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此刻 > 正文
.

“惊鸿筑梦”大中衔接项目是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一事”计划支持创设,同清华大学“思源计划”合作的公益行动,聚焦教育现代化下的“大中衔接”主题,通过专业信息分享讲座、线上专业问题咨询,帮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大学专业的样貌形态,在未来的选科和志愿填报中更理性地作出选择,同时为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在“大学-中学”间进行过渡衔接。

01概况- Introduction -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羌城雅颂”赴四川北川实践支队的11名同学均为来自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致理书院、电子工程系的本科生,横跨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数学、PPE(政经哲)、法学、城乡规划、教育学共八个专业。延续一年前“惊鸿筑梦”团队在绵阳中学的大中衔接首次尝试,支队将前往四川省绵阳中学、四川省北川中学,开展本期“惊鸿筑梦”大中衔接活动。

支队员将从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专业内容、能力培养、未来前景等多个方面,为同学们立体地、生动地介绍自身所学专业,帮助大家更好了解学科面貌,激发对学科专业的探索兴趣。同时,准备支队还准备了精心挑选的大学通识类课程,让同学们在扩展视野的同时发现学科知识的应用实例,设身处地地观察在面对实际问题或者深奥思考时如何利用专业知识,也从中发现大学教育的独特之处。

02筹备- Preparation -

实践开始前,支队成员有序、积极地投入备课的工作。结合高中生的学习进度、认知水平,选取了合适的主题,制作了海报、课程大纲、PPT和讲稿。7月8日,支队成员陆续抵达绵阳。在提前踩点、调试设备等基本情况的落实后,每位成员都在项目组课程委员会的指导下完成了线下的课程试讲和审核,并进行了最终的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在多次的研讨和修改中不断被打磨、精进,以形成风格更为统一的课程结构,更好地传达重要信息和价值观念。

支队员们制作的课程海报

03课程- Lectures -

支队分别于7月9日、7月13日前往绵阳中学和北川中学,面向新高二同学开展了正式的大中衔接宣讲和交流活动。

苟左、张健以和顾深同学首先进行了大中衔接导论的讲授,阐释本次宣讲的出发点和预期效果,向同学们强调做一个“发问者”、主动了解大学专业和学习模式的重要性。

课程讲座共有10场,涉及理、工、文、社等多个专业领域。每位成员都将专业认知的介绍以精彩纷呈的方式呈现:来自数学方向的张笑宇同学和李锐同学赋予高中生们“概率学家”的神秘角色,以若干形象的随机事件串联起概率论的知识架构,引领同学们主动思考;来自电子系的邵卿宇同学以游戏《我的世界》中的红石电路为引入,呈现出数模电路的基本逻辑和电子工程学科的学习特点;来自建筑学院城乡规划方向的倪笑予同学鼓励大家亲手绘出自己心中的城市印象,以此为切入点,让高中生们身临其境地认识了一座城市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

支队员们精彩的上课瞬间

专业认知课程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反馈。通过课程后的提问,绵阳中学和北川中学的同学们与支队成员当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的内容涉及从专业的具体知识到未来的发展前景。他们不仅增强了认真学习、坚守兴趣的信心,也在支队成员对大学生活的生动描摹中增添了一份期待。

全神贯注的同学们

结语

本次实践无论是对当地的高中生还是对支队成员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中学”之间做好过渡衔接,既能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打破信息差、跨越大学的“文化障碍”,也能让在读的大学生在传递的过程中深化专业认知,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支队成员们与同学们的互动

正如“惊鸿筑梦”项目一直所倡导的:勇于做一个率先发问的人,立足当下的原野,眼望更深邃的星空。愿这个暑假的惊鸿一瞥,在未来某个时刻会成为同学们心中豁然的回响。




















图片 | “羌城雅颂”支队全体成员

文案 | 苟左

排版 | 李锐

审核 | 杨欣彤

上一篇:新雅“一事”计划 | “惊鸿筑梦”大中衔接项目组暑假志愿活动(大庆篇)

下一篇:月满情浓 | 新雅师生共庆教师、中秋双节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