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记 > 新雅讲座
.

2020年10月31日,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主办的“事关未来:讨论中国电视剧”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召开。会上,来自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与电视剧业内的编剧、导演共聚一堂,切磋研讨。本文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左亦鲁在会上的发言。

法学界一般是通过法律与文学来进入我们今天这样一种讨论。非常感谢毛尖老师的建议,帮选了“法律与文艺”这样一个题目。用“文艺”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限于文学,而是把电影、电视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纳进来;二是这里的文艺不是“文艺青年”的文艺,而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艺”。至少我个人对法律与文学或者说法律与文艺的研究,一直希望是从这样一个角度介入。

不管是法律与文学,还是法律与文艺,文本都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理想的文本应该具有两个条件:第一,经典性,或者说厚度,就是说这个作品本身要足够好。第二,公共性,或者说广度,也就是作品看的人要足够多。在文学热的年代,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基本是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但随着文学(或者至少是严肃文学)的衰落,可能有些作品本身仍然非常好,但的确没太多人看了。可能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近年法律与文学研究越来越把目光投向电影和电视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那些优秀的电影或电视剧在具备经典性的同时,也具有更高的公共性和流行性。

但这几年我的一个感受是,同时具备经典性和公共性的文艺作品可能越来越不好找了。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事关未来”,我也被安排在“未来”这一节,但我现在却越来越感觉自己好像属于过去,而不是未来。尤其是,我感觉自己越来越把握和理解不了年轻一代在看什么和怎么看。之前甘阳老师让大家在群里分享自己最喜欢的10部国产电视剧,看完各位老师的片单我一是感觉很有收获,但另一个感觉就是好像这些电视剧也都和未来关系不大。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甘阳老师列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总结起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两点:一、年轻人看的东西和我们很不一样了;二、也是更重要的,他们看的方式和形式也很不一样。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英文版图书、电影

年轻一代都在看什么呢?对70和80后来说,好莱坞主流导演的大神可能就是斯皮尔伯格、科波拉,经典作品就是《辛德勒名单》、《阿甘正传》、《教父》和《肖申克救赎》;但对年轻一代而言,好莱坞的大神可能是诺兰,诺兰的《黑暗骑士》、《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是他们的经典。当年年轻影迷疯狂给诺兰《黑暗骑士》刷分,帮它超越《教父》还是《肖申克救赎》成为IMDB 250排行榜的第一。这反映的其实是一个代际矛盾,一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和老一辈不一样;二是他们表达自己喜爱的方式——刷分、冲榜——也很不一样。这种代际的不同还反映在很多具体的问题上。比如对我们来说,喜剧之王是葛优,但对年轻一代来说是沈腾。年轻一代认识葛大爷的途径是北京瘫的表情包,而不是《我爱我家》或贺岁片。再比如,在老一代文青心中地位非常高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年轻一代看得可能就不多了。像毛尖老师喜欢的小津安二郎,感觉年轻人看得也少了,年轻一代可能看是枝裕和更多些。所以,近年还有什么作品是同时具备经典性和公共性、老中青三代都会看的?《三体》可能是一个,紫金陈三部曲改编的网剧可能多少也算。甚至美剧那边,《权力的游戏》完结后,是否还会有这种同时兼具经典性和公共性的作品出现,可能也得打个问号。

是枝裕和《步履不停》

更进一步,年轻一代看作品的方式和形式可能也很不一样了。就我个人观测到的一些来说:

(一)抖音和快手上那些几十秒的片段。这个可能最终是会对创作和制作产生影响的。比如在音乐领域,以前有实体的黑胶唱片和CD,人们是有一个很完整的“专辑”的概念的,但在线化之后,专辑好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歌”变成最基本的单位。之前可能因为快进不那么方便,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Pink Floyd或King Crimson这样的摇滚乐队,是有从容去做一些铺垫的。但现在都是抖音上十几秒的音乐,这就可能需要创作者想办法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一些短平快的东西。

(二) X分钟看完YYY。比如五分钟看完哈利波特全系列、3分钟看完《隐秘的角落》。这带来的不仅是压缩和加速,其实是作品的主导权和解释权从导演、编剧转移到了这种X分钟看完YYY视频创作者手中。这有点类似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于陈凯歌导演的《无极》,到最后《无极》成为了理解《馒头》的一个长脚注了。

(三)弹幕。以前我们看完DVD,特别喜欢的电影会再配着导演评论音轨看一遍。但弹幕和评论音轨还不一样,年轻人不是看完原片再去搭配弹幕服用,而是第一遍看的时候就开着弹幕,而且越是紧要关头越给你遮得密密麻麻。这也是我不太可以理解的。类似的还包括倍速观看、拖着进度条看、只看某某的cut或不看某某的cut。

《隐秘的角落》弹幕

(四)最后,今天的会主要是讨论电视剧,但我觉得综艺其实也是一种特别值得讨论的文艺形式。我觉得各位老师可以多看看综艺,我们下次再开一个综艺的会。刚才王楠老师说,很多电视剧其实比社会学论文更好地反映中国社会,我觉得没准儿综艺比电视剧更能反映社会中的一切趋势和现象。这两年似乎又迎来一个选秀的高潮,印象中上一次选秀大热还是2005年李宇春、张靓颖。现在已经有一些分析,这一波选秀的一大特点是,富二代是一个特别受欢迎的人设。换言之,一个练习生或者参加选秀综艺的新人,如果他/她是富二代,是特别容易受欢迎和最终成团出道的。但在我们的记忆中,小时候老听说港台明星进娱乐圈是为了替家里还债,05年那一批选秀出来的明星的人设也是单亲家庭或者普通人家的小孩儿。为什么富二代现在成了一个特别受欢迎的人设?这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

以上是我一些零星的观察,绝不是系统和深入的思考。当然我也不认为我们就必须去迎合和讨好年轻人,但我的确观测到了这些变化,它们到底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表层的还是深层的?我们的研究要不要做出回应?如果要,该怎么回应?希望听到大家的讨论。谢谢。

上一篇:新雅书院举办“三足鼎立:美国大选、RCEP与世界新秩序” 主题讲座

下一篇:会议回顾 | 【丁雄飞】电视剧与时间:Series, Serial和Seri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