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此刻 > 正文
.

周怡同学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新雅书院2025级51班的周怡,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诸位共享此刻的星光。

在开学这个特殊的节点上,未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我与清华的故事要从去年说起。去年暑假,带着激动与憧憬,我参加了清华大学的暑期学堂,这是我第一次探索清华的校园。我与朋友们一起在观畴探索美食,在北体体验滑冰,曾经抽象的高校梦逐渐有了具象化的模样。今年寒假,我又来到了清华园参加冬令营,那也是我第一次来到南十北。地下图书馆,单独的活动室,过硬的设施条件让我对这个早听闻大名的书院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心中的目标也更加明晰。于是,在高考出分后,从南昌到北京,我毫不犹豫地跨越了1200公里,来到了这所我梦寐以求的高校,这个我向往已久的书院。

过去是独特的,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与清华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故事,不过,既然是开学,我们肯定更要展望未来。我想,此刻各位同学心中的感受大概是相似的:一份历经跋涉后得偿所愿的欣喜,一份对即将展开的画卷的憧憬,或许,也夹杂着一丝面对未知的忐忑与不安。从迈入清华园的那一刻起,我们便站在了名为“清华新雅”的巨舰船头,眼前是浩瀚无垠的知识之海,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未来的四年甚至更多年里,我们或许会在风中徘徊、摸索,甚至凌乱。塔尔莱特说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该去何处,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未来的路从今天起在我们的脚下铺开,现在,怎么走,将由我们自己来书写。

周怡同学参与2025年迎新活动

迈向未来,我们要有怎样的的态度呢?我想,新雅书院这个名字本身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新”,是日新又新,是拥抱变化、敢为人先的锐气与锋芒;“雅”,是博古通今,是沉潜经典、涵养心性的厚重与韵味。在这里,我们会收获穿越学科壁垒的勇气,既触碰代码的逻辑之美,也去感受《诗经》的草木之灵;既在实验室里追问真理的精确,也在哲学思辨中探求价值的边界。我还记得王立元老师在骨干营交流会上说,我们要的不是百分之五六十的交融,我们要的是百分百的交融。在融合中锻炼品格,收获成长,拓展眼界,让不同的知识交汇、奔涌,最终汇集成我们独有的一片汪洋,这是我们新雅人所能拥有的优势,亦是我们新雅人所应有的态度。

当然,在新雅,文理交叉,学科融合,我们也必然会面对更多元的视角与更膨胀的信息,当然也更需要学会不被喧嚣的浪潮裹挟。在当今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的时代,守护内心的宁静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们闯荡未来的必修课。不沦为标准答案的复诵机,而是在广泛的阅读、深刻的思辨和真诚的交流中,锤炼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力与价值观,找到自己思维的火花,我们才能更好地阔步向前,不做风中凌乱之人,守护内心的光芒。

当然,虽然我在这说了这么多,但其实我也和大家一样,尚处于一个迷茫的探索阶段。百分百的交叉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该如何安排选课,又该如何为后面的细分专业做准备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也还一头雾水。因此,我也期望着在未来与大家一同在交流中互进,在交往中增进对自己的理解,拓展自己的视野。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结束是开始的开始”,告别高中,我们告别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方式,告别了刻板的文理区分,告别了程序化的日程安排,来到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们大胆想,勇敢做,未来的蓝图必将无比壮阔。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向未来,让我们一起许下约定:不负新雅这方锐意求新的庭院,不负这个磅礴的时代,更不负那个曾经奋笔疾书、憧憬未来的自己。让我们在新雅的沃土上,扎根传统,面向未来,以兼容并蓄之心,成德达材之志,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雅故事”!

最后,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祝愿各位同学在新雅,找到心之所向,度过一段无悔的、璀璨的青春。

谢谢大家!

开学典礼现场

编辑丨张光耀

审核丨张伟特

敬请关注新雅书院新版官方网站

https://www.xyc.tsinghua.edu.cn

上一篇:开学典礼2025丨王潇策:保持温柔,保持坚强

下一篇:开学典礼2025丨冯乃希:行胜于言,在挑战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