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日子,新雅书院有十位同学身在湖北;老师、同学们都十分惦念他们的平安,牵挂他们生活、学习是否顺利。今天我们等到了十位同学的来信,讲述了这段时间他们的特殊经历与感受。
2019级龚然(目前在武汉)
作为一个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人,这场灾难带给我的最大反思是:如何看待那些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事。在平静的生活中安逸太久,总以为自己所享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医疗、交通……包括课堂。只有当灾难来临时,曾经那些寻常都成了奢侈,才会重新思考是什么在支持着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
在得知我们也将采用网络直播教学时,我并未抱过高的期望。无意间刷到朋友圈里初高中生们种种糟糕的网课体验,与同学谈论过令人哑然失笑的QQ群直播,总是会将期望值压到最低。只是看到微积分老师特意买了surface模拟板书,线代老师在去年的群里反复询问开直播的细节,《史记》老师在卡顿的软件里一次次艰难地确认直播效果、叮嘱阅读文本和难度,院长和助教们把所有软件的所有使用方式不厌其烦地确认……会有不少感动。
曾经面对面的《史记》读书会;现在只能在耳机中听到顾老师“一次次地确认直播效果、叮嘱阅读文本”
然后就有了我的开学第一天。线代老师熟练地操作着雨课堂,不时向有些紧张的我们甩来些轻松的段子;免去了拥挤五教的抢座烦恼,清晰流畅的语音效果和ppt放映甚至让课堂效果比身临其境更胜一筹,弹幕的随时互动让以前从来不敢参与课堂互动的小透明我第一次在课上解决了问题;崔奶奶清晰连贯的平板板书(板书像是她的坚守),让我重新找回了以前数学课时思路行云流水的精妙感受,随时的互动和恰到好处的节奏,很少给人分神的机会;oop助教们随时穿插讲解视频和现场实操,几乎是手把手教学,作为一头雾水的程设小白竟然也能顺利跟上节奏……连上三节,却几乎不觉得累。能够享受到这些质量之高完全不亚于校内的课程,心情除了开学的激动之外,可能还有一些“灾民”的多愁善感——以往的生活被全盘颠覆,每天目睹一群群人们支援着我的城市,看到太多温情的故事,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安全是多么难得的奢侈,我开始意识到曾经的寻常是多么不容易。我看到的就足以令我感动,何况我不知道曾经一登秒卡的雨课堂是怎样进化的,我不清楚这些熟练与流畅的背后是多少次练习测试,但当我惊讶地发现这次疫情并没有影响到我的课堂效果,几乎和真实的课堂无异,便会如同去反思医护人员日复一日的坚守一样,去想这样的“无异”是多么不容易。希望阳光早日降临,我怀念那些对坐长谈的日子,也会对它们更加珍惜。
疫情总会结束,那时或许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只会留下些许微茫的暗影和淡漠的感动,但我希望我能够记住。那些看似平凡的事,背后有人为了我们付出过怎样的努力,我们不应该忘记。
“空荡荡的文图,照例响起了闭馆音乐”(袁先欣老师摄)
2016级陈伟浩(目前在十堰)
每年春节,我都会随父母一起回陕西及湖北的老家过年。今年也不例外,却也有些特殊——回到湖北农村里的老家没多久,村口的路就封上了。转眼间,我已经在这山沟里生活了三周多。
外界大抵认为湖北是重灾区,然而我所处的地方却全然是另一幅画面。乡下地广人稀,封闭之后没有什么人来往,至今周围还没有一个确诊病例。这里全是山,我出不了村口,却可以往大山深处游逛:爬山观景、田间收菜,都是闲时不错的点缀。想起去年新雅8字班学弟学妹们的“学工学农”活动,我甚至可以说自己真的“学农”了:有几天家里的男丁全部上阵,在山脚下砍树、锯木、劈柴,足足囤积了够明年过冬使用的柴木。干活累了,还能津津有味地品尝大妈与我妈准备的饭菜,这画面颇有些“男耕女织”的意味。
“这条村路的尽头是省道,所谓走出大山,就是从那里去到城镇”
这种与世隔绝没有杂扰的生活,很适合安静地阅读。两周前,我读了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几天前老爸也读完,他与我说起书后附录《马尔克》一文的内容。这本书的正文是恩格斯《反杜林论》论文中抽出的三个章节,是一本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立的通俗著作;而《马尔克》是恩格斯收录在本书附录的内容,介绍了德意志古代的土地制度——马尔克公社。这是一种土地公有私用制,公社每隔一定时期会将全部耕地合并,采用抽签的办法平均分配给社员。社员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而是平等的使用权,耕作也要受到公社监督。公社同时是行政组织,其中的成员有平等的权利参与马尔克内部的立法、行政和司法。随着历史发展,马尔克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马尔克很像我国1978年开始施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到户),土地保持公有的性质,但其使用权则分配给各家庭(马尔克中的各社员)。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老爸回忆爷爷及以前也存在抽签分地的情况,说明这种土地平均分配及公有决策的机制在封建时代的农村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那时土地属帝王所有。正如书中所言,马尔克制度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影响了公共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参考。
"山上很多东西的名字都很有趣;这儿的人管这个叫救命粮,过去饥荒挨饿的时候吃它救命,不过口感很涩"
能够过上这样劳动与学习相结合的生活,于我的确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2019级刘雨桐(目前在襄阳)
临近过年的时候,家人们陆陆续续回到了乡下老家,都以为只会像往常一样住个两三天,谁知道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从刚意识到疫情严重性时的惊恐无措,到武汉封城时着急地和武汉的家人联系的担忧;从每天一家人从早到晚地刷新闻讨论疫情的焦虑不安,到现在渐渐适应了宅家生活的平静安稳,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与安排,但没能阻止湖北人重建新生活的努力。尽管看见每天上升的确诊人数、得知附近散布的确诊病例时心中仍然会担忧不已,但对疫情的恐惧再也没能占据我们的全部生活。我开始感受到这段在家里上大学的新奇体验,和家人一起听清华教授讲课,休息时和家人一起散步闲聊,社团活动照旧开展,课堂教学有条不紊。院系老师辅导员和同学对我的关心时常让我感受到距离也不能阻隔的情谊。身在湖北,心在清华,我相信我们终究会战胜这场疫病,正如我相信我们会在清华园的春天里相见。
想念你,美丽的清华园
2017级陈然(目前在恩施)
2月17日就开学啦,这可能是我们遇上的最特殊的一个学期,清华采用荷塘直播的方式授课,效果很好,同学们和老师们以及荷塘的技术人员,都在努力希望能实现更好的网络课堂效果。疫情当前,我也已经做好了回学校期末考试的心理准备。
在家开学的日子和在学校一样规律,我每天早上起床后,为自己烧壶热水,吃着妈妈提前蒸好的包子,配上小米粥和咸菜。然后来到书桌前,在电脑、平板上同时打开zoom小荷塘和微信,找好舒服的姿势,准备开始一天的学习。虽然清华中午休息的时间很短,但幸好第四大节和晚课中间留有大片时间,给了我在家展示厨艺的机会。饱暖之后,继续学习的一天,还能抽空给自己煮一杯奶茶提神。
在湖北这片帽形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清华学子,我们都在同一个荷塘参加网络授课。希望疫情能够早点结束,湖北的街道上不再是满眼是病,全国的疫情地图恢复一片白,而我们能够在学校轻松问好。
2018级胡雪盟(目前在天门)
春节前家里人念叨好久没有回湖北老家过春节,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回去,没想到人刚到老家没几天,随着武汉封城、湖北封省的消息传来,新冠肺炎的爆发把我们彻底困在了这里。一开始被困在这里,大家虽然无措慌张,但是依然存有侥幸之心,以为耽误不了多久学生们就可以返校学习,家长们就可以返回工作岗位各司其职。紧接着从新闻上看到有关疫情触目惊心的数字,身边迅速紧张的物资,以及政府日益严峻的防疫措施,我们最终意识到:要在这里打持久战了。
打持久战需要准备充足的物资,除了乡下的医疗卫生条件令人心忧外,这里满眼是绿油油的菜地,给人不必操心肚饿的踏实感。新鲜的空气、空旷的天地让即使在疫区的我们一家也不那么压抑。为了戒掉手机瘾,全家人捡起了好久没打过的羽毛球、乒乓球。快要开学了,家里的书桌却不够,爸爸从某个犄角旮旯翻出他几十年前上小学时用过的老式书桌,细细擦过后给我当书桌用。
坐在几乎没有刻痕的书桌前,我恍惚想到,几十年前一个小孩借着微弱的灯光趴在书桌前一笔一划、歪歪扭扭写字的画面。几十年后的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手套看书,在南方没有暖气的春寒里也还瑟瑟发抖。
想着还在乌鲁木齐上中学亟待返校的弟弟,妈妈总是说你是最不需要我操心的,清华怎么会不将自己的学生安排周到呢?是的,从开学第一课里邱校长给湖北同学的祝福问候,学校方面细致认真的工作安排,还有院系、辅导员、同学们时不时给我加油打气,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我提供帮助。这些温暖总是将我随时冒出来的忧虑种子及时杀灭在萌芽状态。
最近这些天,除了品尝爸爸妈妈从初次尝试以来包得越来越好吃的包子,我还多了项大事情要做——雨阔堂开课了!独自忙碌学习的间隙,心里有一点点空落落的,我想,我是想新雅的大家了。期待返校的日子我们还能坐在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谈天说地。
2019级喻含颖(目前在襄阳)
身在疫区中心,但老家那边人口少,基本上都没有听说周围有谁感染了病毒,只是每天起床后看到不断增加的数字,我才恍然感慨:原来病毒离我如此之近。宅在家里,心情总体很平和,偶尔也会很焦虑,看到新闻里各行各业的救援者冲锋在前,我却好像什么也做不了;担心身在武汉的小伙伴的健康,也盼望着能早日返校……但更多还是想念啊,十北温暖的寝室里四个人的欢声笑语,六教的自习教室和文图安静的3B区,傍晚时分寂静的东操和热闹的紫荆,清芬的麻辣烫丁香的老碗鱼桃李的冰糖葫芦观畴的炸鲜奶......还有那一群超级可爱超级温暖的老师和同学们啊!想念这座园子和园子里可爱的你,盼望疫情早日结束,等到春天来临,我们相约老地方~
静静的新雅十北楼,等你们回来,比肩坐
2019级徐佳驰(目前在仙桃)
已经开学三天,我认为线上学习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得益于学校在雨课堂、腾讯会议等软件上的投入,学习进度基本没有出现较大延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课堂氛围可能不如线下教学,但是老师们正在尽力解决这一问题,也能感受到老师们都在努力适应线上教学。由于疫情严重,小区被封锁了,所以外出购买文具稍有不便。幸运的是在放假时带回了一些必要的设备和资料,因此能够保证我的线上学习。另外,由于寒假期间看慕课自习,我对线上教学也习惯了很多,能够适应老师线上教学的节奏。书院的老师们也十分关心我们这些仍处湖北的学生,让我在家里也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我也非常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能尽快返校。
2019级郝悠扬(目前在襄阳)
身在湖北,疫情的前期亦是在恐慌中无奈和迷茫,终日刷着手机翻看疫情的消息,后来终于狂热散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窗外的恐惧。“因病得闲殊非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在家里也是难得地闲了下来,暂时远离城市中的喧嚣,能够安静地看自己想看的书,写一写读书笔记和随笔,更是思考一些平时被学业的压力淹没而未曾涉及的问题。
“安静地看自己想看的书,写一写读书笔记”
2018级某同学(目前在黄冈)
腊月二十九的早上,得知了武汉封城的消息,当天下午,我所在的周边城市也决定封城。疫情期间的管控措施随着确诊人数的增加也在不断升级,到开学为止我已经20多天没有出门。封城刚开始的时候,流言四起,人心惶惶,看着冷清的街道和阴翳的天空,心情不自觉地就会变得低沉。但是在院里的关怀以及辅导员们一对一的交流下,心态也逐渐恢复如初,能够在家安心完成年前制定的一些计划,平稳过完了这个没有年味的年。这两天线上课程已经开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停课不停学”这几个字的含义。开学第一天早上八点,习惯了寒假中的晚睡晚起的我,极不情愿地爬下床,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第一节课上,可能是大家都还有些羞涩,有时会出现一些冷场的尴尬,但是随着课程的进展,明显感觉到课堂氛围活跃了起来,大家都在聊天区或弹幕区和老师积极互动,也有同学发语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后续的课程中我也能切实感受到与在学校无二的紧张学习的氛围。第一周课程任务还不重,算是一个过渡期,希望同学们都好好调整心态,好好学习,好好休息,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所带来的挑战。
2019级袁泉(目前在武汉)
前几天,武汉下了这个冬季的第一场雪,身为武汉人却无法出门体验这白茫茫的美。疫情当前,本来拥挤的街道变得空旷,不禁想到北方的清华园大概也是这样。然而在家也要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天的学习任务:没有纸质教材就看电子版,去不了教室就线上教学。虽然或多或少会有不习惯,但人是适应力多么强的生物,经过几天的摸索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一边用手机打开雨课堂,一边用电脑看教材;同时还可以手写笔记。由于在窗边,抬眼就能望见窗外的暖阳。虽然不能预测可怕的疫情何时结束,但是未来仍旧充满希望。
珍重待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