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秋,新雅书院开始开设“主题式、小班制”新雅小课,首批小课邀请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水木学者开设了5门课程,高密度、强反馈的小课受到广泛关注。2025年春,新雅书院拟邀请人文高等研究院、未来实验室、自动化系等多家单位的21位学者继续开讲!新雅小课每班4-5名学生,强调高强度师生研讨;每班集中开设六周,突出学理深度和引导功能。


新雅小课课堂
一、课程介绍
温馨提示:
1.每位同学每学期只能选一门小课;
2.课程时间为2-7周或10-15周,具体上课时间跟任课老师协商;(目前部分课程大纲中已标注开课周数)
3.如果一门课报名人数超过5人,则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选课名单。
01
智能机器狗的探索与实践
(课余量暂无)
授课教师:白玉琦(自动化系)
课程介绍:指导学生了解智能机器狗的硬件架构和开发环境,学习Ubuntu和ROS2系统的基本操作与应用,掌握机器狗开发所需的基本技能。实现机器狗运动控制、自主避障、目标检测和环境建图等功能。
02
终端大模型的轻量化方法研究与部署实践
授课教师:袁进良(自动化系)
课程介绍:本课程聚焦于多模态大模型的轻量化技术及其在安卓端的部署与应用体验,旨在实现高性能模型在端侧设备上的高效推理与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多模态大模型的介绍、为解决多模态大模型部署问题而引入的多种轻量化技术、以及轻量化多模态大模型在安卓设备上的高效部署与实际体验。
03
逆全球化中的全球主义
授课教师:汪家锐(政治学系)
课程介绍:本课程以“逆全球化中的全球主义”为主题,要求同学们在阅读、讨论相关经典和前沿文献基础上对全球化、逆全球化以及全球主义开展独立、深入思考,并形成读书报告和结课论文。课程致力于引导同学们了解全球化、逆全球化与全球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思考全球化进程中逆全球化现象的表现、原因和本质,考察全球主义的历史形态并分析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全球主义与全球治理的关系,熟悉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在哲学和理论层面的思想博弈,并立足中国,品鉴中国历史上的全球主义思想(天下观、大同观等)以及时下思想界激烈争论的全球主义理论(天下体系、全球主义观照下的国家主义、新天下主义、世界主义、新世界主义、类哲学等)。最后,鼓励同学们思考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主义向何处去以及中国如何作为的问题,并就此形成结课论文。
04
情感是如何计算的?
(课余量暂无)
授课教师:付心仪(未来实验室)
课程介绍:本课程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智能家居的多模态人机交互理论与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将主要讲授情感计算的基本概念、底层支撑技术、学术前沿进展以及产品应用案例,培养学生探索算法与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本课程将分为三个阶段开展,首先通过2次课程介绍情感计算导论和核心支撑技术,让学生对相关概念、基础理论和支撑技术有充分的掌握;其次通过2次课程开展情感计算的国内外学术前沿案例和产品案例研讨,让学生对于情感计算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有一定了解,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最后,通过2次课程实践,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可以应用在智能家居场景下的情感计算产品,探索情感计算的创新应用空间,通过课程汇报的方式与教师和课程内同学共同深度探讨设计实践方案。
05
科学艺术作品创作
授课教师:徐迎庆(未来实验室)
课程介绍:在线调研数字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06
绚烂舞台是如何生成的?
授课教师:张珂嘉(未来实验室)
课程介绍:本课程重点关注科学技术对舞台艺术的革新。希望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科研训练,引领学生在舞台艺术的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为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提供新的视角和启迪。课程名使用“诞生”即共同完成后的新事物产出,“将”指的未来时态,是相信未来的绚烂舞台会能在今天的研讨中诞生,希望在课堂中碰撞的小火苗未来能成为颠覆或革新舞台创意领域的大火花。
课程内容将涵盖舞台艺术的基础知识、数字技术的前沿进展,以及这些技术的具体应用。前两节课了解科技和艺术如何交叉?有哪些突破以及跨界的困难,为期末的demo有所启发。第三、四、五节课堂,分别从舞台创作、舞台创意、舞台呈现时的观演关系,并在第五次课上讨论大作业初稿。三个关键方面展开具体的技术逻辑与创新探讨。最后一节课上讨论大论文以及展示舞台设想demo。
07
低碳新材料合成技术及在绿色设计中的应用
授课教师:李彦辰(未来实验室)
课程介绍:本课程将涵盖可持续材料概述、低碳新材料合成的前沿进展,低碳新材料的制备及设计应用以及未来的产业化方向。在课程中,将首先对材料的机理及材料与设计的关系进行介绍,然后鼓励每个学生选取一种可持续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如木材、竹材、纤维素、秸秆、水凝胶、生物废料等),针对原始材料存在的问题完成功能化提升,获得低碳新材料。最后,通过设计手段完成低碳新材料的设计应用。在教学思路上以高水平论文的科学逻辑为指导,学生每周需要提交书面报告或设计实践作业,最终完成1篇有分量的科研报告(5000字左右)。这些教学内容将工科思维和设计实践相结合,弥补了传统设计学科理化分析不足的问题,对开发学生交叉思维、推动未来设计从源头实现低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08
数字嗅觉创意设计与应用
授课教师:路奇(未来实验室)
课程介绍:本课程聚焦数字嗅觉的创意设计与应用,旨在以该研究主题为素材,培养学生的英文论文阅读/鉴赏、设计实践、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学术能力。通过四次主题性论文研讨课和一次论文写作辅导课,同时结合动手实践,学生将学习数字嗅觉技术的历史沿革、前沿发展、设计方法及其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潜力,理解嗅觉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环境中的独特价值和设计要点。此外,课程将通过创意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成果将以小组作品的形式进行展示和讨论,并基于该作品设计实践过程,完成一篇学术短文作为大作业。参与以上过程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术能力基础。此外,课程将引导学生在嗅觉界面设计相关领域进行创新探索,注重技术与设计的结合,提升其跨学科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09
现代科技在考古、文化遗产及相关领域的应用
授课教师:杨佳伟(未来实验室)
课程介绍:本课程以科技考古为主题,拟通过系统介绍科学仪器的基本原理,通过高密度和强反馈的学术训练,增进学生兴趣,为学生的了解当代科技进步在实际考古中的应用提供范例。通过互动式教学,课程不仅介绍相关无损快检仪器的基本原理,如拉曼光谱、红外光谱、激光击穿光谱、XRF等;同时注重介绍利用相关装置考古工作者获得的新发现,以及相关发现对未来考古及相关领域的影响和启发。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有机会学习到最新的科学表征仪器在考古及相关材料领域的研究应用,不仅懂得仪器的基本原理,更能够以科技考古为载体,增进同学们的兴趣,拓展相关仪器的应用范围,使同学们能做到学以致用。
10
构建航天元宇宙
授课教师:夏乾臣(未来实验室)
课程介绍:本课程特别设计了一个基于Unity/Unreal引擎的团队合作项目——“航天元宇宙多通道虚实融合场景建构”,旨在培养学生在虚实融合场景设计、开发与协作方面的综合能力。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开展:1.虚实融合技术架构与集成,探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在单一平台上的集成方法,建构统一的虚实融合架构。2. 高真实感航天元宇宙3D建模与物理仿真,利用Unity/Unreal的物理引擎,并结合AICG、大模型等智能技术,实现元宇宙中的重力、碰撞、光照等物理现象的真实仿真。3. 多通道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优化,设计并优化在不同设备与技术通道上的交互方式,提升用户在虚实融合场景中的整体体验。
11
可用性设计——以汽车中控的触控反馈为例
授课教师:焦阳(未来实验室)
课程介绍:可用性设计是人机交互设计的核心之一。本课程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法,从用户以及认知心理学角度,采用科学合理的实验分析方法对信息交互设计在使用效果、效率和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本课程以汽车中控的触控反馈为研究案例,探讨在当今智能汽车的大屏潮流中,如何在保证驾驶安全的同时,满足自然的触控操作和触觉反馈,使学生能理解设计中的可用性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并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能够恰当地处理复杂的可用性因素。
12
George Orwell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 / 乔治·奥威尔与二十世纪
授课教师:Peter Conroy(高研所)
课程介绍: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George Orwell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wri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is course, we will survey his life and work, exploring what he wrote about the three major political problems of his era: imperialism, fasc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ocialism. Throughout, we will consider what Orwell meant when he said his goal was “to make political writing into an art,” and we will study his prose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our own.
13
Contested Ecological Futures
授课教师:Rowan Alcock(高研所)
课程介绍:This course centers on the multi-faceted environmental crisis being experienced today which will likely deepen in the decades to come. It will introduce schools of thought in politic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such as Degrowth theory, Post-Growth Economics and Doughnut Economics and put them in conversation with Green-Growth theory. It will also introduce students to concepts such as the ‘planetary boundaries framework’, a framework that demonstrates the numerous dimensions of our current crisis.
14
发现韩国——东亚的视角
授课教师:姜博(高研所)
课程介绍:朝鲜半岛的历史进程勾连东亚各国,涵盖海洋与陆地,是讨论东亚历史与现实问题时不能忽视的部分。本课程以朝鲜半岛为中心,从贸易、战争、社会生活以及近代化等角度,在区域和全球史视野下贯通性地探讨近世到近代东亚世界的发展历程。通过阅读最新翻译出版的韩国研究著作,结合教师的补充介绍,理解朝鲜半岛的发展历程,把握近世到近代东亚历史的整体脉络。通过对原始文献的阅读,引导学生历史地、综合地、批判地进行文本分析。并学习阅读与讨论人文类学术作品的一般方法,扩宽知识维度与学术视野。
15
人类与动物的多物种对话/A Multispecies Conversation
授课教师:杨丹禾(高研所)
课程介绍:多物种人类学
(multispecis anthropology)是一门新兴跨学科课程,探讨人类与非人类物种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交织。它超越传统人类学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关注,拓展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的视角与经验,探索不同物种如何在特定社会与生态环境中共存、沟通并相互塑造。本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与其他物种深刻的互联关系及其对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复杂影响。通过后人类主义哲学与批判性思考,课程将引导学生反思“人类”与“他者”的二元对立,质疑人类中心主义,并探讨非人类物种的能动性与意义。课程结合参与式观察、访谈和档案研究等经典民族志方法,内容涵盖多物种研究的前沿主题,包括跨物种亲密关系、人与灵长类动物、大象、野猪等动物的交互网络、物种灭绝,以及其他物种对人类身体、经济、食物与技术的影响。通过多物种民族志的视角,学生将全面认识生命形式在共享生态系统中的共居与共演,深化对人与非人类物种关系的理解,培养更广阔的跨学科视野。
16
Poststructuralism:Language, Subjectivity, Power, & Society / 后结构主义:语言、主体性、权力和社会
授课教师:Abolfazl Ahangari(高研所)
课程介绍:这门课程全面介绍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既是对结构主义的延续又是对其的批判,旨在挑战语言、知识和权力中固定意义和稳定结构的假设。在简要概述结构主义之后,本课程深入探讨与两位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和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相关的关键概念和理论,以理解他们对语言、主体性、权力和社会的独特视角。此外,每节课都会搭配一篇短篇文学作品或一部电影,以促进课堂讨论。这些精选作品旨在使每节课中讨论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为学生提供机会积极参与这些理论的探讨,并批判性地评估其局限性。
17
巴黎公社:社会主义民主的初次登场(课余量1)
授课教师:周一川(高研所)
课程介绍:作为无产阶级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标志着一种具有“反资本主义”视野的民主形式的诞生。在这门课中,我们试图了解这样的一种新型民主实践,是如何在参与渠道、权利分配与组织架构方面,区别并超越于曾为“联邦党人”与托克维尔等政治思想者辩护的美国代议制民主。我们会阅读马克思、巴枯宁、克鲁泡特金、列宁、卢森堡与葛兰西的文本,同时参考恩格斯、托洛茨基、阿伦特、潘涅库克的讨论。试图在此基础上,了解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探索的一些基本问题意识——如群众运动、自发性、革命政党、工农联盟等——并形成对影响延续至今,作为“巴黎公社”内核的“委员会民主(council democracy)”的概念性认知。此外,课程还会有意识地将欧洲左翼思想史上的争论,纳入到对当代中国社会与西方世界诸多现象与问题的分析中。
18
韩国现代史:环境史视角
授课教师:Jaeyoung(高研所)
课程介绍:This course is a tutorial for academic studies for undergraduates in Xinya College. This course explores Korea’s modern period (1876-2000) through the transnational len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Over the last 150 years, Korea emerged from centuries of isolation and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capitalist order. The opening of Korea, colonialism and civil war, the division of Korea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wo nation-states—all these major political events had irreversible ramifications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is course first attends to these geopolitical around the Korean Peninsula. Next, this course explores how these dynamics of human activities around Korea transformed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 by taking modern Korean history as an example. To this end, the instructor will give students a chance to join the instructor’s international GIS project to trace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round the Korean Peninsula, together with UC San Diego students.
19
东北现当代的文学与文化
(课余量2)
授课教师:李昌懋(高研所)
课程介绍:在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线性的有方向的“时间”并不曾消失或“终结”,而是被“空间化”了。那“落后”的与“先进”的,由过去抽象的“制度”、“文化”、“思想”,而分别找到了各自的“肉身”。在时间的空间化语境中,东北被认为代表着中国整个体制的包袱与弊病,在这种意义上,东北在体制上和文化上被建构成了与正在快速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理想形象“相似,但绝不是”的绝对他者。、对此,刘岩曾概括说:“作为一种文化表象,‘黑土地’的意义在于为90年代日趋同一化的中国历史的想象图景开辟了一处非异族的‘异度空间’,一段挥之难去的历史被再现为一种空间形象,而这一空间本身则被彻底地褫夺了历史”。这样一种东北的文化形象折射了当下中国的何种大众意识形态结构?它又遮蔽了东北自身文化怎样一步步走来的脉络?这些问题,我们将尝试在本课程中予以解答。
20
社会主义的陌生人问题:新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哲学
(课余量1)
授课教师:刘烨(高研所)
课程介绍:本课程着眼于理解毛时代中国援外实践的历史特质及其哲学通过援外史,同学们将认识到现代中国是怎样作为一个认识及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超出传统的自我意识与认知地图,而空前主动地与新浮现的、遥远且陌生的历史他者互相承认、认同与联合的。对紧缺资源的流转与分配实际上承担着中国重新规定自我与他者关系的事业。课程会探讨这一实践所表现出两种关联着的历史事业: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革命努力实现着资本主义帝国统治下的主体的普遍交往与联合,以此超越原先各自局限的自我认同,化解帝国并共同扬弃帝国的普遍叙事;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在原天下体系崩解之后对自身的“无世界感”(worldlessness)的克服,以求通过成为世界之中国来重新发现自身蕴含的普遍原理,并重建自身的存在理由。为何“援助”会成为战后普遍的国际行为?这反映了何种时代精神(zeitgeist)?历史中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援助有何异同?贫穷的中国为何做出看似违背经济逻辑的抉择?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或国际主义“友谊”的口号?
21
思想计算:概念、隐喻、图像(课余量1)
授课教师:邱伟云(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课程介绍:本课程《思想计算:概念、隐喻、图像》致力于深入探讨构成思想的三个核心要素,思考如何将概念、隐喻、图像理论转化为可计算的数据对象。课程分为六次,前四次课分别深入概念史、隐喻研究和图像学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文本探勘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计算模型。第五次课程专注于论文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研究课题,而第六次课程则是总结性的讨论课。本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还能整合成一个思想计算模块。学生将有机会独立探索新观点,并使用提供的图像和报刊文本进行实际操作。与其他课程相比,本课程更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旨在为学生建立坚实的研究基础。此外,思想计算与PPE(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领域紧密相连,特别适合对政治和经济学感兴趣的学生深入研究。
二、报名方式
课程大纲等课程详细信息,新雅书院同学请登录新雅书院内网查看,网址链接:
https://info.xyc.tsinghua.edu.cn/
非新雅书院同学如想了解新雅小课内容,请扫码入群:

编辑丨张文婧、张光耀
审核丨张伟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