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聚焦 > 书院聚谈
.

彭定中先生分享

“做人的工作正像播撒种子,我不知道有多少种子能够长出来。但只要种子仍在长,我就会继续播。”平白质朴的话语振聋发聩,是彭定中先生数十年的公益事业最好的题匾。12月19日下午,彭晏素兰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彭定中先生做客“从游计划·南十北聚谈”,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老师、副院长张伟特老师、学生组长张元哲老师,以及来自新雅书院、建筑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电机系的二十余名同学共聚南十北,聆听彭定中先生的非凡故事,与彭定中先生共同探讨公益与人生。

梅赐琪老师主持

彭定中先生出生于抗战胜利前夕,少年时期随父母前往香港,青年时期赴美求学工作,始终心系祖国,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回到中国开拓外企的中国业务,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大的贡献。七十余年间,彭先生见证了祖国由衰及盛,从弱到强,回顾及此,彭先生表示这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在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大地上的绝对贫困已被消灭,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物质贫困问题已被解决,但精神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得到”如水,“想要”如杯,水虽增多,然杯亦增大,倘若杯无限膨胀,而水的增速又不及杯,那么人永远都不会被满足。彭先生认识到“人”的问题严峻且复杂,因此,他开始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能不能在这些方面做一些事?我们能不能让社会变得好一些?”启程于问题,彭先生开始思考创立一个可以复制推广的乡村公益模式:一个村可以到一个乡镇,到一个县,甚至到整个国家。

秉持这样的思考,彭先生的公益理想逐步落地。谈及他为所帮助的孩子们树立的目标,彭先生特别强调“底线”,表示“若当官则绝无贪官,若经商则绝不行贿,若行医则医德高尚,那就是成功。”孟子云:“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道德, 是一种态度和行为, 而非一种才华或能力。彭先生运用社会学中的“群聚效应”来描述影响力扩散的过程,他提醒同学们实践的重要性,有体验才能有感动,有感动才能有内化,才能将生活的实践变为品格的一部分。

彭定中先生在自己理想落地的过程中强调公德也强调规范。“我是学工程的,工程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做。也许要十五年才能看到结果,那么就要规划出五年的目标,一年的目标。”彭先生指出素兰基金会的宗旨不是做慈善,而是想解决社会问题:“捐钱就可以做慈善,但要解决社会问题就不但要捐钱,更要捐心、捐时间。”从孝昌县三湾村到清华新雅书院,从实践基地到在线平台,彭先生的公益项目皆是其心力的结晶。他提到拥有感和归属感在社会实践中尤其重要,他鼓励同学们在某个社会项目中真正投注心血,将它视为“我的项目”;在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比我们自己大”——目标清晰,手段灵活,心怀大境界,手抓小细节。彭先生将自己的理想社会囊括为十六字:敬天爱人、公平和谐、规范公德、诚信安全。

聚谈现场

彭定中先生借用《插秧偈》《竹石》《自题金山画像》三首诗来概括自己的平生事业。“手把清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脚踩湿泥,做的是务实的工作,心中所挂念的是广大乾坤之下的百姓福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公益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坚韧笃定,数十年如一日;“问汝平生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彭先生的“黄州”、“惠州”和“儋州”,便在保靖、修水和孝昌。

现场交流

新雅44班屈纳川同学向彭定中先生表达了自己在志愿活动中感到的困惑,似乎初始的热情总容易被后续的工作消磨,要如何在长久中保持初心?彭先生指出:一来要设立持之以恒的目标,壮志总有消沉时,只要咬定青山,即便受挫仍可重振旗鼓;二来要掌握灵活求变的手段,做“人的工作”往往难以得到短期的回报,尤其要注意在方法上创新。新雅33班MBM方向冯羽墨同学曾参加2024年的素兰年会,她非常认同彭先生提出的“目标清晰,手段灵活”,进一步问到如何能确立起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彭先生指出,目标的选择一定要超乎于己,要能从追寻目标的过程中品味出乐趣,如此便不至于在过程中用手段取代了目标。梅赐琪老师同样表示,钓胜于鱼,产出(output)和结果(outcome)是同等重要的,正如写作,预先把结论想好往往会使得人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协会(清华农协)原会长、建筑学院博士生乌家宁介绍了农协的宗旨与业务,农协以学生社会实践为主要支撑,以清华学生为主体并带动全国其他高校的学生一起去到乡村看一看,在乡村做一些力所能及而当地依靠自身又难以做的事情。彭先生在回应中也谈到他对于乡村振兴的理解,就是聚集众多已经点燃的小蜡烛,使其能够照亮更大的地方,能够改变更多的人。

现场交流

已识乾坤大,又怜草木青。彭定中先生的公益事业是心怀天下与脚踏实地的融合和例证。风起青萍之末,正如先生将自己比作数十年如一日的奉献比作播种,彭定中先生于新雅书院的分享也催动了无数公益的志向于暗中生发。

彭定中先生参观新雅书院

“南十北·聚谈”是新雅“书院一万小时”体系从游计划中的核心系列活动之一。师生均可就特定大学学习和生活议题提出倡议,展开聚会讨论。活动旨在推动书院同学对于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深度思考,并进而带来主动性的适应和改变。

文字丨陈诺

图片、编辑丨张煜 张光耀

审核丨张伟特

上一篇:南十北·聚谈 第十七期丨“看完魔妖仙,继续在人间——《哪吒2》观后谈”——南十北·聚谈第十七期举行

下一篇:南十北·聚谈 第十三期丨“我在新雅上小课”——南十北·聚谈第十三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