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德·价值塑造
.

清华大学“延脉安邦”实践调研支队,于陕西省延安市展开了为期五天的、以“从老城新生看延安精神如何指导革命老区转型发展”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

支队由来自新雅书院、社科学院、化工系、能动系、电子系、精仪系和未央书院的九名队员组成,先后参观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与宝塔区人民政府、陕旅延安公司开展座谈,并前往梁家河进行座谈与支队党建,圆满完成了调研内容,取得一定成果。

历史与现实:寻延安精神之源

实践期间,支队成员先后参访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系统完备地了解了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从杨家岭到枣园,中共中央机关先后在此驻扎,留下了一批宝贵的革命财富。

中共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注定是一个要载入史册的地方,它见证过关乎中国革命命运的决策的形成,象征着党政军民融合的伟大力量,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延安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党的七大以及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胜利,这五件重要的历史事件串起了杨家岭的历史与命运,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据点、延安精神的源头所在。

“五大书记”铜像

枣园则凭借一孔孔朴实的窑洞和无数简朴的生活物件给支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参观伟人故居让人感到厌倦,因为千篇一律,室内陈设简单陈旧。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枣园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就在这一孔孔不起眼的窑洞里。千篇一律,恰是不分贵贱尊卑的平等与友爱;设施陈旧,恰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动写照。一架陈旧的纺织车,一件严重磨损、沾满尘土的军大衣,一本封面残破、页脚泛黄的书……正是这些寻常但经历风风雨雨的物件拉近了人们和历史的距离,还原了历史的场景,保存了历史的温度。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国革命辉煌的聚光点,它将厚重的红色文化当作自身坚实的底色,通过照片、文物、雕塑、场景复原等展品形象,重现了党中央在延安领导革命的艰苦岁月。馆中陈列出的许多老照片里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有着幸福又坚定的神情,那是中国革命青涩又动人的样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多已经故去,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与建设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唯有更好地铺展蓝图、建设发展,才能告慰拳拳之心、不忘历历来路。

阵痛与转型:老城焕发新生机

李延武学长及相关负责人与同学们合影

7月26日,在延安市宝塔区团委的主持下,支队成员和现任宝塔区副区长的李延武学长,网信办、城指中心以及招商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开展了一次座谈,在参观和体验的过程中,同学们受益匪浅。

宝塔区作为延安市的老城区、主城区,其发展一直是整个延安市发展的重点。不过,宝塔区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地理环境、产业结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束缚,这些问题制约着老区的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改善。宝塔区政府及百姓秉承延安精神的光辉和要义,勇于打破刻板印象和固有短板的束缚,赶上时代潮流,针对现有问题进行政策改进和创新,取得了卓越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近年来宝塔区的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挖掘出了新的增长点。区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手段,使传统行业能够享受到高新技术的惠泽,形成关联互补、链条延伸、辐射带动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宝塔区城指中心

此外,相关负责人还带领支队成员参观了宝塔区城指中心。为了适应新时代需求,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创新,延安市宝塔区立足实际,博采众长,组建了西部地区首个区县级新时代城市数字治理融合指挥中心,切实做到了“安全应急全周期。城市治理智能化。服务群众多便利”。在老城区逼仄的道路旁竟然能有这样一处十分具有科技感的城市大脑,很好地体现出宝塔区数字治理的科技化、精细化和一体化。

在参访和交流的过程中,支队成员看到了区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惠及民生所做的努力以及已有的卓越成效,这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持贯彻;也感受到了区政府敢于承认自身短板、积极寻求解决措施的勇气和魄力,他们在受到制约的条件下能够大胆提出创新想法并具体落实,这是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落到实处的体现。老城区的人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发扬延安精神,更好地建设延安城。

延安的转型发展需要政企合力。7月28日下午,支队来到陕旅延安公司开展座谈。实践期间,成员们居住在“圣地河谷·金延安”旅游景区内,亲身体验并感受着这座“文化旅游产业园”。金延安项目是陕旅集团从最早的景区托管模式走向全产业链模式的转型代表之作。延安文旅永恒的主旨便是延安精神的传承。如何更好的将延安精神融入我们当今的生活工作,是延安文旅人一直在思索的话题。对于60、70一代来说,仅仅用“老照片+讲解员”的方式,或许就可以唤醒那一段并不遥远的记忆。然而,对于80、90一代来说,从小丰衣足食的生长环境使我们很难设身处地地感受昔日烽烟。因此,金延安使用了丰富的元素设计,力图打造一个“可感”的文化园区。

基于延安的窑洞文化,金延安开发了一系列主题民宿:虽然睡的是“土炕”,但是屋内装潢现代、干净、整洁,很好的弥合了散客度假的需求与对特色体验的追求;在文创方面,金延安已经通过与全国各大文创品牌合作,开发了100多款自主研发的产品,还在景区内设置乡村振兴大卖场,展示当地特有的农副产品;面对大量的红色培训需求,陕旅延安公司打造了“山丹丹红色培训教育品牌”,还引进了全国优质的十余家公司培训机构,与中国报业协会联合成立了中国报业协会新闻培训学院,引入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枣园分院等,均入驻在金延安园区。

金延安作为西北最大的文化院落式民宿集群,复建了新华书店、国共合议老教堂等建筑,囊括了北宋的锋利与陕甘宁边区的热情,无疑为红色革命老区延伸自身的历史质感提供了一个出色的参考案例。

桎梏与新生:新区成长满十年

支队成员们来到延安新区规划展厅,通过讲解员深情又详细的讲解,了解了老城延安谋求发展建设新区的十年历程,触到了具象延安精神的历历脉络。

延安老城位于“三山两河”之间的狭窄空地上,是一个“Y”字形线形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向外线性拓展的后果是拥挤不堪的居住环境和日渐降低的生活质量——城区的发展资源已经被消耗殆尽,市区人口膨胀、住房紧张等现实需求却仍在步步相逼。如何突破黄土高原沟峁梁地貌对城市发展的制约,成为摆在延安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深入的思考和论证,会同参考专家组成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延安市政府最终提出了解决方案:中疏外扩、上山建城,从根本上解决地理限制发展的问题。

这是一个改天换地的创造,是一个建设难度、建设成果一概未知的庞大工程,但是延安人民依旧有信心、有决心将新区建设好——他们所凭借的,正是抗战烽火中淬炼而生的延安精神。用发展解决争议,靠实际化解疑惑,用实践统一认知,凭成效赢得赞誉。在新区建设前,政府邀请涉及新区建设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到延安,实地考察,严谨论证,就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的主要问题给出清晰明确的答复;在新区建设过程中,他们严格划分产业空间,系统性引进产业,还十分注重教育发展。

如今,延安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一颗山顶城市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城市主干道全部贯通,配套设施拔地而起,特色鲜明的建筑呈现出无处不在的现代气息。新区的建设是延安作为革命老区转型发展的新突破,将为其他革命老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其他城镇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从不起眼的沟沟峁峁,到如今初具雏形的现代化新城,延安新区成长正满十年。随着城区搬迁工作的有序进行,延安人民将会在新区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老城区将会逐步恢复原有风貌,永恒地承载着延安人民的回忆和延安精神的源头,实现其文物保护和红色教育的功能。没有天造地设的优越条件也许是一种遗憾,但是延安人用实际行动说明了:没关系,只要我们有勤劳的双手、不屈的意志。

传承与践行:翻开这本活教材

在延安干部学院培训部主任师晨旭老师的带领下,支队成员走进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看延安精神如何在这里发扬光大。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建筑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延安精神和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来访的人们跨过三、六、九级台阶到达主楼前,还有广场上的方形立柱、圆形花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主楼的外立面设计完整地体现了延安精神的四句内核。旗帜即是方向,主楼顶部高高飘扬的国旗即代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在毛主席所书“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上;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党徽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在延安的十三年中与人民同甘共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大门朴素的窑洞造型中得到最好的体现。此外,广场采用庄重典雅的大理石铺设、建筑外墙采用灰色与黄色为主色调寓意再创辉煌等,为学院增添了几分现代化的气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09年11月13日视察延安时谈到:“延安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员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永久教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建在延安,正是为了用好这笔财富、这本教材,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需要。在参观过程中,支队成员了解到延安干部学院“三个结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体会到宝贵历史资源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师主任带领同学们参观学院

在参观建筑设计、了解课程设置之外,漫步在学院的压电跑道上,池塘中有锦鲤翔于浅底,举目四望皆是郁郁葱葱。依靠优质的平台和资源,学院科学规划,发动外部力量建成了许多绿化项目,在服务师生的同时宣传陕西地方特产和文化,正是用延安精神在学院建设中的最好体现。学院办学既深挖历史、又接地气: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教学理念,都在贯彻延安精神的四句内核,同时通过引入各地特产装点校园,宣传地方特色与文化,更加生动地传承延安精神。

理论与实践:我们到梁家河去

支队成员们来到梁家河参观,并拜访了梁家河村支部书记石春阳老先生。石老先生是梁家河村人,他在1974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村支书后被选为队长、支部委员。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他接任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担任大梁家河党总支部书记。

此行之前,支队成员们一起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本次活动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他们带着读书所得和自己的问题,来听石书记讲述当年北京知青在这里劳动学习的故事。

当年知青用墨水瓶做的小灯

据石书记介绍到,在所有来延川县插队下乡的北京知青中,总书记是呆的时间最长的人。他在这七年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力,曾8次申请入团,10次申请入党,最终在1974年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想敢干敢担当,带领梁家河人民打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极大地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他有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情怀,给梁家河百姓做了很多事,沼气池、知青坝、知青井、磨坊、代销店、铁业社,想尽一切办法为群众解决困难。

石书记与同学们

几天的读书学习和几小时的分享让支队成员们了解了少年时期的总书记是如何走进梁家河、融入梁家河,如何磨练心性、提升才干,如何全心全意牵挂百姓、为更广大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终生的。这段时期的经历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造就了他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的坚实根脉。他的经历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他留下的经验和精神财富更是对延安精神的延拓升华。

延安变了,现代化的元素早已彻底地吹遍了黄土高坡:市中心地区繁华了起来,许多大型企业的投资带来了产业动力,外来人口的涌入创造了年轻活力。曾经人们“朝拜圣地”,是为了追忆一段峥嵘而美好的往昔岁月,而如今的延安对于游人而言更具备了真正乐于前往、乐于探索的现实的吸引力。

延安没变,枣园、杨家岭的革命旧址像是阅历丰富的长者一般依旧缄口不言,以丝毫未变的面容见证着这座城市向前进步的每一个岁月;梁家河的窑洞仍在,仿佛那些青年微笑着挥手离开就在昨天;吹着仲夏的晚风,行走在二道街熙熙攘攘的夜市中,那悠扬的陕北民歌声一如从前……延安的民风民俗依旧保留着它的灵魂,延安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延脉,方能安邦。为期四天的实践调研里,支队成员们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的宽度,用双手感受延安沃土的温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提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这场“蒸发水分”的旅程里,我们寻找到了延安精神的源头,也探究了延安精神在今天是如何被传承和发扬的。延安人民如何利用这笔财富更好地建设延安,全国人民如何利用这笔财富更好地增长个人才干、推动社会发展,仍是我们持续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文案:“延脉安邦”支队

上一篇:新雅书院第三届“求索杯”党史知识竞赛举行

下一篇:新雅书院举办“党的百年发展脉络与主要经验启示”党史学习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