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此刻 > 正文
.

编者按

在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系主任、新雅书院MBM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嘉教授作了题为:“以科学为明月,以人本为归途,于心理—脑—AI交汇处开创新心理学”的发言。

本篇推送转自“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微信公众号。

各位同学、各位同事和嘉宾,大家好!

首先,我谨代表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对2025级研究生新同学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你们的到来不仅为我们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代表了心理学科未来发展的希望。这是因为心理学正经历范式的重大转型:第一、心理学必须与脑科学在全方位多尺度深度融合;第二、心理学必须与人工智能共生共进化。这两点是未来心理学的核心趋势。

首先,要构建有生命力的心理学理论,至少需要满足空间、时间和形式三个尺度约束:空间尺度是从神经突触、神经微回路、神经网络延伸到群体交互;时间尺度从神经元瞬时放电、神经节律、长时程学习及终身发展;形式尺度则跨越行为大数据、脑成像信号和计算模型之间的鸿沟以实现相互验证与转译。只有当这三个尺度协同作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纷繁复杂的心理行为背后的“所以然”。

上世纪20年代,心理学在我国开始萌芽;而清华大学在1926年成立的心理学系与其他大学心理学系的最大区别,就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强调心理学与生命科学的融合。那一代学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条件反射实验室,逐步发展出动物行为与感觉通路电生理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动物实验中心,创建的“双人交叉盲法记录”、“饲养—实验分区管理”等动物实验室管理办法成为现代动物实验中心SOP的雏形。所培养的学生张民觉、郑丕留等把心理与生命科学打通,成为生殖医学与药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今天,我们在清华薪火相传,不仅拥有磁共振、脑磁图、脑电、近红外等宏观脑成像设备,还从零起步建设世界上首个超大尺度小鼠介观认知成像平台,并开设《脑科学导论》和《脑科学实验技术》等脑科学本科课程。这不仅是恢复老清华心理学系的传统,而这更重要的是响应新时代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其次,在更大的尺度上看,清华以工科立校,人工智能在全世界领先。而心理学和脑科学是最能与人工智能深度互动的学科:一方面,与其他学科类似,AI推动心理学与脑科学突破研究极限:AI帮助我们在神经层面构建仿生模型,在行为层面提出机制性假设,并在工程层面实现系统化落地。另一方面,AI以人类智能为模板而诞生与发展演化,所以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突破必将推动下一代AI的进化。因此,心理学和脑科学与AI形成了共生共进化的生态。在这个生态里,心理学提出问题,脑科学提供生物学基础,AI给出计算实现方案,实验再进行验证与迭代。每个闭环的完成,不是简单地术语堆砌,而是不断消融彼此的学科边界。

纵观历史,每次心理学范式转变都伴随跨学科融合:莱比锡的实验室把心理学从哲学思辨带进实证研究,哈佛大学将零散的研究方向汇聚成系统的学科,MIT将心理学升级为脑与认知科学。如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范式跃迁的前沿:心理学与脑科学和AI的融合,将催生出全新的心理学——它既能在生物体中得到验证,也能在人工系统中得到实现。

清华的传统,就是把最硬的科学问题与国家最迫切的需求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公平、老龄化社会、青少年发展、人与智能体伦理协作等难题,既不能只靠问卷或电极,也不能只靠模型或药物。它们需要跨尺度证据、跨学科合作与跨平台系统才能得以解决。所以,在各位即将踏上科研之路时,我有三条建议:第一,用“行为—脑—AI”的稳固三角来构建你的研究;第二,成为“双语者”,既懂实验又懂模型,既能操作脑成像设备又能开展田野调查;第三,以“可复现的优雅”为科研美学,让实验范式、实证数据和计算模型都经得起他人的验证与重现。

最后,我想用两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让心理学重新长出神经网络的筋骨,让人工智能长出常识与关怀的心智。愿你们在清华的岁月中,以科学为头顶的明月,以人本为前进的目标,在“心理—脑—AI”的交汇处,开创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新心理学。


来源丨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 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新生导引丨探索智造魅力 共启实践新程——新雅书院2025级新生访问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下一篇:新雅师说丨汪晖:在全心全意的学术投入中体会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