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国际化交流
.


新雅书院师生美国实践游学视频


2025年1月15日至24日,新雅书院的13名同学在张伟特老师和吴炳炎辅导员的带领下,组成“美国支队”,赴美国东海岸开展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其间,支队成员们参访了多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文化场所,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拓展了国际视野,深入了解了前沿的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亲身体验了异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氛围。

此次实践活动,进一步体现了新雅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和综合素养的办学理念。




01.文化交流

跨越时空的对话:中美文化的共鸣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在美国东北部城市波士顿,支队成员参访了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常春藤盟校之一。哈佛大学是支队来到波士顿后的第一站,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新雅31班班主任张开平老师和新雅校友胡天悦学姐带领大家参观了肯尼迪政府学院、哈佛园、燕京学社。站在约翰·哈佛雕像前,听着关于他左脚的传说,同学们也将手覆上冰凉的铜像,默默许下学业上的愿望;踏入肯尼迪政府学院,随处可见醒目的各式海报与启人深思的标语,同时展现着这座古老学府的活力与厚重;走进寂静的燕京学社图书馆,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学术的分量。参观这座以“真理”为校训的学府,大家对真理为何、何以求索有了更多思考。

支队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合影

支队参观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于1861年,是全球顶尖的科技研究型大学之一。在何柳凝学姐、刘度学长和丁凯学长等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脑与认知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和Media Lab等学术机构,见识到了MIT的“香蕉文化”,也为其顶尖的实验室和研究设施赞叹不已,同时为此校学生的创造力深感钦佩。参观结束后,同学们与MIT的同学和清华校友进行了热烈交流,讨论了关于科研、未来求学和研究方向选择等诸多问题,大家收获良多,满载而归。

支队于MIT认知科学系合影

支队参观MIT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在前往纽约的路上,支队成员在纽黑文市参访了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成立于1701年,也是常春藤盟校之一。耶鲁校园以其哥特式建筑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著称,在校园中行走,仿佛穿越回到了中世纪,每一栋建筑都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在史德林纪念图书馆门前,我们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耶鲁大学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学术精神和文化底蕴。

耶鲁大学校园景象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纽约大学(NYU)成立于1831年,是全球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其哲学、经济学专业及戏剧、电影等学科位居世界前列,是众多著名艺术家的母校。

在纽约大学中国学联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帝势艺术学院大楼,穿行在这所没有边界的校园中,并与纽大的同学进行专业学习、科研规划、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交流。在交流当中,张伟特老师介绍了新雅书院的教育理念和特色专业。


同学们与学长学姐交流

支队参观纽约大学


罗格斯大学

Rutgers University

从纽约前往费城的途中,支队先后造访了罗格斯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

罗格斯大学成立于176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之一,以其多元化的学术项目和卓越的研究实力闻名,尤其在工程、商学、药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表现突出。支队前往纽瓦克分校,受到了罗格斯大学副校长Eric Garfunkel教授、国际处葛尧教授和本地中国学联的热情招待,在交流中大家了解到罗格斯大学多元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教学理念。同时,我们参观了工程实验室,了解了机器人研究的思路与历程,在窗外见识到大学特有的课程第一节课的破冰活动,令人印象深刻。

支队于罗格斯大学座谈

支队参观机器人实验室

支队参观罗格斯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顿大学成立于174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常春藤盟校之一。在本地学生会和清华校友的带领下,支队成员参观了普林斯顿校园、物理系、计算机系和生物系等学术机构并进行了交流,感受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迸发的创新气息。在物理系,大家找寻着一代代大师在此生活、钻研的痕迹,也在随处可见的黑板上看到一个个创新的想法;在计算机系,迎面而来的便是一排又一排的屏幕,普大学生心无旁骛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或许就在参观的短暂时间内便有难题在此迎刃而解。

支队于普林斯顿大学合影

支队参观普林斯顿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来到费城,支队前往了此行的最后一所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于174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之一,也是常春藤盟校成员。宾大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创立,以其创新的教育理念著称,开创了美国第一所医学院和商学院。来到宾大,支队受到了Bruce老师以及宾大PPE专业(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物理学、计算机专业同学的热情招待。我们在富兰克林雕像前合影,随后进入了广负盛名的沃顿商学院,见到了最早的股票发售机构原型,感受到金融与历史的交汇;最后,我们来到学生活动中心席地而坐,促膝畅谈学业与科研等问题,在交流中,我们对于彼此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探讨了中美高等教育不同的培养方式,求同存异,互相学习,收获良多。

支队参观宾夕法尼亚大学



纽约清华校友会



在纽约,支队成员们来到帝国大厦,参与大纽约地区清华校友会组织的专场分享活动。

帝国大厦是纽约著名的摩天大楼和城市地标,高443.2米,共102层,采用装饰艺术风格设计,以其简洁的线条和优雅的外观闻名,是办公、观光和文化象征的多功能建筑。

在本地校友会会长李昊学长的主持下,同学们聆听了四位校友会资深学长和学姐的精彩分享,并与之交流。四位资深清华校友在求学、求职、工作、创业、公益和教育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见解,也讨论了当今世界形势下的中美关系与中美文化差异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其中胡刚学长的“以公益心做功利事,以功利心做公益事”和升职三要素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支队同学倾听学长的分享



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东河畔,是联合国的主要办公地点,象征着国际和平与合作。总部建筑群由秘书处大楼、大会堂和会议中心组成,内设有安理会、经社理事会等重要机构,是各国代表讨论全球事务的中心。

支队参观了联合国大会、安理会议事厅等场所,了解了联合国的历史与使命。

支队于联合国安理会合影

随后,清华大学资深校友唐春林学长为同学们介绍了联合国的基本职能和加入联合国所需要的条件和能力等知识,大家也就此展开了热烈交流。同学们问及自身专业方向与联合国内部职务的关联,以及AI在联合国处理日常事务中的应用等问题,学长们一一解答,为同学们指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每一次的交流都是思想与文化的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同学们对美国的政治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社会、文化差异性等问题有了更多感悟,进一步思考中国青年在全球视野下所应承担的责任。

唐春林学长(左一)进行介绍

城市探索

走在时代的脉络上:城市的智慧与风华

02.波士顿


本次实践途径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特区等城市,支队一行参观了许多当地的历史遗迹与文化场所,近距离观察美国的社会百态和美国普通人的生活。

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发源地,波士顿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在这里,我们走上串联起与美国独立战争相关的重要历史遗迹的自由之路,在庄严的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品味历史,在藏品丰富的伊莎贝尔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馆里驻足观赏。行走在波士顿的每一处,大家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在这座“美国雅典”中流连。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

波士顿美术馆与伊莎贝尔艺术博物馆

自由之路



纽约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是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商业、贸易、文化和传媒中心。华尔街、时代广场、世贸中心……一个个地标我们纷纷打卡。自由女神像、大都会博物馆……一处处旅游胜地我们也逐次参观。在钢筋丛林的曼哈顿,我们深深感受到这座文化熔炉的多元与活力。

自由女神像、大都会博物馆、时代广场



费城


美国的第一个首都——费城,是《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诞生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浓厚的艺术氛围。我们来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遗址——独立宫,踱步于那曾在200余年前不断被敲响的自由钟之侧,不由回味起美国独立的那段岁月。

自由钟、独立宫、航空航天博物馆



华盛顿


波托马克河畔,首都华盛顿巍然矗立,手握合众国的缰绳。支队进入林肯纪念堂,远观白宫和方尖碑,也进入国会大厦参观,零距离接触美国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在好奇心驱使下,我们还参观了史密森尼学会名下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国家美术馆等博物馆,为其展品之丰富、所涉文化之多元而惊叹。

国会大厦、自然历史博物馆、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


03.同学感想

心灵的共振:每一段旅程都是成长

本次实践,同学们始终集体行动,积极相互交流与沟通,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情谊。这次实践也让同学们对美国的政治历史与文化、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及文化观念的差异性等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思考清华学子、中国青年在全球视野下所应承担的责任。

吴欣桐:

站在梵高、莫奈等大师的真迹前,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震撼力量。站在曾经只出现在图片上的画作前,画上的细节更令我感到震撼。画作上厚重的颜料、细腻的笔触,在灯光下呈现出惊人的立体感,这是任何印刷品都无法复制的体验。在图片上平滑的色块,实则是厚重的颜料堆叠;远观和谐的色调,近看却是狂野的色彩碰撞。这些油画并不是二维的,而是三维的,画上每一个凸起都会在灯光下投下细小的阴影,让整幅画呈现出惊人的立体感。

王岱泽:

美国社会在基础设施和一些福利政策上展现出了相当的包容性,市内随处可见无障碍设施,许多楼宇和房间的门口都有实体按键,坐轮椅的人只要摁下按键,门就会在电机的驱动下自行打开,十分方便,在街上甚至博物馆内,也能见到远多于国内比例的残疾人;但同时,美国的包容性并没有带来不同族群和不同个体之间的更多团结,美国的街上常有疯子和高敏感人群。每个社会都有其独有的复杂性,它的每个侧面都是事实的一部分。


薛珅烨:

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内容(社会的多元与包容),包括由此产生的一切幻想,都来自那些国际精英的视角。他们在帝国大厦纵横捭阖,享受着长岛乡下的别墅和办公室外中央公园的风景,用自己眼中《独立宣言》《1787 年宪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三本立国经典构建整个世界的蓝图。为此,他们可以用上帝视角俯视其他国家。但这些经典本身的条文也有不完备的基础;这个国家以从不吝啬向世人呈现其不完美的一面自居,并将其赋予“纠错能力”的大名,但真正折叠在繁华都市之下的却是另外一面。华尔街对爆裂冒烟的燃气管道习以为常,夜夜笙歌的哈德逊河旁是城乡结合部般的衰败街景。中国几千公里的城乡贫富差距,在纽约压缩到了一个街角的距离。

杨伟琪:

所有远行,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归来。从波士顿到纽约再到华盛顿,短暂的美国之行更像是从世界返回自我的精神迁徙,带给我一些独特的生命体验。它让我暂时抛却现实,从出发到结束,我能够只带着去感知的渴望就义无反顾地走向前,去和美国来一场纯粹的相遇相识,像婴儿般去谦虚地观察这个国家,了解它的过往与现在。它是读万卷书后的行万里路,补齐了课本所无法替代的那份身临其境的震撼。它让我听见不同的声音,在与校友、学生甚至当地人的交流中,收获不同话题下的不同思考,看见不同地区的人们与世界的双向互动,把世界打开,看见真实和可能。它让我珍惜所拥有的,从异质的文明回到熟悉的家乡,让人不禁重新审视所在的这片土地,为已有而庆幸,为不足而深思。



文字、图片、视频剪辑丨美国支队

审核丨张伟特、吴炳炎

下一篇:新雅海外游学2025 | 邂逅英伦冬韵,碰撞思想火花——新雅书院师生2025年寒假赴英国实践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