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研 > 教学研究
.

全体合影

在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时代逐步来临的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逐步形成了重要的交叉领域:计算社会科学、人文计算/数字人文(Humanities Computing /Digital Humanities)。自20世纪中期起,数字人文运动在全世界已历经70余载,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和中国人文学科的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人文中逐步涌现出一个重要分支——“计算哲学”(Computational Philosophy),也称为“数字哲学”(Digital Philosophy),它不是关于计算机科学或技术的哲学反思(作为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一部分),而是使用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尤其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工具进行哲学研究的交叉前沿领域。尤其是21世纪以来,计算哲学正逐渐成为国际哲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工作坊海报:由ChatGPT协助制作

为了全面凝聚和总结当前中国计算哲学的研究和实践,讨论中国计算哲学共同体的未来发展,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哲学领域的对话与交叉,2023年12月17日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哲学系、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计算哲学实验室联合主办,由清华大学和中华书局《数字人文》、清华大学《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江淮论坛》、山西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认知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共六家单位协办的“第一届清华大学计算哲学工作坊”在清华大学人文楼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哲学、计算哲学等领域的顶尖学者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对人文研究的潜在价值和影响,计算思维和计算转向如何影响和重新定义人文研究,以及计算哲学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计算方法在逻辑学、形而上学、认识论、科学哲学、伦理学等哲学分支中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扥主题领域中的应用和实践。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山西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民日报社以及协办单位等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期刊的学界代表约20多人线下出席了工作坊。工作坊吸引了40余人线下旁听,410人次线上参与,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关注。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开幕式:计算哲学

工作坊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副主编张伟特主持。张伟特首先介绍了工作坊的缘起背景、办会初衷、会议主题以及参会嘉宾。他从西方哲学传统的形而上学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转向的演化趋势中提出,我们需要正视和面对国际学界已经提出的重要论题:哲学可能正在或即将迎来"计算转向"(Computational turn)。

张伟特主持开幕式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清华大学哲学系黄裕生教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陈德中研究员先后为开幕式致辞。梅赐琪代表新雅书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指出,新雅书院是鼓励和催生学科交叉并发生化学反应的地方,书院十分期待本次工作坊在学科交叉中碰撞出新的洞见。他指出,计算技术提供新的工具和思维方法可以助推和赋能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同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新技术时代所发生的改变,反过来又会限制和改变我们计算技术本身。

梅赐琪致辞

黄裕生代表清华大学哲学系外哲学科致欢迎辞。他提出,当今世界极度依赖计算技术,这一趋势正日益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但是尽管计算技术在很多方面超越人类智能,但它不能穷尽人与世界的存在,更不能完全替代对人类的道德、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数、数字、数据、计算,这些概念尚需严格辨析才能更准确、深入地讨论问题。人类和世界的存在不能完全归结于数字和逻辑,我们需要更深入的跨学科合作,探讨由计算技术带来的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

黄裕生致辞

陈德中在致辞中指出,“计算哲学”借助计算思维来研究传统哲学问题,这对于哲学研究事业来说乃是一个福音。它将全面地更新和推进我们对于形而上学、科学哲学、伦理与社会哲学、语言哲学及心灵哲学等领域哲学问题的研究。不同于我们关于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哲学思考,“计算哲学”乃是哲学研究事业的一个“计算转向”,一个全新的拯救。哲学史上的任意一次转向都是机会与挑战并举,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的全面计算化也不例外。“计算哲学”需要勇于面对不可计算化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的挑战,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对于可计算化的哲学研究走得更远,基础更深。“计算哲学”未来可期。

陈德中致辞

特邀报告:大语言模型和计算思维

计算哲学工作坊上午首场特邀报告围绕“大语言模型和计算思维”展开,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主持。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孙茂松-刘知远团队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THUNLP)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陈慧敏代表该团队作了题为“大模型的重要特性与交叉应用”的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通用智能的特性,包括通用核心架构和通用学习方法。通用核心架构指的是整合不同领域数据的统一模型,用于学习各种知识。通用学习方法则突破了以往对每个模块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的限制,实现了更灵活、综合的学习。她最后指出,当前正处于通用智能的阶段,大模型已经成为主流。大数据时代使得计算机能够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如翻译、数学问题解答等。整个报告为听众呈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前的技术趋势,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入思考。

陈慧敏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讲师、党委副书记韩文弢作了“计算思维:概念、历史和人文领域的应用”的报告,报告探讨了计算思维的发展,从古代算盘到电子计算机,阐述了计算能力提升对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他认为,计算思维并非仅随计算机而生,而是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计算思维在不同学科的结合下催生了计算经济学、计算社会学、计算物理学、计算化学和计算生物学等新研究方向。我们人类对工具的使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而计算思维与计算工具相互影响,并在不断迭代中发展。韩老师指出,计算思维被定义为一种可广泛应用的技能,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的专属领域。最后,韩老师举例展示了计算思维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展示了其在不同学科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韩文弢

特邀报告:世界与中国的计算哲学

第二场特邀报告的主题为“计算转向:世界与中国的计算哲学”,由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德中主持。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数字人文》编辑李飞跃在线上作了“计算转向与人文研究的再定义”的报告。他指出,数字人文给传统人文知识的获取、标注、表示、阐释、取样与比较等带来了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上的根本创新。数字化研究通过文本挖掘和计量分析提升了人文传统研究的一致性和客观性,提升了作为职业的人文研究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客观化与标准化;整体性与过程性;可视化与空间化;可操作与可累积。计算方法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一般科学的思维方法,正在导致社科人文的计算转向:计算经济学、计算社会学、计算法学、计量史学、计算语言……他强调,从传统的经典人文到数字人文,数字正在重新定义人文。

李飞跃(在线)

清华大学哲学系陈丽锦与新雅书院张伟特作了“计算哲学:过去与未来”的报告,追溯计算哲学的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方法、代表性研究案例以及前沿进展。该报告介绍了计算哲学中常用的形式逻辑编程、基于行为体的建模与模拟、分布语义学、文本/数据挖掘和分析、人工智能建模与模拟等方法及其局限性,并详细探讨了它们如何被应用于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等领域的案例实践。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理想本科哲学教育模式或许应该采取“计算机+X+哲学”模式,扭转中国学生在高中和本科七年期间通识教育的结构性失调和过早文理分科带来的弊病,重新恢复和提升哲学综合、整合、反思和批判整个人类文明的能力。

陈丽锦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计算哲学实验室中方负责人王小红教授在其“中国古代哲学语料库建模”的报告中从what、why、how三个角度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语料库建模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她介绍了自2015年与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副主编科林·艾伦(Collin Allen)教授共同推进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计算哲学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她所在的团队经过多年多方努力创立了全新汉典语料库(inpho.xjtu.edu.cn)。她们通过LDA(隐形狄利克雷分布)主题建模在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比如张载哲学研究)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结果,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王小红

专题研讨:计算马克思主义、人工智能与伦理学、计算科学哲学、计算中国哲学

计算哲学工作坊下午环节设置了四场专题研讨。第一场研讨围绕“大语言模型与计算哲学”,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认知科学》主编梅剑华教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交互式人工智能课题组(CoAI)、创立聆心智能的黄民烈副教授作了“大语言模型与语言智能”的报告。他用几个研究案例指出,大模型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理解、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的能力,但其在心智理论任务中的表现不尽人意。他进一步提出人类语言可能有着物理世界的“grounding” ——对现实世界的映射,而大语言模型缺乏这种“grounding”,所以这也许是现今大语言模型与人类语言能力不同的原因之一。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王建红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建模实践及哲学反思”报告中,首先介绍了他所在团队自2018年正式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领域丰产的理论研究、实验探索和平台建设工作,然后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计算建模的思路和范例,比如通过LDA模型的证据对《资本论》与《21世纪资本论》的比较研究,对《资本论》情感趋势与文本比较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心的衍变研究等诸多案例。最后他介绍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建模的哲学反思。他指出,哲学和计算建模之间的关系有两大路线:一个是哲学反思计算和计算建模,二是计算和计算建模用于哲学研究。而计算哲学就是走第二个路线,但这个路线将遭受人们对计算的方法论、知识论和本体论层面的反思和质疑,我们需要从这三个角度回答和澄清相关核心问题。

梅剑华主持

黄民烈

王建红

第二场研讨探讨“人工智能与伦理学”相关话题,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璇主持。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张学义副教授在其“公众人工智能价值敏感性的风险感知测度解析”报告中指出,在各个群体中人工智能的算法歧视风险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其次是劳动者失业风险和不透明风险。此外,调查还发现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决策偏见、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等问题的担忧程度较高。他认为,这些结果反映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和对伦理价值的关注,为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参考。

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隋婷婷在其“自动驾驶两难困境的道德算法偏好”报告中讨论了自动驾驶引发的道德困境和伦理原则的问题。她指出,实验调查的道德接受度结果显示,在保护车主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多救人的功利主义和尽力保护乘客安全的利己主义受到了较高的接受度。她呼吁在自动驾驶发展中建立起伦理原则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施璇主持

张学义

隋婷婷

第三场研讨的主题为“计算科学哲学”,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编辑崔晋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研究中心朱晶教授在其“化学哲学与计算建模”的报告中聚焦计算哲学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应用。该报告首先讨论了计算哲学对现实团队科学和交叉科学的贡献,然后深入研究了在认知价值实现领域中计算哲学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实施,以及如何克服研究方法和技术建模方法的困难的问题。报告最后强调了计算科学哲学在认知价值与实践探索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回应传统科学哲学问题,促进理解核心科学问题以及跨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方面。

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匹兹堡大学HPS系浦江淮在其“科学发现的计算建模及其机器实现”报告中提出,计算科学的发展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和视角,揭示了以往科学方法的精细结构。然而,计算方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限度,需要考虑可计算性问题以及算法的正确性和科学数据的支撑。计算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解决经典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也需要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不透明性和信任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东在其报告“科学发现能否发现科学新思想-以AI-Einstein为例”中指出,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已经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然而,目前的科学发现主要还是依靠数据和经验,尚未能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理论层面的发现。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他提出,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科学家能够利用大数据和模拟来发现新的科学概念和理论。

崔晋主持

朱晶(在线)

浦江淮(在线)

王东

第四场研讨聚焦“计算中国哲学”,由《江淮论坛》编辑吴勇主持。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立英教授在其“中国古代逻辑与主题建模分析”报告中提出《弘明集》对于逻辑学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发现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重要成就(使用演绎推理,在辩论和说理中大量使用类比和比喻,以及在论辩中出现对论证元理论的思考)。她还详细讨论了《弘明集》与计算主题建模技术的适配性,给出了她在研究过程中的其他延展性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哲学实验室胡轩阁在其“汉典主题模型的哲学诠释”报告中探讨了数据建模的哲学解释性的问题。计算主题建模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在思考哲学和解释文本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取代哲学研究者的后续思考和解释。他通过“孟子与荀子,何者更接近孔子?”和 “张载的宇宙论”两个案例说明主题模型分析后的哲学解释性工作的思路和实践。

最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和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杨钊在线上以“汉典哲学主题建模技术”为题介绍了汉典哲学主题建模技术、LDA模型的三个基本假设、语料库与数据集的搭建、文档主题层面的分析等问题。

吴勇主持

张立英

胡轩阁

杨钊(线上)

圆桌交流:中国计算哲学的未来

12月17日晚上,工作坊举行了“中国计算哲学的未来”的圆桌交流,由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计算哲学实验室中方负责人王小红主持。在圆桌交流中,与会学者针对中国计算哲学的未来发展和建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同意加强中国计算哲学学术共同体的制度化建设,支持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合作,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推动哲学与计算机的领域的学科交叉。

讨论现场

代海强

李飞跃

邢灿(人民日报社)

结语:学科交叉的潜力

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为本次工作坊的研讨进行了简要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不单聚集计算和哲学界的学者总结了计算哲学的过去,对计算转向的未来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思考了哲学的计算问题,随着研讨深入会议认识到计算的哲学问题也是计算哲学所不能回避的基础。计算哲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还有很多处女地尚待探索和研究,充分体现了交叉学科作为人类创新重要动力来源的判断。

经过一天高强度的会议研讨,清华大学第一届计算哲学工作坊顺利结束,较为充分地总结和凝聚了当前中国计算哲学领域的探索和进展,促进了计算机学界和哲学界的对话和交流,开拓了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新视野,为推动计算哲学实践与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视角,极大地扩大了计算哲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案:陈丽锦、王子非

摄影:王子非、张润恒

排版:张光耀

审核:张伟特

下一篇:新雅研修丨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与书院制建设研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