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此刻 > 正文
.

2025年6月26日至6月29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9名同学在建筑学院副教授青锋老师和辅导员宁潇贤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成都思政实践之旅。此次实践的主题聚焦于刘家琨的建筑风格与成都这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融合。从西村大院的工业记忆再生,到鹿野苑的石刻与建筑对话,从水井坊的酒香里的传统延续,到城市更新中的新旧共生,同学们在建筑肌理中触摸文化强国的密码:何为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何为建筑的社会责任?何为城市发展中的文化根脉?

01.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自觉

城市的记忆藏于砖瓦,而城市的未来见于更新。实践首站,师生们聚焦工业遗产的 “重生”,了解成都在历史遗存保护与现代发展中的平衡智慧。

6月26日下午,师生一行首先来到了西村大院,探索刘家琨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这里,青锋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中国建筑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新兴城市中,建筑如何与社会、文化产生深刻联系。站在广阔的跑道上,大家仰望着飞行的航线,领悟到开阔空间设计给人带来的视觉延展感。走入建筑物中,青锋老师讲解了刘家琨如何利用汶川地震遗址的再生砖,赋予建筑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座大院并非单纯的商业或居住空间,它像一座文化的“火锅”,包含了成都的烟火气息和多元文化,正是刘家琨通过建筑手法将现代功能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典范。每一块砖石,都讲述着人类社会与建筑艺术的互动故事。

暮色中的 “东郊记忆” 更显张力。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的烟囱与钢铁桁架,如今与玻璃幕墙的时尚展厅共处一隅;红砖厂房变身为创意工作室,斑驳机械零件成了街头艺术的注脚。暖黄灯光与霓虹交织的赛博朋克氛围里,同学们触摸到工业历史与现代文创的碰撞火花。这里的蜕变,正是成都以文化自觉推动城市更新的缩影 —— 让工业遗产不再是冰冷的标本,而成为承载活力的 “文化容器”。

02.传统文脉的现代表达

从汉代石刻到百年窖池,成都的 “文化基因” 如何在当代延续?师生们走进鹿野苑与水井坊,寻找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答案。

鹿野苑珍藏自远古到明清时期的石刻艺术品逾千件,以汉代至唐宋的佛教石刻艺术为主。细雨如织,茂林修竹间延伸出一条青灰色的木板小径,师生们徐行步入馆内的空中长廊。队员们得以平视而非仰观雕塑艺术品,与千年石刻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欣赏展品之余,同学们的目光还聚焦到了博物馆建筑设计本身。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刘家琨先生的设计则让建筑本身成为诉说时光的艺术。时间在混凝土砖面晕染出青苔的痕迹,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墙体砖块间留出垂直贯穿的豁口,屋顶的缝隙为阳光开辟通路,打破传统窗户的概念;排水也摒弃管道,代之以由外向内开凿的竖直凹槽,任雨水自然流下......同学们聆听着青峰老师讲解,赞叹于种种细节设计蕴藏的巧思,也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产生了更深的理解。一方天地,凝结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敬畏。

水井坊博物馆则展现了另一种活态传承。明清酿酒作坊遗址仍在生产,“酒甑式” 中庭与 “前店后坊” 布局,让游客在游览中触摸历史的温度。青砖地面的粗粝、陶坛的温润、酒糟的浓烈气息,构成一场多维的感官体验。这里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的古朴素雅,更在于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生命力 —— 这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模样。

03.市井烟火气中的文化自信

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地标建筑,更藏在市井生活的自洽里。同学们在青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玉林路,90 年代的单位宿舍楼与 “小清新” 创意店铺相邻,老人在茶铺摆棋,年轻人在咖啡馆办公,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也坐落这条街道一个不起眼的民居里,建筑、时间、文化符号三个维度的碰撞在此尤为鲜明。红砖房与玻璃店面的共存,是传统与现代的包容;老人与年轻创客的共处,是代际对话的温暖;茶铺与咖啡馆的相邻,是生活方式的多元。正如成都的发展,从不用否定过去来拥抱未来,而是让历史与当下和谐共舞。

随后,支队成员参与了在玉林颂设计空间举办的郭廖辉工作室的首次个展开幕式。本次展览以 “漫步” 为主题,展出了十一座小亭子,分布于中国乡村的自然与人工景观中,“沿着”(along)and “穿越”(across)不仅指在其中的游走体验,也是对郭廖辉设计中顺应场地机理、于缝隙中施以巧劲的注记。“工作室将中国乡村作为了建筑师施展拳脚的广阔领域,并将西方近代艺术审美与中国传统建筑技巧(如榫卯结构)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与魅力。”支队成员陆冠丞在接受现场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随后,主办方进行了详细的预展分享,刘家琨老师也亲临现场指导,“郭廖辉工作室展出的十多个项目都很小,之所以小,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自己还小。不设气候边界,模糊了这些小建筑的内外界限,使它们更接近构筑物,甚至更接近于‘废墟’:赤裸呈现,使人一窥本体之魅力。这些作品,形态骨相匀停,结构清晰合理,节点简明透彻,选材顺理成章,一反表皮趣味和造型新奇的流行趋势,显得凝炼而清新,令人反思,带来启迪,展示出设计者的才能和思考深度。以小见大。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讲,小的做好可能更难。 ”在交流与提问中,支队成员对建筑的鉴赏力与理解力都有了进一步加深。

04.结语:以建筑为镜,照见文化强国的生动实践

“建筑是凝固的思政课。” 四天的实践中,同学们不仅深入学习了刘家琨的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建筑背后所蕴藏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西村大院的再生砖里,看到的是社会责任;东郊记忆的烟囱上,读到的是城市更新;鹿野苑的青苔间,悟到的是自然智慧;科幻馆的曲线中,感受到的是创新底气;玉林路的烟火气里,体会到的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中国,建筑不再仅仅是功能的体现,它也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进步。

这次实践,不仅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更是一场对中国建筑文化与社会责任深刻反思的旅程。通过刘家琨的建筑作品与成都的现代城市风貌,同学们在实践中体悟到文化强国的伟大愿景与每一位建筑设计师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应始终铭记,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文化、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纽带。

图文丨实践支队成员

编辑丨张光耀

审核丨张伟特

上一篇:思政实践2025 | “一村一策”展良方,多元路径创新章——清华和湖大师生赴孝昌开展思政实践

下一篇:新雅实践2025丨清华-云大师生深入涉藏地区 共探民族区域发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