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聚焦 > 书院聚谈
.

聚谈现场

当新闻头条在战火与通胀的褶皱间震颤,东京居酒屋的陶杯仍盛着千年不变的晚酌时光;联合国决议厅的唇枪舌剑穿透穹顶时,威尼斯船夫摇橹的节奏依旧应和着十五世纪的潮汐。新雅学子穿梭于这枚星球明暗交织的经纬线,在特拉法加广场抗议标语与京都老铺暖帘之间,窥见了现代性最深邃的隐喻——人类始终在历史断层带上编织日常的经纬,用晨昏线缝合文明的裂帛。真正的教育从不止步于知识边界的丈量,而在于让年轻的生命浸入文明的褶皱,在异质文化碰撞的火光中淬炼认知的棱镜。3月6日,在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老师的召集下,建筑学院青锋老师、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林蔚然老师、未来实验室焦阳老师、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老师与新雅院内外20余名同学共聚南十北大厅,就冬季游学中的体会进行了交流。

梅赐琪老师主持

意大利支队带队老师,建筑学院建筑系青锋老师提到,此次意大利游学实践是对校内通识教育的深化与拓展:以“建筑与城市”为线索,每日的citywalk带领师生深入城市的肌理;同学各自分配任务,每一个景点都有同学负责讲解。青老师尤其欣喜地看到同学们的笔记中多有对人的观察:人的神情、举止、生活点滴。在这个过程中,从观景走向对话,去理解、去倾听、去进入。正如人不是物件,建筑承载着历史,建筑也在历史中呼吸。

青锋老师

意大利支队高乐天同学则深感,由于语言的限制,自己在街头穿梭能收获的信息量仍然有限。这种理解的隔阂引起了她进一步的思考。尤其在意大利实践结束后,她在山西大同的北魏云冈石窟旅行时偶然遇到了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这两千年前的遗迹对古老的埃及文明、流动的希腊文明、东西衔接的波斯文明、宗教多元的印度文明的深度整合,与当今世界分裂的样貌似乎形成了鲜明对比。她不禁思考,隔阂与融汇,哪个更真实?从饮食文化的差异到设施的古旧印记,胡一臻同学在意大利同样撞上了文化的落差。对此,梅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一个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讨的问题:这些不同究竟是文明自身特质的迥异还是线性进步时间轴上的参差?

高乐天同学

胡一臻同学

日本支队带队老师,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林蔚然老师提到,此次日本游学实践是与21位同学共同学习的过程。日本支队在关西的十字路口窥见现代文明的悖论:京都大学枯山水庭园凝结的禅意,与东京银座霓虹幕墙上流动的消费主义符号,在21位青年学子的认知光谱中激荡出关于教育公平与文化异化的思辨涟漪。日本支队的王志豪同学则分享到,日本的见闻让他深刻感到,某种程度上和平是靠经济维系的——这一点由日本购物的体验即可见微知著:商业的语境似乎就可以能弥合交流的沟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还是会暴露出交流欠缺的问题。一次误会让兰新亮同学也得到了类似的感受。如何去处理这种文化的差异正是新雅游学实践项目的核心命题。梅老师提到,如若偏狭地生活在自我的窠臼而对他者投以想象时,对方往往不是野兽,就是圣人。放下戒备开始直面差异、矛盾和冲突,正是平等相处的开始。

林蔚然老师

王志豪同学

兰新亮同学

英国支队带队老师,未来实验室焦阳老师表示这是自己自硕士毕业后首次重返英国。师生在唐宁街十号见证了公民参与的表达、政治潮汐起落的痕迹。让他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生与学习汉语言文化的英国学生进行的交流:从“小红书”到《红楼梦》,文化的浸润、交流、传播的痕迹所体现出的连续性与地缘政治场域中的涌动与断裂形成了鲜明对比。英国支队的董家瑞与郑哲宇同学则感慨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远非纸上能够得来,不论好的不好的,亲身体验会得到与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的资讯不同的感受。对于在幽静的英国乡村与世界大都市伦敦感受到的差异,郑哲宇同学则提出了如何在与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特点的疑问。

焦阳老师

郑哲宇同学

董家瑞同学

美国支队带队老师,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访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罗格斯大学、联合国总部等地,师生收获颇丰。美国支队的汪哲悉与王庭轩同学深刻体会到当地体验与原本想象的不同。无疑,比起“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碎片化的异国一瞥,真正深入他者的文化语境才是理解的开始。祛魅之后应当如何?对此,梅赐琪老师尤其提醒大家警惕过度镜像化的视角。现实并不由九宫格、0与1构成,找到断裂、对立之中的连续性才能把握现实世界的脉搏。

张伟特老师

汪哲悉同学

王庭轩同学

当爱奥尼柱式缠绕着犍陀罗飞天,当北魏工匠的凿刀邂逅希腊匠人的规尺,人类文明本就是在误解中交融的进行时。新雅学子用脚步丈量的,何尝不是一部打开又合上的世界之书?那些在威尼斯贡多拉上记录的神情,在京都料亭里捕捉的鞠躬,在伦敦地铁中拾得的方言,终将编织成超越地理疆界的精神图谱——毕竟理解他者,才是认识自我的终极镜像。

聚谈现场

“南十北·聚谈”是新雅“书院一万小时”体系从游计划中的核心系列活动之一。师生均可就特定大学学习和生活议题提出倡议,展开聚会讨论。活动旨在推动书院同学对于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深度思考,并进而带来主动性的适应和改变。

文字丨陈诺

图片、编辑丨张煜 张光耀

审核丨张伟特

上一篇:南十北·聚谈 第十九期丨“有朋自远方来:通识书院与教养学部的对话” ——南十北·聚谈第十九期举行

下一篇:南十北·聚谈 第十七期丨“看完魔妖仙,继续在人间——《哪吒2》观后谈”——南十北·聚谈第十七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