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谈现场
2024年秋,新雅书院开始开设“主题式、小班制”新雅小课,首批邀请人文高等研究院五位水木青年学者开设了《法律、权力与社会》、《佛教与内亚的政治思想》、《近年中国边疆文学文本的跨学科阅读》、《现代社会的德性、商业与不平等》、《中国古代绘画》五门“小课”。新雅小课每班4-5名学生,强调高强度师生研讨;每班集中开设六周,突出学理深度和引导功能。10月31日,首批“新雅小课”结课师生代表齐聚南十北大厅,聚谈小课经历和收获。

梅赐琪老师主持
在李昌懋老师“近年中国边疆文学文本的跨学科阅读”的课堂上,学习电子专业的彭廉皓同学接触到了大量以边疆为背景的社会学研究。这种新视野启发着他将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与民族志的进行对读。“小课”的特殊形式让他能够获得老师即时的互动。李昌懋老师回应道,开展文学文本跨学科阅读是希望同学们把文学作为一种方法介入文学以外的事情——政治、哲学、社会、人类。要能“走进去”,更要能“跳出去”。从阿来笔下“自觉他者”的边疆到东北作为“内部他者”,李昌懋老师课纲的立意在文学文本之外:希望能树立同学们对于“他者”的反思和价值关怀。

李昌懋老师分享

彭廉皓同学分享
无独有偶,潘超老师的“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花鸟和人物三个角度入手,实践和理论双管齐下,从画入手探讨社会。潘超老师结合自己在中央美术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学习的不同经历比较,鼓励同学涉猎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虽然课程的体验绘画环节总要使课堂延伸到傍晚六点,却从无同学抱怨。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积累使老师感到惊喜。潘老师同样提醒同学们,传统对于艺术研究具有基础作用,经典文本的基础能力性培养和批判性思维培养需要达到平衡,在学习中应避免为了批判而批判。

潘超老师分享
贾晨溪同学将朱华辉老师的“现代社会的德性、商业与不平等”小课称为她每周最期待的一节课。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帮助她确定了小方向。商业社会是如何规训现代人的精神状态?美德的渊源和局限性何在?是否需要去追求更高的德行?这学期中对卢梭、曼德维尔、斯密等等大家的阅读引领她愈探愈出、愈研愈入。

贾晨溪同学分享
朱华辉老师回应道,“小课”的价值是双向的。与同学的对谈对他个人的研究也很有帮助:眼见当下学术研究愈发专业化,对文本内部的矛盾的研究和学界既定命题的争锋容易使青年学者愈发感到与初心脱离。因此,有“小课”的契机来供学者对领域之外的大一学生表达其研究关怀、陈述其研究价值,是极其可贵的。大家在课上肉眼可进的进步更使朱华辉老师感到欣喜。他坦言道,开设此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向同学们证明:读书确实是有意义的。

朱华辉老师分享
读书的切身感受正是刘霁霄同学在朱老师的课上所收获的。在阅读曼德维尔的《蜜蜂寓言》和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对立的观点讨论道德起源的过程中,他无数次有被“戳中”的感受。曼德维尔断言道德与个体对他人认可的渴望紧密相连,正是说出了“可为而不可言”的东西,迫使刘同学反思自己的生活;而斯密的论述又让他重新相信社会中仍然存在绝对的善。读书的意义,刘霁霄总结道,就是让“相信”受到挑战,受到质疑,受到千锤百炼,而愈发坚定。更有甚者,“小课”成为了启发交流的契机——而这种交流远不止步于“小课”的课堂。为写读书笔记,刘霁霄分别与父母和室友对曼德维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他深入感受到这些纸上的论道与日常生活发生着有机的关联。

刘霁霄同学分享
赵天驰同学同样在朱老师课上。他最深的感受是“意犹未尽”。“小课”的阅读、写作和讨论为他敲开了一扇门,一窥常识世界背后的万千可能性。李昌懋老师提到“小课”的形式很好地填补了规模化教育的某种缺失,提供了对日常生活的系统性反思和对话的可能性。

赵天驰同学分享
教研院的赵雨欣对通识教育推广的可能性提出疑问,譬如“小课”类的有益尝试对其他的教育组织有否借鉴的意义?梅赐琪老师回应道,通识教育需要有投入。“小课”形式的特殊性在于它催生双向责任感,避免课堂沦为仪式化的表演,弥补了当下高等教育中对功能性的过度强调。梅老师提出教育的高度取决于我们往最深的地方走了多远。教育的意义是为了释放人的天性,而不是为了简单的劳动力再生产。

赵雨欣同学分享
对此,李昌懋老师补充道,若不想让教育沦为阶级再生产的工具,那么处于高等教育顶尖院校的同学首先应当反思和调整自己的位置。过度的反思——对自身主体性无限的强化——同样是一种傲慢,必须认识到自己处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之中。
听了大家的讲述,王潇雯同学对“小课”产生了无限兴趣。回想她进入清华的半年,她发现自己曾经视为先验的、免检的、不证自明的标准和价值都受到了撼动。对此黄靖博同学也深有同感。大学教育中的不确定性与高中形成了鲜明对比;当观点似乎愈发相对,无意义感和荒谬感时有发生。但黄靖博同学逐渐意识到这是“打开”的过程,而“理解”与“认可”的逐步分离也正引证着独立思考的产生。梅赐琪老师补充道,虽然“祛魅”是现代生活的基本特征,但是保持批判性不是要阻碍生活,而是提醒自己对任何主观判断做谨慎的审视。

王潇雯同学分享
从边疆文学到古代绘画,从曼德维尔对道德的批判到清华本科生当如何自处,同学驰骋在知识的地表,又让价值的关切融贯了每一次读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以交流补足讲授,以滴灌代替大棚,“新雅小课”是对师生双方共同的试炼,是对高等教育可能的拓展,是课堂如何平衡专业和多样可能性的探索。




聚谈现场
“南十北·聚谈”是新雅“书院一万小时”体系从游计划中的核心系列活动之一。师生均可就特定大学学习和生活议题提出倡议,展开聚会讨论。活动旨在推动书院同学对于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深度思考,并进而带来主动性的适应和改变。
文字丨陈诺
图片、编辑丨张煜 张光耀
审核丨张伟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