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师 > 师资队伍

黄裕生

基本信息:1965年11月出生,福建省平和县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书院服务:曾任导师、教学委员会委员

书院教学:现开课为《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

办公电话:010-62782777(O)

Email:huangysh@mail.tsinghua.edu.cn

个人主页:https://www.phil.tsinghua.edu.cn/info/1015/1762.htm

教育背景

2002年赴德国马堡大学哲学系学习,主修康德哲学

1995年,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1年,到河北省涞水县下乡锻炼

1990年,入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工作

1990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 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

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兼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系主任,人文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9年6月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起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2007年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

2006年起兼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副主任;

2004年至2009年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2年在德国马堡大学哲学系进修;

1998年至2004年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2年至1997年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研究领域

主要专业为外国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一哲学原理、德国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

奖励与荣誉

1.《中世纪哲学》获200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

2.《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作为“纯粹哲学丛书”之一获得2004年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3.《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获第二届胡绳学术奖哲学类提名奖。

4.《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及其真理观》、《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分别在1999年、2001年、2003年获得中国社院哲学研究所优秀成果奖。

主持课题

1.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由与希望:康德实践哲学及其美学的现象学-存在论研究"。

2 .2003年至2006年主持并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理性与信仰:重新理解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3 .1998年至2001年主持并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重点研究课题"西方哲学中的真理与自由问题--康德哲学研究"。

4.参与叶秀山教授主持的2004年至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哲学中的宗教与科学",负责基督教与西方哲学的关系部分。

5.参与梁存秀教授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黑格尔著作集翻译与黑格尔哲学研究"(2007年9月启动),负责黑格尔宗教哲学讲演录方面的翻译与研究工作。

学术成果

1. 《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第一版,2002第2版)

2.《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2008年修订版)

3.《宗教与哲学的相遇--奥古斯丁与托马斯可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江苏凤凰出版集团,2008年)

4. 《中世纪哲学》(中国社科院学术版八卷本《西方哲学史》之第三卷,主编及主要撰稿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5.《斯人在思--叶秀山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主编,与宋继杰等合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已出版的学术译著:

《维特根斯坦全集》之第二卷《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小组》(与郭大为合作,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

近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

《真理的本质与本质的真理──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学术与语言》(载《哲学研究》2000年第7期)

《犹太哲学:一种命定的宗教哲学》(载《哲学动态》2001年第2期)

《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载《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

《什么是哲学?——兼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载《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论哲学与宗教的界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自由与权利——论康德的政治哲学》(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圣经与哲学——论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原则》(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1期)

《原罪与自由意志──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学》(载《浙江学刊》2003年2期)

《科学的限度与人文-信仰的空间》(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如何理解上帝:从证明到相遇?》(载《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及其真理观》(载《哲学门》2000年第2期)

《我们在生-死之中──兼论列·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一种飘浮的存在论:关系实在论的困境》(载《哲学门》2000年第2期)

《我们离近代有多远?──我的近代观》(载波士顿《美中社会和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

《本相与角色的存在论区分》(载《复旦哲学评论》2004年第1期)

《康德哲学的使命:为知识与权利奠定基础》(载《人民日报》2004年7月23日)

《论爱与自由——兼论基督教的普遍之爱》(载《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两种正义观与两种立法精神》(载《江苏征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自由:现代性社会的最高原则》(载《社会学家荼座》2008年第4辑)

〈三位一体与人类的心灵结构〉(载〈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人要不死,又将如何?》(载《文景》2008年第3期。)

《康德的政治哲学》(3万字,载八卷本《西方哲学史》之第六卷《德国古典哲学》2005年12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The Starting point of universal ethics:free individual or relational characte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2007)

《从概念思维到本源思维》(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拒绝耶稣的理由》(载《浙江学刊》2009第4期)

《人权与社会正义》(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爱与第三位格》(载《世界哲学》2009年,第2期)

《康德论证自由的“知识论进路”》(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是正传,还是谬传?——评赵敦华教授的“基督教哲学何以可能?”》(〈文景〉2009年10月总59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