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在十号楼北楼的一楼大厅里,有一场特别的小展览,吸引着大家驻足观看。这是新雅书院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CDIE)专业二年级学生的课程作业展。电路板、机器人和水彩、素描混合在一起,跳跃但不违和,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CDIE学生跨越自动化、机械工程、艺术设计三个学习领域的强大气场。
CDIE学生大多没有美术基础,马赛老师的《色彩基础》课与张雷老师的《素描基础》课,似乎触发了他们的艺术“小宇宙”。
《综合造型基础》授课老师徐迎庆(左二)与《素描基础》授课老师张雷(左一)对王振飞等同学创作的ISORTER“用户自选乐高分拣平台”大为赞赏
“智能摄影师”DOGGI的技术如何?赵晓力老师(右一)大概很有兴趣试一试
在展览现场,十三位CDIE同学分为四组,以PPT讲解与实景演示的方式,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综合造型基础》课程作业。
对话机器人
R.B.TALK
(作者:郑雅文 朱宇轩 於汀 张迟)
设计构思
目前的机器人在发挥功能时大多需要人的参与,人在机器人的运作中起到施发指令、交互控制等决定性作用,例如与人交流的对话机器人、帮人取物品的取物机器人、具有教育功能的教育机器人等,机器人都是单向接收,被动输出。于是我们考虑,能否实现机器人与机器人的交流互动,让机器人主动发声、彼此交流,从机器人与人的交互升级为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交互。
机器人与机器人的交互具体指的是让多个机器人的输入与输出形成闭合回路,即机器人A能对机器人B的语音、动作等信号作出响应与反馈,而机器人A的这种语言或行为反应又重新能够被机器人B接收与理解,于是机器人A与B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根据已有的人与机器人对话的实例可知,机器人说话往往具有较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对话缺乏实质意义;在机器人与机器人的对话中如果不做一定设置,这个问题会更加严重。为了防止机器人与机器人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地对话,我们希望对机器人的对话设定一些外界输入,例如周围环境的影响、使用主体的输入、观察与接收过的“见闻”等。受前段时间广受欢迎的手机游戏《旅行青蛙》的启发,我们决定制作一组“旅行机器人”。
类似于《旅行青蛙》中青蛙与主人的游戏设定,每个机器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孩子”。两个人分别带领各自的“机器娃”外出“旅行”,由主人控制“机器娃”的游历路线与沿途景物,而“机器娃”在这一旅行过程中会记录下沿途看到的风景与事物,形成自己的记忆与阅历。同时,它们还会在旅行途中拍下沿途风景的照片,形成文字、语音、图像等多形式的记录。而当两个“机器娃”旅行归来,两者能够就自己在途中看到的景物进行对话。对话的形式也是多样的,除了简单的文字语音对话,还可以根据看到的景物进行现代诗或古体诗赋诗,让两个机器人进行富有诗意的对话。
带“机器娃”去旅行,让两个“机器娃”就自己的旅行见闻进行多形式的交流,同时融入“机器娃”根据旅行风景而创作的诗歌交流,最终达到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具有特定主题的闭合对话效果。
云中菌与小鹿角,两个“机器娃”的奇葩对话引起哄堂大笑。
智能摄录机
DOGGI
(作者:于港、徐一支、项雨桐)
设计构思
随着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即便在摄影技术极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会为一些摄影中的不愉快经历感到沮丧,例如:朋友欢聚合影,总有一个人出来拍照而不能出现在照片里;虽然有“神器”自拍杆,但是拍出来的人像有时会走形;面对照相机,大家的状态其实都是摆拍,缺乏真实、自然的感觉;在大型会议、活动中,经常有摄影师肩扛大机器或操纵大摇臂来回走动,对摄影师的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考验。
所以我们想,是否能用一台智能机器解决这些问题:它能够在许多场合替代摄影师的角色,能让我们的照片里不再缺少一位伙伴,让我们的影像记录更加真实、自然。综合多方面调研结果,我们的设计核心最终确定为实现“photography full automation”。具体说来,就是实现一款价格与性能亲民,胜任多种任务场景,最终实现真实、自然且富有美感摄影的集成设备。
我们的乐高模型主要由机电系统、摄像系统、处理系统三个模块组成。我们选用安装了网络摄像头的安卓手机作为相机,其移动靠升降架和底座共同调节;摄影对象的识别与定位由2*2乐高声音传感器矩阵组成的声源定位系统完成;处理器利用opencv的人脸检测算法对相机反馈的人脸进行检测,机电系统再根据人脸位置信息对相机位置进行调节,从而获得最理想的摄影效果。
艺术创作机器人
“瞳”
(作者:张晨宇、王依晨、沈习远)
设计构思
交互艺术作为当代艺术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装置与观者的交流互动,达到艺术表达的目的。然而,当代艺术的思想性注定交互作品以表现艺术家的意识为内核,而观者往往扮演着解密的角色。在我们的作品“瞳”中,我们则希望观者不仅仅是装置呈现形式的一部分,更希望观者本身能够扮演艺术作品创造者的全新角色。每一个个体,生来就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从双唇的纹路、背影的轮廓到发丝的质感,它们往往难以被人们察觉捕捉,更难以被人们通过具象的方式表达,但所有细微之处有机地组合,却真真切切地塑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个体。“瞳”旨在捕捉人们眼部与瞳孔的特征,通过计算机算法的处理,融合绘画大师的绘画风格,用喷绘绘制的形式在大型纸张上重新塑造“瞳孔”所诠释的人物特质,用一个交互装置引领观者认识自己,解构自己,进而用全新的方式彰显自己。
“瞳”不仅仅是一台交互艺术装置,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技术层面,市场上已经设计出具有临摹功能的绘图机器人,但“机器人艺术创作”依旧是一个开放、广泛讨论的问题,通过分析指纹、瞳孔、叶脉、星空等独一无二的事物创作全新的艺术作品或许是机器人艺术创作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应用层面,当下对于个性彰显与私人定制的需求也为“瞳”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前景。从瞳孔到面部、甚至是特定画面,“瞳”给日用品与艺术结合的个性化订制提供了可能性,艺术馆的纪念品不再单一乏味,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亦不再千篇一律,以此为生活增添艺术的色彩。
用户自选乐高分拣平台
ISORTER
(作者:王振飞、于天宇、邓佳怡)
设计构思
乐高风靡全球且长盛时新的秘诀之一,在于它从不卖给用户“一个”玩具,而是卖给用户一套可以成为任何玩具的组件;它从不生产“一个”工程机器人,而是生产一组拥有无限实现可能的工程构造基件。但是,极其容易被忽视的是,在这些“无穷变换”、“拆装自如”耀目招牌的阴影之下,是“拆旧”与“装新”之间深险难越、却又不得不越的鸿沟——对乐高组件的分拣整理。
不难想象,当用户拆掉他上一个复杂精细的作品之时,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在拆卸的同时将各个组件一一拆下并一一分类放置,这将导致拆卸过程耗时极长、枯燥乏味、烦扰至极;二是追求拆卸的快感,在迅速而无章地拆卸完之后,再进行分拣,这时他将要面对的是“一地乐高”、“一片惘棋”,想象花花绿绿形状不一的色块在地上,倒宁愿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三是在胡乱拆卸之后放弃分拣,打算直接“在废墟上起高楼”,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用户在后期搭建新作品,满目疮痍、难觅所需的时刻,自然是要为当时的懒惰不收拣付出代价。
可见,分拣是必不可缺,但又令人避之不及。乐高的分拣是一个必须的、耗时间的,但枯燥的、与智力无涉的事情。在乐高本公司,这个问题不足挂齿,这是因为他们坐拥大型的工业级别的乐高分拣机。但是,在将乐高作为娱乐和实践物件的家庭、工作室等个体用户中,这种工业级别的分拣机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本作品应运而生。
本作品,正是一个以乐高基本组件为材料,实现占据空间极小化、功能实现灵活化、操作设置个性化、并且富于拓展可能的自动分拣机。利用乐高组件各种特征的分拣,进行模块化设计(主要考虑到可组合性、复用性),制作区分形状的模块,与区分颜色的模块,并不约定先分哪个特征,可以完全自己决定,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机组(在不同模块之间最好不经由电机传送装置运送,而是直接通过纯机械装置传递),用完可以拆卸,减少所占空间。如果组块内有分层设计,则各层之间的顺序也能够调节。分层设计中的每一层的精度也可以调节,便于该产品的拓展应用。
成品图,感受一下机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