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此刻 > 正文
.

开场介绍

活动现场

2024年12月12日星期四,新雅书院“南十北 · 学术浪漫 · 惊鸿系列”第四十七期在新雅书院一层大厅顺利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璟薇老师以“智能网络与后人类的媒介境况:永续平台、双重的人与人机交互”为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活动由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老师主持,来自新雅书院各年级的10余位同学参与了本次活动。

梅赐琪老师主持

主题分享

首先,吴老师以“AI主播”等例子为我们展现了新技术时代大数据、平台化、人工智能介入的媒介境况。这些变化不仅给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带来了根本转变,也对媒介境况和社会生存情境产生了复杂深刻的影响。由此,吴老师抛出了“在技术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将会消解吗?”的引子。

吴璟薇老师分享

在分享的前半部分,吴老师回顾了工业社会以来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核心思想,包括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刘易斯·芒福德的“巨机器”概念、布鲁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兰登·温纳的自主性技术理论。吴老师重点介绍了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的媒介网络理论及本体论转向与后人类视角。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技术自主性与支配性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活动现场

借由媒介网络理论的铺垫,吴老师过渡到对智能媒介网络平台的讨论。在讨论这一概念时,她提到,智能媒介网络平台实际上是经由互联网扩大的计算机体系,平台计算系统形成了复杂的技术物质体系。智能媒介平台最大的变化在于其在“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三个环节都增加了人工智能。这导致了“弱人工智能”的介入,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和干预。吴老师随后为我们介绍了“Ghost Work”与数据标注员的工作,生动阐释了“媒介网络与双重的人”结构的构成。

最后,吴老师从控制论的视角探讨了人机交互。维纳控制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交互和协同运作,这种理论强调人类和智能机器都是自我调节的有机体,可以通过控制和通信工程理论进行分析。吴老师既分析了人机如何在反馈机制下实现协同运作,又在最后通过引用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提出人类保持决策独立性和主体性的重要性。

交流与再现

现场交流

在交流环节中,现场各年级同学就后人类主义视角与赛博格概念、控制论如何实现协同以及未来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学习等问题向吴老师提问。吴老师对现场同学的提问一一进行了精彩耐心的解答。

惊鸿再现

匡雪婷同学分享

本次惊鸿再现中,新雅书院2024级本科生匡雪婷同学再现了袁艾老师在惊鸿第四十五期中题为《语言与沉默的界限究竟在哪里?》的分享。匡雪婷同学首先展示了袁艾老师提出的沉默的积极和消极面向。接着,她为我们介绍了目前的语言与沉默的二元对立的观点并复现了袁艾老师如何打破这一对立。匡雪婷同学依据对袁老师分享内容的理解及自己的思考,既从哲学层面再现这一话题,也引入了传播学视角下的思考。鲁汶大学2021级博士生,人文学院交换生赵泽煊对匡雪婷同学的再现汇报进行点评,充分肯定了她对语言和沉默之间的差异的思考,同时也指出可以从政治层面以外自我修养的层面理解沉默,并提到中西哲学中沉默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如庄子的蝴蝶梦故事和维特根斯坦关于不可言说之物的观点。

赵泽煊同学点评

活动简介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本科阶段的课外“一万小时”的育人功能,新雅从2022年秋季学期推出“学术浪漫”(惊鸿系列和Colloquium系列)、“从游”、“友朋”三大系列活动,并以新雅书院的实体所在地“南十北”楼冠名。其中,“学术浪漫”取自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阐述的“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认知三阶段论,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多样的创造活动分享,希望可以让学习者在“知识尚不完备”的条件下产生对学科和创新的浪漫思考,启发更多可能。

“惊鸿”源自《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取“惊鸿一瞥”之喻,活动将邀请校内外名师专家分享学术前沿的“创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让学习者“一瞥”惊鸿之美。惊鸿系列拟每周举行一次,按照不同学科大类主题依次开展。为提升学习效果,惊鸿系列将开设“再现”单元。鼓励学习者在“一瞥”之后,利用两周有指导的探索从浪漫走向精确,面对听众再现“惊鸿”之美。

文字丨崔 爽

编辑、图片丨张光耀

审核丨张伟特

上一篇:交流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副校长一行到访新雅书院

下一篇:新雅小课丨2025年春季学期新雅小课选课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