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劳·劳动耕读
.


“耕读”是新雅书院十分重视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在大一夏季学期前往农村或工厂,参与田间耕作或车间劳动,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讨论。

在书院张伟特老师、吴炳炎辅导员的带领下,新雅书院40名学生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开展了为期14天的耕读活动。自7月12日起,1字班和部分0字班同学们在当地农户的指导下,开始了劳动耕读实践。

耕种

DAY1

一大清早便被刺耳的蝉鸣唤起,同学们在利川团堡镇民居聚仙阁第一次结识了杜阿姨一家,包括两条小狗“番茄”和“奶咪”。或许此刻谁也无法预见,十天后我们离开聚仙阁时,会感到如此不舍。

图|聚仙阁

下午我们被授予为前胡除草的任务。前胡是一种中草药,部分株因发生木质化而失去了药用价值,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木质化株与杂草拔去。

何其简明的任务!但这片土地还是给这群初来乍到的“城里孩子”了一个下马威。按照村民的指导,木质化株表现为根茎粗大,但由于前胡尚未成熟、较为矮小,不易与正常株区分。加之根深土硬,烈阳高照,同学们很快便汗流浃背。

图|除杂草

每位同学负责一条田垄,在骄阳下暴晒了3个小时后,大家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前胡土地也变得整洁有序。

图|除杂草

疲惫是最好的助眠剂。成就感与对挑战的期待驱散了利川的燥热,伴着阵阵蝉鸣,护送同学们进入梦乡。

DAY2

为了防止黄瓜幼苗倒伏,我们第二天的第一个任务是在黄瓜地里插杆。围绕着每粒种子需要三根竹竿,三根竹竿绑成一束,黄瓜茎蔓便可以攀附生长。

厚实的土壤抗拒着竹竿,同学们要使尽全身力气才能将一根根杆子固定在土里。不一会儿,肩膀便开始酸胀,后颈也被大太阳晒得通红。同学们看着远处光秃秃的田垄和已经插好的排排竹竿,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的重复、繁琐和不易。

图|为黄瓜田插竹杆

图|为黄瓜田插竹杆

图|两人一队运杆

劳作间隙,我们偶遇了田间的老牛。远山,田野,老人,黄牛。诗卷里的田园牧歌近在眼前。

图|喂牛

下午,我们与镇里各年龄段的孩子们一对一地交流。本以为会有些许尴尬,但迎接我们的却是孩子们的热情招呼和一连串问不完的问题。

随着交流的进行,气氛愈发轻松活跃起来。除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外,大厅里能够听到对大学生活的介绍、趣事尬事的分享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孩子们特点鲜明,性格迥异。我们惊叹于他们的早熟,也感慨于他们的天真烂漫,同时仿佛看到年轻的自己,将自己一路的感悟倾囊相授。

图|同学们与当地小朋友进行交流

晚上同学们聚为几桌,交流感受。不论平时熟识还是稍许陌生,此刻都是最亲近的伙伴。

图|自助烧烤

图|同学献唱

DAY3

漫山遍野的金银花会让你想到什么?今天我们来到了金子山金银花基地,帮助村民们采摘金银花。金银花长在高山之上,风景之美,辽阔与壮丽,令人失语。近处是漫山遍野灿烂的金银花,远处层峦绵延起伏,一层一层,墨色由深而浅,压叠至天际,与湛蓝晴空里大朵大朵的云彩相接。

图|采金银花

图|采金银花

金银花,色鹅黄,其状如观音之千指。所采者,金银花之骨朵也。一从生长极盛,有千万骨朵不止。薅之极爽,一把抓来,数十只应声而落。然需警惕其间共生之带刺藤蔓,刮衣物,扎皮肉。

图|在金银花基地的合影

午间休息时,村民拿出“神仙豆腐”来款待同学们,特有的树叶清香让同学们赞不绝口。经过整顿休整,大家在下午又踏上了采摘金银花的旅程。

图|神仙豆腐

图|在金银花基地的合影

图|金银花滞销,帮帮我们

经过一天的劳作,大家共采摘金银花500斤。合照时我们打趣地说着“金银花滞销,帮帮我们”,但也许我们现在才能理解这句网络老梗背后的无奈与苦楚。漫山的金银花让我们再次明确了作为清华学子的使命。

DAY4

乘坐大巴,同学们来到了湖北嘉润茶叶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欧洲Demeter认证的有机茶园。茶包上橘色的认证标志讲述着这家茶园从默默无闻,到如今登上有机农业最高峰的艰苦历程。

刚到茶园,我们就受到了老板的热情接待。每人一杯红茶、一杯绿茶,沁人的茶水顿时消除了旅途的疲惫,茶园对有机的执著和对优质的坚守,使同学们充满敬仰。

图|老板的热情招待

系上草筐,同学们趁着天气还算凉爽上山采茶。师傅教导的采茶口诀——“一芽一叶一世界”,我们谨记在心。

图|上山采茶

图|上山采茶

一小时过去,同学们将采到的茶叶如数上交,但总斤数竟才一斤六两。师傅表示就连最小的炒茶机都至少需要五斤,这点茶叶手炒也很困难。为了使我们的“业绩”不过于难看,炒茶师傅又大方地送了两斤。

炒制绿茶共分三步。第一步是杀青,目的是去掉茶叶的青涩味,炒出茶油的香气。两百度的铁锅,同学们烫得无从下手,师傅却游刃有余。绿叶在师傅手中上下翻飞,如图一道绿色的瀑布。

图|师傅为茶叶杀青

第二道工序是揉茶,以破坏茶叶的细胞壁,让细胞内的芳香物质在泡茶时更易渗出,并让茶叶形成蜷曲的形态。

图|同学尝试揉茶

图|同学尝试揉茶

图|师傅揉茶

第三道工序仍是翻炒,目的是去掉多余的水分。茶叶的生涩味逐渐变为类似炒板栗的醇香味。

下午同学们乘坐的巴士被堆肥挡住了去路,大家自然不能浪费这份缘分,下车学习堆肥并动手帮助堆制新的肥堆。

图|同学们帮助堆肥

图|同学们为肥堆浇水

晚上是新雅书院与忠路镇市政府代表队的篮球联谊比赛。虽然以68:71惜败,但每位上场的队员都拼尽全力,尽己所能。比赛联结友谊。赛后,热情的忠路队还邀请新雅同学吃宵夜,我们都会记住这份热情与友谊。在耕读期间,清华耕读篮球队与团堡镇政府队,忠路镇政府对队,市公安局队,市机关队,利川五中师生联队先后进行了5场篮球比赛,胜少负多,锻炼队伍,越战越勇。

图|伟特老师亲自上阵

图|新雅书院同学与忠路队合影

DAY5

  嫁接技术是高中生物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选修过生物的同学都高呼“我知道!”“我学过!”,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嫁接实践还是给同学们上了一课。

砧木的切口不可过浅,枝条的切口必须平整,砧木与枝条的形成层必须贴合,塑料薄膜必须绑紧。复杂精密的技术动作让这些“理论家”手足无措,树干被同学们折腾得千疮百孔。

图|修剪接穗

图|同学们尝试嫁接

DAY6

今天是休息日,也是清华新雅厨神们各显神通的日子。早晨同学们们兵分两路,一队前往上山摘粽叶,一队跟随杜阿姨前往集市采购食材。

图|摘粽叶

图|采集到的粽叶

厨房中,同学们各司其职,各显神通。虽然大家技术都不甚熟练,但在互相帮助下,厨房里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图|切肉

图|处理蔬果

忙碌了一上午,荔枝肉,烧茄子,咖喱牛腩,莴笋炒肉,番茄牛腩和可乐鸡翅等终于都大功告成。同学们饥肠辘辘,将这融入自己汗水的佳肴横扫一空。

DAY7

第七天,同学们参观了团堡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棚里主要种植茄子和辣椒,园中还有蛙棚和鱼塘。蛙棚里的青蛙成群地跃入水中,颇富节奏感。从远处眺望恩施大峡谷,天色、云色、山色搭配成一幅壮美的山水画。

图|听取蛙声一片

图|眺望大峡谷

DAY8

今天的劳动任务是为村里做公共服务:填埋水管。村里的自来水管沿山路铺设,经过风吹日晒,从泥土中暴露出来,而这会加快水管的损坏速度。同学们的任务便是用山石间的细土将暴露的水管重新掩埋。

图|运土埋水管

图|挖山取土

埋填完毕后,同学们一行来到了土豆地。挖土豆是大家时隔几天后再一次与土地进行亲密接触。首先需要清理土豆田中的杂草,然后找准位置将土豆刨出。

图|刨土豆

田里土豆、黄豆间作,在除草和挖土豆的过程中不能破坏还在生长的黄豆苗,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劳作的难度。

图|拾土豆

这对同学们来说,可谓是一件苦差事。黄豆苗混杂在杂草中,总被无意拔出。即使逃过被拔掉的命运,也被浩浩荡荡的挖土豆大队践踏得体无完肤。

挖土豆本身也是个技术活。下镐的位置十分讲究,一不小心,就会变身“水果忍者”。经过半天“小心翼翼”地劳作,同学们共收获红皮土豆和黄皮土豆各一大筐。

图|收获满满

DAY9

今天上午和下午,同学们分别来到利川当地的重点高中——利川一中和利川五中。同学们几人一组,走进课堂,分享起自己高考的经验与教训,回答着一个个生涩但可爱的问题。

图|为一中同学答疑解惑

图|在五中分享经验

图|在五中的合照

DAY10

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老师从学校来看望耕读的同学,加入今天集体为村民采收白菜的劳作之中。

如果说收白菜是学农,在流水线工作属学工,那今天的收白菜流水线属于是一箭双雕了,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重复性”。

由于草笼运输困难,效率低下,同学们自发形成了一条条向货车运输白菜的人工流水线。在流水线的开始处,当村民将一颗颗白菜从根部割下,流水线的尽头又有同学进行质检与筛选,再交给师傅装车。

图|同学们下地采白菜

图|白菜流水线

图|白菜流水线

山间气候多变,前一秒还烈日当空,后一秒就下起瓢泼大雨。来不及到车厢躲雨的同学赶忙披上深蓝色的雨衣,在安静的田垄上等待雨停。

图|白菜流水线

图|白菜装车

为了适应运输的需求,同学们不断地变换队形,优化传递方式,在忙活了三个多小时后终于将整片菜地收完。合计10000斤的白菜整整齐齐地躺在车内,等待被运往远方。但是按照现场的价格,这些白菜只能卖出5000元。通过现场教学,同学们感受到农业劳动产出的不易和农村挣钱的艰辛。

图|梅院长与同学们一起劳动

图|梅院长与同学们一起劳动

图|梅院长与同学们一起劳动

图|梅院长与同学们一起劳动

图|装车完成

图|白菜地合影留念

DAY11

今天的主题还是白菜。孕育了刚收获的白菜后,土地已经筋疲力竭。同学们早晨的任务便是为大地补充养分。

首先,需将旧地膜撕去;然后,将巧克力豆状的复合肥洒在原先的垄间;紧接着,师傅们用翻地的机器将原先的垄翻为垄沟,又将原先的垄沟翻为新垄。如此一来,新垄中便有了肥料与残余的菜叶,为哺育新的蔬果做足了准备,旧垄也得以休息调养。最后,需要为新垄覆盖地膜。

图|施肥与翻土

图|被肥料染黑的手

尽管已经疲惫不堪,但同学们还是在下午铆足干劲前往心心念念的清江古河床徒步和爬山活动。

若论崎岖险峻,没有路可与这足下之路相比。山间小道未经修整,山川的狂野一览无余;骤雨初晴让地面泥泞不堪,湿滑难行。

图|古河床徒步

即使下到河床也万万不可大意,这里奇石林立,高低不平。巨石之间是深不见底的沟壑,即使有铁丝网覆盖也让人不寒而栗。

图|翻山越岭的同学们

同学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放松了疲惫的身躯。互帮互助的温情与征服险峰的快感,让这一万五千米有余的艰苦行程成为珍贵的美好回忆。

图|古河床的美景

DAY12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为期两周的耕读慢慢进入了尾声。最后的时光总是让人不舍的,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尽力去完成最后一天的劳作,为村民们提供不值一提的帮助。今天上午的任务是给山药除草,同时将山药藤缠到架子上。有趣的是,两周前同学们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第一个任务也是除草。无意的安排为耕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可能这也算某种程度的天意。同为除草,但想必这次大家的思绪也与第一天有所不同吧。

图|为山药田除草

图|为山药田除草

下午,同学们结队上山砍柴,为晚上的劳动篝火晚会做准备。山路本就难行,树干更是粗壮难以砍断,再加上雨后道路湿滑,纵然经过锻炼的同学们已经熟练不少,但应付这次任务也是捉襟见肘。

图|上山砍柴

篝火晚会是耕读最后的浪漫。同学们聚在篝火边,跟着音乐的节拍跳着土家族民族舞,在阵阵人浪中放声高歌。随着篝火的熄灭,关于耕读的一切在《难忘今宵》结束后戛然而止,只留下静谧的深山和沉睡的村落。

图|熊熊燃烧的篝火

图|篝火晚会



读书


读书是耕读的另一个重头戏。今年的阅读书目是《论语译注》与《四书章句集注》。

十四天的时间里,同学们在耕种的闲暇之余,或自行安排阅读,或晚餐后共同探讨。和着洗漱罢的蝉鸣,伴随阴雨天的水声,房间外的阳台,驻地中的餐桌,时时能瞥见读者的身影。各自读书之余,我们也组织了两次集体讨论。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这远不同于往常的生活中,索求对先贤之道的新解。同学们热情高涨,每每超出预定的时间而不自知,仍欲与伙伴们抒发己见。其中一次,我们还通过线上会议连线了李震老师,并提前同老师交流了同学们在阅读中所遇之惑。尽管时长有限,老师仍耐心为我们一一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

同学们的讨论也远不限于书本本身,耕读的意义、自己与世界的未来,都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愿这些群山与繁星间的文字与言语,能给我们被城市禁锢已久的心灵,带来些许涤荡吧。

图|分组读书讨论


耕读心得


在本次劳动耕读中,我作为一组的一员,深刻地感受到了耕读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完全脱离于学校生活的体验。虽然并不是完全地离开城市生活、完全地融入农耕的生活,更多是体验式的劳作而不是劳作式的体验,但仍旧是对我们的平日学习是一个极大的补充。在耕读中,同学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大家每天一起劳作,读书,一起游玩,一组的同学也会在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一同打卡,原本陌生的同学在两周的共同经历中也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可以说是一段很奇妙的经历。

——肖舜午

我想这十四天对我最大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现代生活方式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也展示了我们所习惯的城市社会之外的另一种社会形态——碎片式的劳动体验不足以让我们了解农村生活和乡土社会的全貌,但也足以唤起对我们生活的反思。

——罗皓文

我觉得,不管怎样强调融入真实的农村生活,参与真实的农业劳动,我们此行的劳动也只能称之为体验。因为真正的农活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的机械的劳动:除草就一连几天的整天的在除草,一个人拔完几块地;摘菜就几个人忙活一天负责摘满一卡车。一上午几个小时的劳动已经让我感觉到疲惫和枯燥,抱怨着自己变成了机械转动的一个齿轮。很难想象长时间坚持着这种劳动的农民们又是多么辛苦。

除了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们劳动的辛苦,同学们也纷纷思考起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大家在劳动的时候探讨着是否存在能够代替机械的人力劳动的机器,讨论着如何设计新型的农具提高农业劳动的效率。这也让我看到了我们学习到的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途径。亲自体验了这种机械劳动的低效和枯燥,田地里同学们设计的农业轻机械或许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诞生在同学们的手里吧。

——白广润

当我真正来到山间田里才感受到自己的“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看到劳动时生疏而笨拙的我们,才感受到耕种劳作不仅是个体力活,对技术技巧的要求同样很高。 在劳动时我们看到了先进的技术和机器,也体会到了人工一颗一颗搬、码白菜的辛苦,同时在得知白菜价时心酸… 原来那么久那么辛苦的劳动所得到的收益却这么低…

经过本次的劳动教育,我们除了“体验”了农民的生活模式外,更体会到陶行知先生说的“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农业是那样重要却也那么辛苦,希望我们能做的也不仅仅是念着想着感恩着。

——李佳钰

十四天在利川。

我在颠簸的绿色小巴车里不睡觉,像小学生一样认字,有新喷漆的“生男生女都一样”,也有褪了色的“扫除青壮年文盲”;

在地里我遇见许多老师,只收沉默的,在做的学生,我留下脚印和汗水,收获与虫子的和解,和面对任何事情的谦虚;

我在民宿前马路边的路灯下读书,舒服地和人聊天,聊书里的事,也聊白天的事。

看着,做着,读着,想着,是一边享受着又一边折磨着的过程,它让我想起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并且是一定要做的。

——可爱的二组成员


上一篇:新雅耕读2022丨婺源岁月 田野与沉思

下一篇:耕读悟道丨新雅书院劳动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