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劳·劳动耕读
.

耕读”是新雅书院十分重视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在大一夏季学期前往农村或工厂,参与田间耕作或车间劳动,利用劳动之余的休息时间读书、讨论。

在书院张元哲老师、于天宇辅导员的带领下,新雅书院32名学生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开展了为期14天的耕读活动。自8月8日起,1字班和0字班的同学们下农村,进工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农和为期一周的学工,在农民和工人老师的指导下体验耕读生活。

DAY 0

今天是集合日,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婺源,感受着这个南方县城热浪滚滚的欢迎。正博实业的程老师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带着我们入住了工厂宿舍。到达当晚,同学们兴奋地探索着婺源县城,足迹遍布购物中心、人民广场,还有火锅、奶茶、咖啡店。这既是大家到达新环境的欣喜,也像是对熟悉的城市生活恋恋不舍的道别。

晚上十点,天宇辅导员召集大家在宿舍楼下集合,为大家讲解了耕读的安排,分配了各组的工作。大家对即将开始的耕读之旅十分期待。

DAY 1

早上,同学们拎着行李坐上大巴,前往本次耕读的学农实践基地——婺源县甲路乡严田村,入住了民宿“严溪客栈”。简单安顿并吃过午饭后,正博实业的朱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严田村的历史文化。作为朱熹后人居住的村落,严田村又被称为“进士村”,宋元明清四朝,从这里共走出了二十七位进士。

严田村热情欢迎同学们到来

之后,严田耕读实践基地的李老师带着同学们参观了严田古村落。大家在村里走街串巷,在李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村民家中,领略了老房子、老物件的真实农村生活传统。沿着溪边的古驿道徒步,一边是青山掩映下的片片农田,一边是黄牛饮水的潺潺小溪。古树、古井、古建筑,处处承载着小村的历史气息;翻新过的小巷,墙上的家风标语,还有“猪栏茶舍”,又体现了旅游业带来的现代碰撞。

村中一景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来到村里供奉先祖朱熹的“秩叙堂”,与村支书对坐相谈。村支书向我们介绍了村里的基本经济情况,细致讲述了集体经济下农村的生产生活。同学们也就农业集体化、产品销路等问题和村支书老师进行了问答与讨论,对农村发展有了更真实的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

回到客栈,同学们在大通铺上缓解着一天的疲惫,在对下田的憧憬和对被子的争抢中进入了梦乡。

和村干部座谈

DAY 2

随着客栈下的声声鸡鸣,正式劳动的第一天开始了。由于婺源正午将近四十度的高温,为了同学们的健康,李老师将劳动的时间安排在了太阳不太毒辣的清晨六点和傍晚五点半。同学们迎着日出走向农田,又伴着晚霞回到住处,别有一番诗意。

走向农田

第一天清晨的劳动项目是采莲蓬。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脱下鞋袜,光脚采进种满莲蓬的泥地里,与软软凉凉的淤泥来了个亲密接触。

美丽的莲花

老师教我们通过莲子是否出现红心来判断莲蓬是否成熟,成熟的便折断莲茎摘下。同学们一手拿着摘下的莲蓬,一手拨开又高又密又扎人的莲茎开路;一边注意着两边的莲蓬,一边在泥地里举步维艰。稍有不慎,就会有同学在泥地里摔个屁股蹲,顺带扫断身旁的一片莲蓬。大家艰难地涉过莲田,摘下的成熟莲蓬却屈指可数,看不下去的农民伯伯还送给我们许多他摘好的莲蓬。出了泥地,大家在清澈的小溪里清洗了腿脚上的淤泥,剥下嫩莲子现场品尝,清甜的香味沁人心脾。

饱满的莲蓬

在躲过正午的大太阳后,同学们在傍晚来到了村口的空地上,帮村里的阿姨们剥莲蓬。这看似简单的活计,做起来也很是累人,需要蹲在地上,挑出饱满的莲子,用拇指掰开莲蓬将其剥下。同学们有的对莲蓬暴力破拆,有的一颗颗细细剥取,不一会剥好的莲蓬就堆成了小山,同学们也做的腿酸手痛。还有几位同学,看见老师挑莲蓬的担子,好奇地上去尝试,却没想到老师轻轻上肩挑走的担子,我们两三个人一起挑都费劲。在气力上、技巧上,我们都比劳动人民差了一大截。

DAY 3

早上,同学们继续和莲子打交道,昨夜剥好的莲子经过去壳、淘洗后,还需要将苦味的莲心除去。大家领取工具后,三两结队帮助阿姨们通莲心,只需用铁制的小棍子从莲子后方的突出处插入,用力一捅,绿色的莲心就会整根从开口处出来。

就是这样

面对一大桶莲子,同学们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拿工具一手捏莲子,一边重复着手里的活计,一边与阿姨们攀谈。得知她们为了赶工,从凌晨一点就一直在通莲心,手已经酸了的我们震惊、心疼又钦佩。为了帮她们多完成一点工作,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同学们吃过早饭,又回来接着劳动。听着村里喇叭播放的音乐,吹着溪边清凉的风,看着阿姨们纯朴的笑容,劳动好像也没有那么累了。

下午,同学们扛起锄头,前往旱地玉米田除草。地里的玉米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同学在之前种的,由于无人打理,杂草已经长得很高了。大家奋力挥动着锄头,将杂草或是小灌木一棵棵连根刨起,靠近玉米的草便用手拔起。尽管如此,还是有几株可怜的玉米倒在了锄头下。(对不起海大的同学们)虽然太阳已快要西下,可同学们还是在闷热的天气和高强度的劳动下汗流浃背,大家第一次体验到了“汗滴禾下土”的感觉。

同学们在高温下体验劳动

晚上,客栈的主人在晚饭中加了一大盆莲子汤,白嫩的莲子被煮的软糯香甜。在体验过摘莲蓬、剥莲子、通莲心的工序后,同学们对这碗来之不易的莲子汤更加喜爱、珍惜了。

饭后,活动组的同学为大家准备了小西瓜,大家来到客栈一楼的圆桌旁,开始了吃瓜桌游局,更有几个男生找来酒水举杯畅饮。桌上一牙牙清凉的西瓜、觥筹交错中的一杯杯美酒,牌桌上一声声的欢声笑语,释放着大家一天的疲惫,也拉近了同学们心与心的距离。

DAY 4

早上,我们的工作内容依然是翻地除草,只不过这次是清理荒地,为下午种玉米做下准备。面对着眼前没过脚踝的草地,同学们干劲十足,弯下腰挥起锄头,誓要斩草除根。黄土被翻起,空中尘埃飞扬,杂草被一摞摞地丢在田边,汗水也迷了眼睛,浸透了上衣。在一个半小时的耕作后,草地赫然变成了耕地的样子,大家撑着锄头站在田边,心中满是成就感。

除草中的同学们

下午,我们来到了早上翻好的田里,扛上锄头拎上小桶,学习种植玉米。李老师亲自下田为我们示范,先在每两条沟之间用锄头刨出四到五个正方形小坑,然后在每个坑里撒两粒玉米种子,接着用小桶接来溪水,浇在坑里,最后用土将坑填平。大家分组认领了田地,分工明确,挖坑、撒种、浇水一气呵成。看着种好玉米满是希望的土地,远处青山掩映下的人家飘起炊烟,天边浮起几抹粉红的晚霞,多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

DAY 5

今天早上,同学们来到田里,体验传统农耕中的黄牛犁地。农民老师牵来一头乖巧的老黄牛,身后拖着一只木犁。同学们站在田边,一个一个的下田体验。农民老师在旁边赶着牛,我们只需要将木犁扶正,让犁头插进地里,剩下的体力活就交给牛牛来干了。

牛耕中

我们跟着牛走过一遍,身后便留下一条深深的田坎(这可比自己翻地轻松多了),甚至因为田小人多,一片地被我们反复犁了好几遍。在所有同学都体验过之后,大家站在翻好的地里,和黄牛一起拍了张大合照。勤恳可爱的黄牛,朴实友好的村民老师,都给我们留下了不灭的回忆。

同学们和黄牛合影

下午,我们迎来了劳动的最后一项——在犁好的地上种上大豆。种豆的工序与种玉米相似,只不过由于大豆的特性,挖的坑需要浅一些,也不能给种子浇水,否则大豆无法破土发芽。久经疲惫的同学们快速种完,在田边带起草帽聊着天,回顾着四天的农耕生活。走的时候,大家带着锄头走在小路上,既有着“带月荷锄归”的一种解脱与放松,也有着对农村、土地离别的不舍。

在村里的最后一晚,同学们齐聚客栈一楼,一同包起了饺子。热情的老板准备了许多皮和馅,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包出了各式各样的饺子(其中不乏煮的时候自动开膛的残次品)。大家包好一锅下一锅,下好一锅吃一锅,一次次地蜂拥而上,只为吃上一口热腾腾的美味水饺。争抢嬉闹下,是大家在村子里最后一次打开自我的狂欢。

美味的饺子宴!

DAY 6

上午,同学们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徒步穿过房屋和农田,到达了“清风仙境”景区,参观当地的天然溶洞。闷热的天气里,溶洞洞口却像是开了空调,吹着阵阵凉风。在短暂休整后,同学们进入了溶洞,沿着搭好的台阶在钟乳石间穿梭,头上不时飞过几只蝙蝠。在溶洞深处,同学们发现了几个酒窖,据老师介绍,里面珍藏的都是婺源本地的特色佳酿,只有在重要的场合,当地人才会取出美酒宴饮。瑰丽的溶洞、奇特的景观,和着阵阵酒香,让劳累了一周的同学们颇感新奇与放松。

在溶洞和苍翠的山间游玩过后,同学们最后一次回到客栈,与老板、李老师和严田村依依惜别,启程回到县城的工厂宿舍。重新回到城市的大家像是见到了久别的老友,在夜晚漫无目的的逛着。骑着电瓶车,吹着江边的晚风,看着广场上翩翩起舞、亭台里一展歌喉的人们,小城的生活也别有一番韵味。

别有洞天


学工

 


DAY 7

一大早,同学们就坐上宿舍到工厂的班车,带上了“工作证”,和工人们一起来到正博实业二期园区。

今天的内容是参观工厂与安全培训。吃过早饭,同学们来到正博办公楼的大厅,见到了负责安排行程的李芳芳老师。李老师亲切地询问了同学们学农的情况,并且向我们介绍了工厂的发展与经营状况——目前工厂以外接361、TOMS等大品牌订单为主,同时也会推出一些自己的产品。接着,她便带着我们走进厂区,由各个负责的老师讲解整条流水线的情况。从原材料处理,到裁断车间的剪裁,再到针车车间的缝纫拼接、冷粘车间的定型、粘底、装盒,最终运输到仓库中等待出货,我们了解了一堆材料蜕变成一双我们能够在商场买到的鞋子的全过程。我们还在车间见到了德国进口的自动化机器,目睹了全自动的高效制鞋过程。

参观厂区

下午,工厂的保安老师给我们做了简单的安全培训,讲述了许多安全案例,并让我们进行了消防安全实践。可爱的保安老师为我们演示了如何使用灭火器和消防栓,如何放出、连接并收起水带,如何使用水带灭火。同学们纷纷尝试,操作灭火器与消防栓,模拟灭火的过程。

同学们学习消防知识

DAY 8-11

8月16日到8月19日,是我们正式进入工厂学工的时段。学工过程与学农大不相同,比起每天只在清晨傍晚劳动三个小时的学农体验,学工需要每天工作八小时,和工人老师们同吃同住同劳动。32位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在裁断、针车、冷粘和仓库四个车间轮换工作了四天。更长的工作时间、更忙碌的工作内容,也给了同学们更多思考与感悟。

裁断车间

分左右——我们小组第一天的工作被我们命名为“分左右”,说白了就是鞋上的两块装饰用的小块皮革,有左右之分,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皮革按照左右分类放置,大脑处于基本无用的状态,人坐在流水线前,只需要眼睛的扫视一下,就足以认出差别,随后便是简单的分置。不停地重复着这一动作,分完一包之后又一包就会递上来,坐得腰酸背疼。(新雅11 薛思源)

高度重复的“分左右”

针车车间

穿鞋带——就是将做好的鞋胚穿上鞋带。这个工作看上去不太难,做起来也不是很枯燥,但是细节很多。有一天,穿鞋带的同学有个地方穿错了,工人老师却说没关系,她们加班返工一下就好,这让我们觉得很是愧疚。

贴胶撕胶——针车车间内有很多加工好的原材料,其中有一些原材料需要后续粘合,我们就需要将胶抹上去或者将贴在胶上的无纺布撕下来。

剃毛——顾名思义,就是对加毛的材料进行处理,用推子剃下相应区域的毛。我们体验了一把Tony老师的快乐,只不过剃下来的毛漫天飞舞,让人呼吸困难。

分缝——这是针车车间内最细致、最枯燥的工作了。我们需要处理一种贴在鞋子内部的小部件,先在其中间的一块极小的区域涂上胶水,等液体胶干了之后用锤子敲打,从而使得中间一块区域分开。由于工作过于细致,我们不是胶涂少了粘不上,就是胶涂多了溢出来,无趣又没有成就感,还因为工作效率太低被老师责怪。

认真工作的针车车间

冷粘车间

定型机——据说是工厂里体验过最有趣的工作了。把鞋面套在定型机器上,脚下一踩得以固定,双手再同时拍两个按键,机器就会自动将鞋子定型。需要双人配合,先热定型、后冷定型。不过要小心夹手或烫手哦~

塞纸团——冷粘流水线中后段的工作,具体就是将一张张毛糙的纸揉成松软的纸团,再塞进鞋里,以起到撑起鞋面的作用。我们起初做的还不太上手,后来已经能获得老师的夸奖了。流水线上的鞋子源源不断,很少有时间休息,注意力都需要在鞋上。有趣的事,流水线前方的阿姨工作效率奇高,导致我们需要操作的鞋子所剩无几,我们旁边的阿姨便会给我们“抢”一些鞋来做,这让我们感到了一些温暖。

码鞋——这是流水线最末端的工作。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鞋盒上的尺码,将鞋子放在标有对应尺码的箱子里,等到装满一箱再联系师傅运走。很简单,很无聊,只是需要跑前跑后,稍有休息流水线上鞋子便会堆积,稍不注意鞋子的款式就有可能码错。

叠盒子——这是所有工作的尽头,每一位同学应该都体验过叠鞋盒。比起其他工作,它有一些技术含量,需要按照对应的折痕将一块平面的纸板折成立体的鞋盒;有学习与提高的空间,有感兴趣的同学在一次次叠鞋盒中变成了“熟练工”,学会了“盲叠”“十秒一盒”;看着自己高高摞起的叠好的鞋盒,心里也很有成就感。可惜的是,这样“有趣”的工作不是很多。

最“有趣”的叠盒子

仓库

搬箱子——没错,仓库的工作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有的是将装好的大箱子(一箱十二双鞋)卸货交由老师扫描,扫描好之后用胶带封住,再按鞋码搬回去;有的是拉着叉车将一大摞装好的鞋子运出去。不管是哪种工作,都像仓库里的老师所说“就像是在卖苦力”,我们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深深体会到了工人的辛苦。

DAY 12

结束了四天的学工,我们在离开婺源的前一天恢复了清华大学学生的身份,前往朱子中学,与当地的初中生孩子进行交流。由于疫情防控原因,学校不能举行聚集性活动,于是校方决定采用家访的形式,由班主任老师带着同学们,去到孩子们的家中做客交流。同学们受到了家长热情的接待,同时也与当地的孩子们聊学习、聊生活,分享自己的经历。临别前,大家和孩子们交换了联系方式,相约之后以信笺或网络的方式再次见面。

朱子中学

下午,同学们集体参观了婺源县博物馆,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大家领略了朱子之乡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参观了富有当地特色的茶展厅、砚展厅和玉器展厅等,感受着传统的、民俗的、自然的美。

参观结束之后,大家来到正博山庄紫阳书院,参加耕读的最后一项活动——耕读交流分享会。会上,同学们依次发言分享了自己十二天的见闻与感想,在工人生活、工业科技发展、耕读活动安排等方面向正博实业的领导们提出了问题。正博实业的董事长朱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与甘阳老师筹划耕读活动的故事,提出了对我们更高的期待,并且在耕读的意义问题上与同学交换了意见。紫阳书院的创始人朱杰人教授也上台发言总结,告诉我们耕读作为“为己之学”修身上的意义,也向我们提出了接地气、多了解的希冀。同学们在交流后更加深入地回忆、思考,有了更多收获。

同学们在分享会上积极发言

读书

本次耕读中,读的部分选取的是《论语》的前五章,共安排了四次讨论课与一次邀请了李震老师的线上问答课。同学们做完农活回房休息时,结束一天工作时,甚至在工厂里午休时,都会捧起《论语》,或是调节一下单调而又紧绷的心灵,或是汲取一些先贤的养分。在讨论课上,我们深入《论语》,却又不囿于《论语》,大家既能深究文本,品味、争论经典本真的意蕴,又能结合学工学农实践经验,问道乡村振兴、工业发展、人民生活。

李震老师也在线上课中解答了同学们许多关于《论语》学理上的问题,并告诫大家:论语是一本贴近生活的书,需要结合耕读的生活经验去细细体会。告别美丽的乡村与嘈杂的工厂,告别纯朴可爱的农民与工人老师后,我们再去看当时读过的一章一句,或许也能想起与他们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吧。

同学们认真阅读、讨论《论语》


感想与留恋



婺源瞬间

感想

新雅03 刘欣宇:原本觉得耕读是一次“可有可无”的劳动教育,但回来后却始终觉得意犹未尽。我看到了劳动教育本身的意义所在,真正体会了普通一线工人、农民的生产,才能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才能让书本中学到的“死知识”变得鲜活;除“劳动教育”之外,我想这次耕读还有更为广阔的价值,他是一次让我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是一个和朋友们完成“真诚交流”的奇迹,是一次甘老师所谓“闲下来”的时光,以至于我可以在宿舍时随意的干点自己感兴趣的事……

新雅13 谢越宜:耕读对我最大的指引是保持谦卑——这世上有很多人在过着和我不同的生活,要尊重他们,正视不同;或许将来某一天,我会发现自己的工作也充满重复性,或者发现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浪漫,但我仍要像在土地上耕作那样虔诚,像完成一道做鞋工序那样专注。

新雅11薛思源:在工厂中的做工体验,让我确信了“异化”和“规训”的存在,也让我反思自己之前对于“现代化”的笃信,但这些并没有让我陷入所谓的绝望。因为我真切地看到,眼前的人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去反抗那个庞大的机构与体系,他们在“后台”不断地进行修整。我绝对不认为工人们展现出来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是“异化”不存在或者“现代化”不存在问题的证据。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对于庞大压力的积极抵抗。他们所经历的苦难绝对不值得歌颂,但是他们身上“狡黠”的“做工哲学”的的确确让我感到十分亲切,这种东西不是什么“英雄主义”,但却真的是一种反抗。“西西弗斯”们故意偷偷把石头减重,也有意在下山路上走的更慢一点。命运不知道能否打破,但是绝对要对它做出抵抗。我们不能放弃用宏观的理论去看待整个工人群体,否则会直接忽略掉很多问题;但是我也不能用宏观的理论直接套用在工人个体身上,这样也是对于个人体验与感受的漠视。

新雅12李铭畅:回想耕读的十四天,我发现回到清华大学学生身份的我,由于不劳动却享乐而变得局促不安。或许继续与他们一起劳作,有一颗与他们一样质朴简单的心灵能减轻我的不安,但是这并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教会了我们辛勤劳动、珍惜时日,有一颗积极坚韧、知足常乐的心灵。可是我更希望能一直记住,我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亦师亦友的工农同志,他们的劳动有苦痛,他们的日子很艰辛。当时无法做出改变的我,能够在将来尽绵薄之力,快乐其劳作,幸福其时日,永远保持那颗牵挂他们的心灵。

新雅13蒋一凡:十二天之后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是“体认”。

开始动笔这篇心得时正巧读到《人物》杂志对戴锦华老师的专访,戴老师提到“体认”这个词——一种身体性的、直接的、做不得假的经验。

我始终在试图理解耕读的意义:去感受乡土中国的脉动,培养问题意识;又或者抛去身上的书卷气,磨炼坚毅或者沉静。这些预想大多盘旋在精神层面,而最终耕读于我,更多是一次肉体赤裸裸敞开的体验,是一次体认。

如果说耕读比起社会学学生的田野调查有何不同,那身体的高度参与和沉浸势必是最大的特点。提起耕读,所谓“劳动教育”,最先应该被追问的也许是:对我们而言,劳动是什么?劳动不应该是“无聊”“累”的简单概括,也不是“农民工人辛苦了”的旁观——劳动是手掌老茧、蚊虫叮咬、女工挽起的袖子和风扇不断吹开纸箱,换而言之,劳动是一种具体而丰富的生活,不应该被作为苦难的景观,也不应该是单调颂歌的对象。

劳动无关抒情,睁开眼就是呛进眼睛的汗水轰鸣。

留恋

婺源支队全体成员合影

上一篇:新雅耕读2022丨“清”年爱劳动:北京新雅农场举行“迎国庆、爱劳动”集体活动

下一篇:新雅耕读2022|利川岁月 有耕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