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映像 > 正文
.

8月15日,新雅书院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清华主楼接待厅举行。新雅2019级新生与部分家长、老生代表,来自清华大学教务处、学生部、招生办、校团委等部门的领导与老师,以及新雅书院院务会、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近二百人参加了典礼。新雅2016级学生杨茂艺、2017级学生陈宗昊、2018级学生王天煜作为老生代表发言,邱瑞昆同学代表2019级新生作发言,人文学院袁先欣老师、本科生招生办余潇潇主任、新雅书院甘阳院长先后作致辞。本次推送陈宗昊与杨茂艺同学的发言。

陈宗昊同学

(新雅2017级,电子工程专业方向)

尊敬的来宾、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陈宗昊,来自新雅72班,我的家乡是上海,专业方向是电子工程。

看着台下学弟学妹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我不由地感到我真的已经“老了”。我无比怀念在新雅书院度过的大一大二两年的时光。那么接下来就请允许我以一个“老人”的身份,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新雅度过的这两年时光。

在我看来,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灵魂”。这可能说得有些抽象了,请允许我细细解释。在座的各位同学在未来都会选择一个专业,哪怕来到了新雅书院,一年之后大家同样也会面临着专业的选择。这似乎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进大学就必须要选择专业,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专业?

专业其实是现代社会才逐渐出现的产物,不能严格地说古代完全没有专业划分,只不过随着时间的不断衍进,社会的专业化发展得更加精细。作为一名理工男,我未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不过我想,在电子工程师这个标签之下的,那个饱满而有趣的灵魂,可能才代表着真正的我。所以,在这个被专业精致切割的时代,我们是否更加应该去思索山的那一头,海的另一边,究竟是什么?除了我们各自的专业,我们还剩下什么?

参加新雅书院开学典礼的部分任课教师与班主任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专业教育给予我深度,而通识教育给予我广度。这种广度首先是知识层面上的,史记、莎士比亚历史剧、科技革命与人类文明、十九世纪英国文学,新雅的通识课程涵盖文学历史哲学各个领域;这种广度更是情怀与视野上的,“《史记》研读”这门课程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门通识课程,读了一个学期的《史记》,不敢妄言自己读懂了太史公之心,但是至少能够体会到太史公截断众流之魄力。“其知我者,唯史记乎,罪我者,亦唯史记乎”。甘阳老师曾经在我们7字班的开学典礼上说:“你们都是99年前后出生的,当2049年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也就正好是你们这一代人50岁上下,那个时候你们就是整个共和国的顶梁柱,你们的level也就直接决定了共和国的level。”这句话在两年前的今天,深深触动了我,我也将其送给学弟学妹们,作为清华的学生、作为新雅的学生,“意在斯乎!意在斯乎!我们又何敢让焉!”。

这两年其实我一直被反复拷问的一个问题就是“理工男为什么要学这么多文科”,我之前尝试着回答过很多次,但是我都不怎么满意。今天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完整地回答一下。我想,无论是专业学习,抑或是通识学习,学习只是出于纯粹的热爱,对于智慧的热爱。通过物理与数学定律去了解这浩瀚宇宙、这漫漫的时间长河,通过历史去了解人事兴替的规律,借此展望我们人类共同的未来,通过哲学去了解先哲的深思、以叩问人生的意义。所有这些学科、专业,归根到底都意在探索外部世界、求索未知,但在我们不断探索外部的同时,我们何尝不是在探索自己的内心呢?殊途而同归。电子工程是我的专业,第一眼看到那些电路结构时我就知道自己会深深热爱上这个专业,但是专业不应该成为获取其他领域知识的限制,钱学森先生曾发感慨,也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在新雅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

“东西一视,文理同察。见素抱朴,学问无涯。”每年开学典礼上,同学们都会唱起这首《新雅序曲》

再想分享一些对于书院的理解。何为书院?相信大家已经都去过新雅楼了,也已经看到了这幢别具一格的建筑。新雅楼将成为大家未来四年共同的生活、居住、活动空间,凝聚着所有新雅人的共同回忆。新雅楼,此为院一。新雅第二届学生节的主题就是“有院儿”。有一位学长曾经说过,新雅人就是要响亮地、自豪地喊出“我们有一个院儿”,这是属于新雅人特殊的印记和骄傲。作为一个小共同体,对于新雅家庭的认同与热爱,此为院二。新雅,更是学生和老师的一个共同家庭,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极为密切,大家可以深刻体会到不同老师迥异的上课风格,在这里我就不多剧透了,留待各位自己去发现。师生之家,此为院三。

最后我想说,新雅的环境、氛围会感染每一个新雅人,但是新雅更加需要新雅人去赋予“新雅”新的定义、雅的定义。新雅人是我们共同的名字,可是每一级新雅学生又都会将自己的特色融入新雅,期待9字班的你们能够给新雅注入别样的活力!

于新雅的时光宛如流沙,逝者如斯夫那般,落进看不清楚的虚空之中。珍之惜之,享之受之,最后爱之。谢谢大家!

上一篇:一位新雅同学眼中“更完整的清华”

下一篇:王天煜同学在2019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开学典礼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