犹太人的政治解放的合理性。但由于费尔巴哈的对象化理论预设了先在的类本质,而难以解释类本质在市民社会的利己生活中的生成问题,马克思的政治解放理论面临着内在的理论困难。但人的解放对鲍威尔的批判,揭示了经济存在作为现代社会中个体最真实、最切己的存在的生存面向,根本性地否定了黑格尔、鲍威尔在国家中弥合存在与本质的张力的可能。在这一意义上,《论犹太人问题》指向了唯物史观的生成。
王舒艺
论文题目: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论五四家庭题材戏剧的创作(1917-1927)
指导教师:袁先欣
论文摘要:本研究以1917-1927年间涌现的家庭题材戏剧为核心文本,尝试从“爱”与“家”两个关键词汇出发重返历史现场、探索五四家庭戏文本中关于家庭的经验与想象。通过分析家庭空间构成的物质性、寻觅家庭内部流动的时间,以及讨论戏剧舞台上“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本文对五四家庭戏中“家”的意涵进行了探索。本文意在指出,五四家庭戏所书写的“家庭”,并非通常认为的,静止、凝固、与外部世界明显区隔。在五四家庭戏的舞台上,“家”是一个更具时代性与日常性的表征空间。同时,本研究指出,与家庭空间流动的时间相关,五四家庭戏中关于“爱”的言说存在从“恋爱自由”向“真的爱情”滑动的过程。本研究指出,“恋爱自由”与“真的爱情”尽管从字面上都指涉两性关系,在家庭戏语境中却有着不同的能指。在家庭戏的语境中,“恋爱自由”实际关涉的是亲子关系。当五四剧作家将家庭戏的核心冲突设置在青春与迟暮之间、设置在新旧婚姻观念之间时候,“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语言实质上是在对亲子关系提出改写要求。“真的爱情”同样关涉亲子关系,却将重心真正落在两性情感关系之上。通过要求爱情真实、纯粹、足以成为一种美德,“真的爱情”言说中暗含着超越家庭的逻辑。这种超越家庭的逻辑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真的爱情”体现出浪漫自我向内审视的冲动,内含一种激烈的反世俗倾向;另一方面,“真的爱情”强调构建平等的、伙伴式的两性关系。五四家庭戏后期的转向即与这种“爱”与“家”的辩证书写相关:通过对于作为时代表征空间的“家”进行理性反叛与情绪性发泄,“真的爱情”最终选择将能量出口放置在了社会中。在此分析之余,本文也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尝试:以“爱”为线索,尝试勾勒五四时期观念领域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温晋
论文题目:史教与立人——早期鲁迅古文论文中的历史意识与民族主义
指导教师:袁先欣
论文摘要:早期鲁迅的古文论文写作在思想主题和文本性质上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过分强调其“个人主义”的一面,忽视了这些文本历史语境。本文分别从“进化”、“文明”与“国民之声”这三个古文论文的核心概念和晚清思想界的重要问题出发,将鲁迅的思考还原到晚清民族主义的话语脉络之中加以考察。本文认为,面对严复、梁启超、杨度等晚清知识分子所形成的一套关于科学依据(进化论)、现代意识(文明论)和现代国家建构(“新民说”)的民族主义主张,鲁迅将这些概念还原到东西方历史中以确定其真实意涵,从而消解了这套论述背后的历史目的论。基于此,鲁迅否定了晚清民族主义中以西方现代主权国家为模板对中国进行政治改造的方案,而是回到现实历史中探索人的能动性和现代中国的可能性;这同时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普遍性的勇敢探索。这一思想工作也进而塑造了鲁迅从“文化”和“文学”的角度介入20世纪中国革命的独特路径,对普通民众与革命中国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也成为鲁迅文学的母题。通过对早期鲁迅古文论文文本的细致梳理,本文希望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早期鲁迅加以界定,进而突破80年代鲁迅研究的“去历史化”的问题意识框架,更全面地梳理和把握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所面对的历史问题。
张劲波
论文题目:《智者》中的“逻各斯”问题及其多重义涵——从哲学史出发的研究
指导教师:丁耘、赵金刚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对哲学史方法之义涵与结构的澄清,在海德格尔早期“逻各斯”学说的导引、参照之下,而对于《智者》中“逻各斯”的多重义涵、以及“逻各斯”问题的由来、地位、义涵与结构予以了呈现。文章认为,作为具体“是者”的“逻各斯”在柏拉图学说中具有着“述谓”、“展示”和“传达”这三重义涵,而三者复可合称为“命题”;个别的“命题”之得以“是其所是”的原因、亦即其在柏氏“是”论中的依据,则在于“展示原则本身”——对照可知,海氏早期学说中的“逻各斯”,实为对柏拉图“逻各斯”学说的“生存论化”。而正是着眼于“述谓”义涵并对巴门尼德之“一”进行了“逻各斯”化的把握,《智者》中的“一”论被决定性地转为了“是”论,“逻各斯”也因而成为了“是之问”之被转出为“第一问题”的枢纽、并进入到与“是”的深刻纠缠中;是故,“逻各斯”问题乃是关乎着“是”与“真”这两个西哲史的核心问题域的枢纽式问题,而对于“逻各斯”问题的最终澄清亦要求着对于这二问、尤其“是之问”的考察。通过对于《智者》中“逻各斯”的从哲学史出发的考察,本文希望能为沿着海德格尔的运思而深入哲学之“第一开端”的探究开辟道路、为柏拉图研究的推展及其新的研究路向之探索提供助益。
朱晓堃
论文题目:在社会事实与观念之间——涂尔干团结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陈涛
论文摘要:我们今天所提到的团结概念,往往指一种思想上的同质性,而非社会学理论强调的社会事实。本文深入涂尔干理论,梳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职业伦理建立起个人——社会——国家间的联系。国家通过规范法团的道德而建立起公民道德,而团结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从事实到观念的偏移,成为了政治情感与社会事实的集合体。
老师现场提问




6月15日第一场答辩会师生合影
陈皓芫
论文题目:女性企业家创业与经营中的关系网络成本研究
指导教师:何晓赋
论文摘要:性别对于创业和企业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话题,企业家个人特征如何与企业的决策和社会资本联系起来并发挥影响非常重要。一方面,性别会对企业经营当中的费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不同类别的社会信任会对以公关招待费为衡量标准的关系网络交易成本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一个包含各行业的1648个中国私营企业组成的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女性企业家关系网络交易成本更高。而社会组织对女性企业家关系网络交易成本的影响更加明显。本文同时发现对于女性企业家来说,社会组织信任对于女性的关系网络成本起到了负向的调节作用——越高的社会组织信任倾向于减少女性因素对于关系网络交易成本的增加作用。本文继续基于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以10个女企业家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识别女企业家不同的关系网络交易成本脉络,提炼女性企业家在创业阶段遇到的增加关系网络交易成本的困难。而参与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促进同行交流扩展人脉,增加了关系网络交易成本,说明行业协会的信任增加了企业运行的中间环节。本研究聚焦女性企业家的社会关系构建和生存状态,不仅对于理解女性企业家创业思维和行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开展女性创业教育、政商环境构建具有实践启示。
田蕗
论文题目:从黑船来航到盟总时期:日本文化对日本外交的影响
指导教师:唐晓阳
论文摘要:日本在黑船来航到盟总时期的百年间进行了外交的多次转变。学界广泛地将这种灵活性与日本文化相联系,从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开展了许多研究。然而既有研究尚未突破学科壁垒,尚未建立起针对同一问题的跨学科分析,这阻碍了研究的反思和协同。基于此,本文试图构建起“日本文化在1853-1952年如何影响日本外交灵活性”的研究全景,梳理不同的研究脉络;并且在最后简要盘点各自得失,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
熊维清
论文题目:医改控费与医生职业权威的博弈——以北京为例
指导教师:孙震
论文摘要: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政府在医药卫生领域快速退出,对医生的职业行为缺乏控制。在要求公立医疗机构自主谋生的背景下,医疗机构和医生凭借其职业高度专业化的特性,在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采购市场上获取了极大的话语权,成为各方利益联结的中心。这一时期促成了卫生费用的飞速增长,奠定了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基础。自2009年我国正式开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最首要、最直观的任务便是医药卫生费用的控制。对医药费用的控制并非简单地对费用绝对值展开控制,如此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减少。因此,新医改在控费方面的目标,更准确的说法是提高医药卫生费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产出效率。本文从医生职业权威及其社会控制这一视角出发,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形成对新医改及新医改中主要措施的系统性理解和阐释,尤其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建设与完善。继而通过对我国31个省相关数据的进行简单回归,发现作为我国新医改核心举措的医保制度在与医生权威的博弈中比较无力,相关制度设计仍不够完善。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选取北京市具体的医药卫生费用数据和新医改进展情况,展开个案分析。通过对北京市新医改中的控费表现和具体举措效果的详细阐释,进一步补充和验证上述整体性的认知。最终,本文希望通过宏观阐释与个案分析的结合,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和当下的新医改产生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认知。
俞舒扬
论文题目:数字公地:创新与管理的新议题
指导教师:王亚华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促生了一系列用于资源共享、协同创作的数字公地。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地与数字化结合,一方面在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方面吸引了更多民智投入,有益于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诸如wiki百科、开源软件社区等机构甚至挑战了传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另一方面,互联网空间污染、个人隐私侵犯、信息病毒传播等具有数字特性的公地悲剧层出不穷。如何界定数字公地,如何监管数字公地,如何开发和探索数字公地,是在激烈讨论互联网问题后,学界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议题。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的权威性研究,探讨数字公地问题的理论前沿和主要问题,并展望该议题的研究前景。
张晨慧
论文题目:合纵连横——以粉体产业为例探索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联合
指导教师:付才辉
论文摘要:作为产业组织的基本单元,企业往往因为多种原因而选择是否联合,形成了差异化的产业组织形态以及多样化的行业性团体,例如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产业联盟等。各种形式的行业性团体不同的职能分工代表了不同的联合需求,同时,它们介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组织特征也代表了行业性团体在管理运作方面的共性。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联合逐渐显示出其必要性,成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共同发展的核心诉求之一。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联合路径可以被概括为“合纵”和“连横”:“合纵”指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编码的行业建立严格意义上的行业协会;“连横”指成立跨行业的行业性团体(非严格意义上的行业协会)。产业共性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行业中,行业构成了纵向的联系,产业共性技术则构成了横向的联系。中国粉体材料产业是历史悠久且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在“合纵”与“连横”两个维度上进行的二十余年的探索是产业组织研究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希望通过还原粉体材料产业的探索,为实现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联合提供案例参考并勾勒其未来生境。
张竞衔
论文题目:从边缘走向中心——精准扶贫如何驱动基层有序政治参与?
指导教师:孟天广
论文摘要:以改善人类生存境况为目标的社会工程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现有研究指出国家主导的社会工程可能会造成国家与社会的紧张关系。本文提出了一个替代论点,认为国家主导的社会工程可以改变国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通过“社会夷平”与“国家在场”等机制,推动社会以制度化的政治参与的方式嵌入国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的精准扶贫如何塑造乡村基层民主选举证明这一论点。基于 CLDS2016 年调査数据,综合运用回归分析与回归断点等方法,本文分析了精准扶贫对于基层民主选举的制度运行与个体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 精准扶贫在村庄层次驱动了基层民主选举的制度运行;(2) 精准扶贫提高了扶贫对象的参与意愿,推动了扶贫对象的参与行为,实现了对乡村社会边缘者的赋权。二者共同说明精准扶贫促进国家嵌入乡村社会,转变基层民主选举的制度逻辑,乡村社会经由基层民主选举主动嵌入国家。在总体上,精准扶贫促成了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
老师现场提问


6月16日第二场答辩会师生合影
两场答辩一共进行了六个多小时。每位同学陈述完毕后,答辩委员会的每一位老师都会进行提问,并要求同学进行简要回答。这些深入细致的问题和意见将指导同学们在答辩后进一步修改论文,并以更高的质量提交最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