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表著作
张伟特:《主体与真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即出。
Weite Zhang:Descartes’ Doctrine of Clear and Distinct Perception: A Systematic Clarification, Aachen: Shaker Verlag, 2016.(《笛卡尔的清楚分明感知学说:对笛卡尔哲学认识论的系统澄清》,亚琛:夏克出版社,2016年,355页)
(2)代表论文
张伟特:“笛卡尔哲学对图灵测试的优化可能”,《社会科学报》,2024年10月24日。
张伟特:“在学科交叉教育中找回书院制的应有之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27日。
张伟特:新文科“落地”,书院制具有跨学科制度优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24年7月1日
张伟特:“‘我思’与主体性:笛卡尔与近代哲学的开端”,《西方哲学史》(101计划教材),韩震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即出
张伟特:“笛卡尔的清楚分明性知识标准:一个隐藏的数学化认识论的模型”,《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24年夏季卷。
张伟特:“荀子哲学的元哲学标准分析:中国哲学转型的元-薄现代化路径”,《江淮论坛》,2024年第2期。
陈丽锦、张伟特:“计算哲学:过去与未来”,《数字人文》,2023年第4期。
张伟特:“笛卡尔与人工智能:我思故我在作为智能测试标准”,《科学•经济•社会》,2022年第3期。(被权威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9期作为“热点聚焦”摘录)
张伟特:“笛卡尔的真理理论:一种间接要求融贯性的符合论”,《哲学研究》,2018年第5期, 84-94。(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8年08期《外国哲学》转载)
Weite Zhang:“Descartes’ Metaphysical Doubts about Clear and Distinct Perceptio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7, 12 (1): 151-181. DOI: 10.3868/s030-006-017-0011-5.
张伟特:“笛卡尔<第三沉思>的形而上怀疑的对象,”《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1卷第1期 (2015夏季): 432-484页。
(3)翻译活动
瑟伦·奥弗加德、保罗·吉尔伯特、斯蒂芬·伯伍德著;张伟特等译:《剑桥元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即出。
[美]唐·伽勒特(Don Garrett)著,张伟特等译:“什么是休谟‘真正宗教’的真相?(What's True About Hume's 'True Religion'?)”,《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2卷第1期(2016夏季)。
[德]沃夫刚•弗莱塔格(Wolfgang Freitag)著,张伟特等译:“实在、知识与科学(Wirklichkeit, Wissen, Wissenschaft)”,《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1卷第2期(2015冬季)。
张伟特:“海德堡哲学简介,”《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1卷第1期 (2015夏季): 345-350页。
(4)主持课题
1)负责《斯宾诺莎的认识论研究:与笛卡尔认识论的关系和其系统困难》,项目编号:20185041288,类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负责人:张伟特。
2)负责《笛卡尔哲学体系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21THZWJC18,类别: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课题,负责人:张伟特。
3)负责元点计划(元哲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470-202-001,清华大学文创基金会。
(5)学术报告
张伟特:《荀子哲学的论证系统》,分析的中国哲学系列讲座,2024年9月26日,山西大学哲学学院
张伟特:《荀子哲学系统的元哲学分析》,“荀子的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批评与反省”学术研讨会,2024年8月20-22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张伟特:《人类知识的极限》,湖北大学楚才学院,2024年7月15日。
张伟特:《笛卡尔哲学系统的元哲学气质》,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2024年5月31日。
张伟特:《笛卡尔与人工智能》,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睿翼讲堂,2024年5月17日。
张伟特:《笛卡尔哲学系统的元哲学气质》,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睿翼讲堂,2024年5月17日。
张伟特:《荀子哲学系统的元哲学分析》,第一届分析的中国哲学论坛,2024年3月30-31日,山西大学哲学学院。
张伟特:《笛卡尔哲学系统的元哲学气质》,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悦读沙龙第三期,2023年12月23日,清华大学日新书院。
张伟特:《人工智能等级的临界标准:图灵、笛卡尔与哥德尔》,第四届全国笛卡尔哲学研讨会“笛卡尔与现代生活”,2023年11月24-26日,海南大学。
张伟特:《人工智能等级的临界标准:图灵、笛卡尔与哥德尔》,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外哲学术沙龙(2023)“文明互鉴中的世界哲学”,2023年11月19日,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张伟特:《人类知识的极限》,清华社科·战略大讲堂·复杂系统系列,2023年10月21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
张伟特:《人工智能等级的临界标准:图灵、笛卡尔与哥德尔》,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暨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3年年会,“新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互鉴与世界哲学”(2023年10月20-22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报告人和专场主持人。
张伟特:《哲学系统的气质》,清华社科·战略大讲堂·复杂系统系列,2023年6月17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
张伟特:“元现代性概念的重要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源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3年6月11日
张伟特:《笛卡尔哲学系统:基于元哲学的反思与评价》,服务器艺术,【哲学与当代艺术】系列线上讲座NO.32,2023年5月28日。本场关注度20余万人。
张伟特:《笛卡尔测试的可能性》,第三届笛卡尔年会,2022年12月24-25日,武汉大学
张伟特:《笛卡尔测试的可能性》,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暨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2年年会,“哲学中的现时代:西方哲学的视野”(2022年12月10-11日,西南民族大学),报告人和专场主持人。
张伟特:《笛卡尔与人工智能:我思故我在作为智能测试标准的可能性》,2022年人工智能哲学前沿论坛,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2022年4月16日-4月17日。
张伟特:《笛卡尔与人工智能:我思故我在作为智能测试标准的可能性》,第三届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国际会议:跨学科视角中的人工智能,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人工智能研究院,2022.04.08-04.10。报告人和主持人。
张伟特:《笛卡尔的疯子问题:被技术性地排除在哲学议程之外的哲学杀手?》,第二届中国笛卡尔哲学年会,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笛卡尔哲学专业委员会,南开大学哲学系,2021年12月27日-28日。
张伟特:《笛卡尔的清楚分明性:显得既不清楚也不分明》,“笛卡尔及其对当代哲学的影响学术研讨会” 暨笛卡尔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2020年11月5日-6日;“中华外国哲学史与现代外国哲学年会”,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2020年11月7—8日。
张伟特:《笛卡尔<沉思集>的怀疑:一个无预设的怀疑么?》,“纪念太原会议四十周年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新趋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和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山西大学),太原,2019年12月6日-8日。
张伟特:第七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古典与现代”,担任分论坛二(11月2日下午第二场)主持人,清华大学新雅书院,2019年11月1-3日。
张伟特:“黑格尔/费希特哲学翻译与研究研讨会——暨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担任大会筹备工作组副组长,清华大学哲学系,2017年11月18-19日。
Weite Zhang: “Descartes on Clear and Distinct Perception,” Colloqium of the Philosophisches Seminar (held by Prof. Dr. Andreas Kemmerling),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November 30, 2015, Heidelberg.
(6)学术邀请
2023/04-2023/06:邀请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创系主任李晨阳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黄勇教授访问新雅书院担任驻院学者,开设《国际哲学前沿》。
2015/03/23 — 2015/04/02:邀请德国弗莱堡大学(Freiburg Universität)哲学系认识论和科学理论方向讲席教授Wolfgang Freitag访问清华哲学系,开设短期强化课程《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Ou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2015/10/07 — 2015/10/30:邀请德国哥廷根大学(Universität Göttingen)哲学系德国古典哲学方向的知名康德学者Wolfgang Carl (1941 - )访问清华哲学系,开设短期强化课程《康德与当代哲学(Kant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7)期刊策划和主持
组织《清华西方哲学研究》海外哲学重镇专栏:
· “海德堡哲学专栏”(2015年第1卷第1期)
· “弗莱堡哲学专栏”(2015年第1卷第2期)
· “纽约哲学重镇专栏”(2016年第2卷第1期)
(8)会议策划和组织:
第一届清华大学计算哲学工作坊(2023年12月17日,清华大学):为了全面凝聚和总结当前具有高度探索性、不太为学界熟悉的中国计算哲学,促进计算机和哲学的对话与交叉,由本人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小红共同策划发起,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哲学系、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计算哲学实验室联合主办,由六家期刊和院校单位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民日报社等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期刊的学界代表约20多专家线下出席了工作坊。本次会议汇聚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哲学、计算哲学等领域的顶尖学者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对人文研究的潜在价值和影响,计算思维和计算转向如何影响和重新定义人文研究,以及计算哲学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计算方法在逻辑学、形而上学、认识论、科学哲学、伦理学等哲学分支中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扥主题领域中的应用和实践。工作坊吸引了40余人线下旁听,410人次线上参与,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关注,受到“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清华人文”、“清华文科”、“清华西方哲学研究”、“数字人文”、“江淮论坛”、清华新闻网等公众号转载和报道,被光明日报平台、人民日报社平台等媒体报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