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德·价值塑造
.

编者按:

李镇尧,男,新雅书院2019级PPE专业本科生。曾任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京剧队副队长、集中班成员、清华大学五星级紫荆志愿者、北京市海淀区三星志愿者,入选“薪火计划”十三期,现任校团委志愿中心办公室组长。曾获蒋南翔奖学金、好读书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曾作为健美队(C类体育代表队)队员获第十七届首都高等学校健美健身锦标赛团体冠军。2022年12月2日,李镇尧荣获2022年度荣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本科生,全校仅10人),该同学是新雅书院继2018年张园(2014级新雅书院/建筑学院)、2020年王雷捷(2017级新雅书院/计算机系)之后第三位本科生校特等奖学金获得者。

以下是书院对李镇尧同学的采访手记。

李镇尧在特将答辩现场


渊博雅正 共情社会

——一个普通清华本科生的成长经历

站在特奖答辩的讲台上,李镇尧首先讲述的是他的一段“失败”的经历。和实验失败、投刊被拒等挫折不同,他的“失败”是成绩单上扫到底才能看见名字的痛苦,和被大一成绩束缚住的生活。

失败与新生——学习需要乐趣

在上大一必修课《工程制图》的时候,李镇尧一度很“绝望”。这门课是专业最关键的一门课,但也是他完成得最吃力的一门课。他发现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身边的同学要差上不少,在做作业时,身边的同学基本四、五个小时就能画完,但他可能十几个小时熬到凌晨都琢磨不明白。

考试结果和学习过程一样,都令他感到十分忧虑。在期末成绩单上,两门必修课后跟着刺眼的“1.6”的绩点,他不知道和后20%的成绩相比,哪个更让他痛苦。不理想的成绩带来了一系列的连带反应,二学位、人才培养计划、社工组织等机会几乎都不可能给一个成绩如此扎眼的学生机会。他一度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中,甚至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就是这样,你事后回看可能觉得自己毫无必要地陷入到了一个小圈子当中,把自己的生活越过越窄;当时的我悲观地认为,大一上这一学期上完基本上不可能在本科阶段获得什么自我发展的机会了。”

在大一下,他去广泛地旁听了很多人文社科院系的课程,包括人文学院、社科学院、新闻学院,还有新雅书院。“我一路考上来都是个挺典型的理科生,因此接触任何文科院系的课程、思考方式、甚至老师的气质对当时的我来说都完全是崭新的经历,我至今仍对当时旁听新雅通识课所感到的那种‘惊艳’记忆深刻。”课程的严谨性是李镇尧最先指出的印象,当时的很多其他的所谓“通识课”都只是在学期末布置一篇3000字的论文,新雅通识课严谨的学术训练则明显与众不同。课虽硬,但是老师从来不会进行命题作文,也绝不会限制同学们的思考。李镇尧意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方向。

在大二,他来到了新雅书院学习,开启了自己新的生活。新雅的人文社科通识课和PPE专业课涵盖学科广泛,给了他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渐渐地,在新雅这种爱惜、并鼓励你做出与众不同选择的氛围里,他逐渐地开始自我超越。“成绩只是一方面,我在新雅这几年的学习生活真的很自由、很开心,这种感觉在我看来是更重要的。”

体育与京剧——爱好作为基点

在几轮答辩中,李镇尧由于自己与众不同的经历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究竟是什么因素支撑他得以从最低沉的那段时间走出来,在访谈中他也对此再次给出了答案。

“每年特奖评选最终占比最多的是‘全面发展类’,但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就一定是个好学生吗?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至少我在体育和文艺这两‘面’的无条件投入为我走出困境提供了基点。我相信真正能发展好的‘面’,一定是你真正喜欢的,即使知道它很可能不会写进你的履历之中,你也会将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你的生活当中,并全力把它做好。”

熟悉李镇尧的人都知道,在他每天醒着的十几个小时里,一定有两个小时是投入在体育的。从大一入校开始,他便养成了每天至少两小时的锻炼习惯,月均跑步150km。在足球场、田径场和健身房,都能轻易地找到他的身影。到目前为止,李镇尧作为校C类代表队健美队主力队员参加过第十七届首都高等学校健美健身锦标赛并获得团体冠军、作为新雅书院田径队第一任队长在斩获两项个人项目名次的同时带领新雅田径获得院史最佳成绩、作为新雅男足主力在过去三年全勤打满720分钟马杯比赛,陪伴球队实现零的突破。他是新雅当之无愧的体育明星,也是“无体育、不清华”的忠实践行者。

李镇尧代表新雅第一次站上小马杯领奖台

不过对于体育成绩,李镇尧并没有那么在乎,他更加认同的是体育精神以及体育带给他的价值。

“体育在我看来是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李镇尧如此评价,“就我而言,刨去睡觉吃饭的时间,能够全力投入学习、阅读、思考的时间也就12个小时,从12个小时里抽出2个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剩下10个小时能够达成的成效一定比我把12个小时都投入到学习要高得多。”“微积分做不出来、读书报告写不出来就不搞了,先把每天该跑的步跑了去。”体育带给他更敏锐的思维和更充沛的精力。

说到他感到最骄傲的体育集体,他没提获得全市奖项的健美队,也不是他曾作为队长的新雅田径队,而是绝大部分时间一直处于输球状态的新雅足球队。在足球队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会因为从0:5踢成了0:2而开心,会因为由负到正的进球而庆贺。大家攥着一股劲儿,一起努力,一起成长,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也让李镇尧看到了体育精神的价值寄托。

新雅男足首发合影

这种精神也给他带来了很强的动力,帮助他度过那段难捱的时期。他觉得“体育给他划了一个下限”,投入到体育锻炼和集体中,他不会感到特别消极,也很难被困难完全击倒。在日复一日的锻炼中,各项体育成绩反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他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进步的可能。

另一项对他来说关键的爱好是京剧。在大一入学时,李镇尧便加入了清华大学京剧队。相比于校内其他的艺术队伍,他认为京剧对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地方。他的京剧爱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作为一名住在梅兰芳大剧场院边的北京人,他经常去看,从小就学,一直没有放下。虽说没有像特长生那样有着扎实专业的功底,但他也算是带着些基本功来到京剧队的。

然而,在队里训练了一段时间,李镇尧发现自己相比于校内特长生和练了几年的老队员,他欠缺的地方还有太多,因此也是从龙套开始跑起。“爱好就是这样,你不会在意能不能上台穿上行头演个出彩的角儿,胡琴一起、每天吊吊嗓自己就会感觉很舒服,这种感觉是骗不了人的。”在坚持训练下他也从最初的龙套的演员成长为能登台彩唱的主角,艺术在他最低落的时候丰富了他的生活,也是他这四年来一直坚守的事情。

在甘露寺中饰演乔国老

在龙凤呈祥中饰演赵云

京剧带给了他快乐和意义,但李镇尧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让更多人体会到京剧美的形式和价值。“京剧是一件从小熏陶的事,长大之后你可能会更喜欢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错过了欣赏京剧美感的黄金时期。”李镇尧说。于是,他将京剧与支教相结合,利用自己在京剧队副队长岗位上积累的经验,将京剧带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带给从未接触过京剧的孩子们。在新疆支教的时候,他甚至带着孩子们上台唱了一段京剧,这对他来说是可以珍藏一生的回忆。

李镇尧和小朋友上台表演京剧

“我在尝试着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广给更多的人,我相信大家能够意识到它的美感。它能够在很小的一个舞台上只利用很少的道具,用词精当、精炼地把一个故事讲出来。马鞭、把子一拿,胜似千军万马,这多酷啊!”

推己及人共情社会

在逐渐自洽、找寻到自身的意义之后,李镇尧将目光投向了身边、投向了他人,在连接社会的同时共情社会、服务社会,并在其中找寻和实践自身的价值。在校4年,李镇尧在志愿公益事业上投入了744个小时,参与了十个支教类项目。在所有的志愿项目中,最触动他的也是支教项目。

作为一名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多代北京人,李镇尧认为自己从小到大享受的都是全国最好的一批教育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有多幸运,也完全想象不到教育资源比自己差很多的学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在大学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李镇尧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尝试着去了解这部分人的经历,应该向他们共享自己已有的资源。

在支教的过程中,无论是线上一个假期的陪伴还是线下两周的交往,李镇尧都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陪伴孩子们成长,李镇尧也找到了内心的意义感。

李镇尧在支教过程中教孩子们打清华拳

在某次福建云霄支教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李镇尧注意到了班里一位学习特别认真的孩子,在别人打打闹闹的时候,他一直非常文静,还特别爱问英语问题。但几次之后,李镇尧发现这个孩子学习英语的方法存在问题。他一直在本子上抄写英语单词,并在旁边手写音标,问的也几乎是关于音标读法和写法的问题。李镇尧当即认为他的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虽然十分刻苦努力,但将时间用错了地方。

“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孩子们对学习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给他们方向上的引导,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李镇尧说。

在结束福建的支教之前,李镇尧加了小朋友父母的微信。从支教结束到现在的一年多时间里,小朋友还会断断续续地通过妈妈的微信来问李镇尧英语问题。不过这些问题不再是音标怎么写,而是“进化”到了语法问题。这一小小的进步带给了李镇尧很大的成就感。

在支教项目之外,李镇尧在校内联合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发起了名为“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追踪项目”的心理项目,探究并帮助新生解决本科适应阶段的心理问题。而这一项目的源头是他自己大一时那段彷徨焦虑的经历。

李镇尧最开始的尝试是建立微信群和公众号,因为就他当时基于自身经验的判断来看,缺乏信息是新生遭遇的最大问题。于是在小范围调查的基础上,他把他认为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公众号和微信群的形式传播。但是做着做着,李镇尧逐渐觉得这是一个纯个人的尝试,它太受限于自身的眼界,但其实每个新生遇见的问题肯定都会不一样,这些信息不一定能够反映所有的情况。

认识到问题之后,李镇尧找到了心理中心的赵嘉路老师作指导,旨在讨论一个系统可实施的规范性的心理项目。最终他确立了以“全面探索本科适应阶段新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构建学生心理成长模型”为目的的心理项目,意在将成果推广给新生同学,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大学校对新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

在项目实施的两年过程中,李镇尧招募并选拔了23位零字班新生和十余位位高年级同学,将他们一对一匹配并每月进行一次60-90分钟的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在两年的陪伴和观察中,他见证了同学们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通过真实数据和经历整理出同学们可能存在的问题、挑战及机遇。目前,此项目已步入正轨,形成了规范的调研机制以及传播机制,并以手帐的形式传递到了绝大多数二字班新生的手中。它的很多成果也被应用于学校暑期工作会、思政工作研讨会等多个场合,并多次被用作素材进行辅导员培训。

现在,项目仍在继续,并获得了600万元的捐赠。李镇尧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跟踪这批学生的本科四年,并将此项目常态化,渗入到各个院系之中,以实现针对性的问题发掘和方案设计。“这个项目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的本科生涯,若是没有最开始自我的迷失,我大概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动力将项目推广到今天这个规模。在项目中,我尝试着从自我出发正向反馈于他人和社会,也无时无刻不在继续审视和追求自我。”

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大学老师

在访谈最后,再次回顾在新雅学习的这段时间,李镇尧回忆起他大二来到新雅上的第一门课《大学之道》时的点点滴滴。“在这个着急忙慌的时代当中,身边大多数人都在催你快往前走、快向前看。感谢书院,她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地给你指出本科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本科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自由、最浪漫、最具有可能性的一段时间;若是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不去思考,有些生活方式不去身体力行,那可能这一生都不会再有机会了。”

借助于新雅提供的优秀平台,李镇尧在假期前往过农业农村部开展助研,扎根基层了解中国社会现状;也得以在大三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公派交换、选修了牛津大学的课程、并成功入选成为苏世民书院第八届学者。“新雅给了我很多探索自我的空间,但哪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没有人能替你做出决定,答案只能在你自己。”

对于未来生涯的规划,李镇尧回应说在国外博士毕业之后回到大学当一位老师是他的第一选择。当被问到是否希望回到新雅当一名老师的时候,李镇尧笑着回答说:

“那感情好,谁又会去拒绝换一个身份再次回到这个接纳自己、培育自己的地方呢?但是这个位置太神圣了,我自知与其相距十万八千里,现在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把自己该读的书读好。”

李镇尧生活照

上一篇:蜕变与成长丨张美瀚:“等茧再厚一点,我就成老兵了!”

下一篇:党建丨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跨校联合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