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劳·劳动耕读
.

序言

“耕读”(课程全称《社会调查》)活动是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自2018年开始探索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已经成为大一同学夏季学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同学们前往田野或工厂参与劳动,并利用劳动之余的时间阅读讨论。

自2023年8月8日起,在张元哲老师、李心怡辅导员的带领下,新雅书院36名学生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开展为期14天的耕读活动。同学们在当地工人和农户的指导下,相继进行为时一周的学工和为期一周的学农。

8月8日

婺源耕读的第一早,阳光明媚,微风习习。

吃过早饭后,同学们佩戴好“实践证”,前往正博实业二期工厂,满怀希望和憧憬地开启婺源耕读活动的第一天。

图 | 正博实业

8月8日的活动主要是上午的见面会和下午的安全培训。

上午8:20,同学们在办公楼大厅集合完毕。带队老师张元哲老师首先向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嘱托,希望同学们能够收获难忘的集体生活经历,认真体验工农生活,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并叮嘱同学们要重视安全,规范操作,避免单独行动。

图 | 张元哲老师讲话

随后,正博实业的陈老师向同学们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带领支队同学参观正博二期的厂房。踏入厂房,“中国智造”四个字首先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从原材料仓到裁断、针车、成型组,再到最后的成品仓,在相应岗位的负责老师介绍下,同学们了解到制鞋厂是如何将原材料一步步转化为走进千家万户的成品鞋。在参观中,同学们也体会到以德士马机床为代表的高度自动化机床对生产的赋能加速作用。

图 | 参观工厂

接着,同学们返回办公楼,在正博实业的朱老师的介绍下详细了解了制鞋业的生产流程、公司情况、员工福利等基本信息。张笑宇、马洪博、范嘉琳、江大治、舒畅与王志豪几位同学就公司管理、员工招聘及公司业务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补充提问,并得到正博实业各位老师的翔实解答。上午的见面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图 | 见面会

下午14:00, 同学们齐聚正博培训室,参加由公司安全人员主讲的安全培训讲座。讲座内容以消防安全为主,包括火灾基本原理、火灾报警注意事项、火灾疏散逃生注意事项等。主讲老师以生动的案例向同学们充分展示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图 | 安全培训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来到户外。公司的保安人员向大家演示灭火器、消防水带及消防栓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演示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上前实操练习使用。

图 | 实操灭火器具

当晚,活动组利用未正式上岗前的空闲时间组织部分同学前往了婺源县的特色景点婺女洲,品味婺源的文化底蕴,加深对这座城市的了解。

图 | 婺女洲夜景

8月9日~12日

8月9日至8月12日,同学们正式进入生产车间开展学工劳动,分布在仓库、成型、德士马、电脑车前置、针车、品管和整理七大岗位。支队同学们与正常工人遵循相同工作安排,每天8:00-12:00与13:30-17:30工作八小时。若所在岗位的生产任务没有如期完成则需一同加班。

出于生产任务调整、劳动量平均与自由调换等原因,大部分同学都体验了工厂里的多种岗位,在丰富自己工作体验的同时也对制鞋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下面是各个岗位上的同学的工作内容简介和工作感受:

仓库

仓库主要分为原材料仓和成品仓两部分,不同仓库的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

原材料仓主要负责货物的收发工作。收货物时需要几个人合力将十几到几十吨重的货物按照不同的型号卸到不同的板子上,全部卸完之后再用叉车集中运送到品检车间,待品检车间质量检验合格之后再在电脑和账本上进行登记,然后入库。发货物是根据下游车间的需求,在跑码机上裁出对应码数的材料,然后将材料拉出库房,同时在物料卡和电脑上进行登记。

成品仓负责成品的收纳及出货。上午一般将生产线产出的成品按尺码和型号分类,之后由质检员进行质检。若质检通过,下午将成品移入合格区;若不通过,则将成品遣返。遇到客户提货时,需由5-6人将合格品装入一整辆大卡车中。仓库工作的特点是自由灵活,但对体力的要求较高。

图 | 仓库工作岗位

电脑车前置

电脑车前置是对材料进行预处理,以便后续直接使用电脑车加工的岗位。工作内容是沿不同橡胶材料上预先划定的痕迹抠出一个洞,大的材料有三处需要抠开,小的则是两处。这份工作十分简单易操作,但是对手指皮肤的磨损很大。该岗位的同学感慨到:“我们六个人坐在工位上,对着数不清的橡胶板奋战一天半,到最后所有人的指尖几乎都疼痛难耐,我们也由此得出这个工作不能连续干两天的真理(虽然第二天就都完成了)。后来我们想出各种办法让手指少受伤害,比如借助笔或者卡这样的工具来辅助捅洞。”

图 | 电脑车前置工作岗位

针车

针车车间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岗位中最复杂的,步骤也最多。在这个岗位工作的同学需要把(疑似之前做错了的)鞋面拆开,小心地撕下鞋面下的一块塑料板和一片布,然后再紧挨着规定的鞋缝线贴一片泡沫。整套动作比较复杂,刚上手时做得很慢,但随着经验积累,动作会越来越娴熟,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学纷纷表示,虽然针车工作很累,但看到自己处理鞋面越来越快也会有种成就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拆线——返工不合格的鞋面的第一道工序,即把用于固定的针脚用小刀挑断,方便后续的同学将鞋体打开进而更换配件。虽说缝线密密麻麻,但掌握了用刀的要领和“隔二断一”的小技巧之后,熟练的同学已经能够在几秒的时间拆好一只鞋的线,并体会到庖丁的快乐。

撕胶——将鞋面一层层地打开,把深藏其中的不合格贴带撕下来,并在过程中保证不对其中脆弱的海绵以及布料造成任何损害。这一工序要求同学们小心谨慎,但其中也伴随着“破坏”的乐趣。“就像拆螃蟹一样”,某位同学评价道,“可惜不好吃。”

贴胶——撕下不合格的贴带后,还需将合格的贴带粘上去,使其紧紧地贴在边沿上,并用裙边盖住。这对手部动作的精细度要求很高,并且由于鞋帮的特殊弧度,还需要边贴边向中间推挤才能完美贴合。相信同学们经过这一岗位的锻炼都能练成包包子的好手。

图 | 针车工作岗位

整理(剪线头)

这是一个并不复杂但也很磨练意志的工作。同学们拿到的是稍有瑕疵的鞋面,需要把多余的线头找出来并剪掉。剪线头是后期才多出来的工作,且随着其他岗位KPI的完成,剪线头大军逐渐壮大,人数最多时达到十五人。整个工作重复性较高故比较无聊,且整体环境比较热,大部分时间大家都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偶尔的聊天和“海龟汤”等对话游戏让单调的工作变得不再那么令人昏昏欲睡。

图 | 整理工作岗位

德士马

德士马是车间中技术最先进的生产线,拥有两台进口的德士马机床。但是同学们在该岗位体验的工作内容比较简单,包括缠胶带、折盒子和揉纸团三项。缠胶带的工作内容是贴着鞋底给鞋子缠上一圈胶带,以防后续工序污染鞋面;折盒子则是将已裁切折痕压线后的纸板弯折成鞋盒;揉纸团是将几张纸揉成脚前部的形状,为后续填充到鞋子中备用。这三项工作都比较简单,工作流程清晰,且不是在流水线上,所以工作的快慢全由同学自己把握,相对压力比较小。

图 | 德士马工作岗位

成型

成型是将针车好的鞋面与贴合好的鞋底组合在一起的过程。同学们在该岗位体验的工作为流水线上各种细分任务,包括紧鞋带、中转、包装鞋子和贴标签等。

紧鞋带——将已经系好的鞋带调整松紧。刚开始没有掌握技巧的时容易被鞋带勒到手,也无法跟上流水线上鞋子经过的速度。后来在同岗位阿姨的指导下,同学们逐渐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即先用力扯紧,再逐一调整。

图 | 在学习紧鞋带的同学

中转——把加热传送带上的鞋子拿起来,解开鞋带,放到下一个传送带上。这个岗位的辛苦之处在于忍受工作时的久站以及加热传送带传出的高温。不过在流水线上没有鞋子送过来的时候可以坐在凳子上小小休息一下,算是忙碌工作中的一点调节。

贴标签——观察传送来的鞋子的码数,找到相应的标签并贴到相应码数的鞋子上。该岗位是在成型流水线上位置相对较靠后的工作,作用是方便后面的工人找到不同码数的鞋子对应的鞋盒,并将已有的标签贴在相应的鞋盒上。

包装鞋子——将鞋子按照规定的方式包装并码放入纸盒中,并在盒子里放入一包干燥剂,最后将盒子合上,放到下一个传送带上等待后续处理。这一工作是在成型流水线末尾的工作,在检查鞋子质量和运输鞋子两项工作之间。熟练起来后,基本可以在半分钟内包完一双鞋子,并不算困难。但比较难的一点在于,这个岗位上只有一个人,而在一天工作的八个小时之中不断地有鞋子传送过来,因此工作时基本上要一直重复相同的动作,不能停下休息,是比较消耗体力的。

品管

品管的主要任务是检查抽样的成品鞋质量是否过关,具体的工作内容是拆箱,把箱子里的鞋底分号码成摞搬上传送带,检查鞋底是否有瑕疵和污渍,如有则用药水擦洗,再将合格鞋底重新装箱。

该工作岗位同样简单易上手,因此每日的工作充满大量机械的重复,需要坚定的意志力,极好的眼力和能忍耐奇怪药水味道的鼻子。据该岗位同学反馈,一天下来能收获酸爽的手臂腰杆和被鞋底胶和奇怪药水腌入味儿的双手,是极其不错的体验呢(doge)。

学工之余,学习组组织了《论语》的第一次集体学习。这次学习主要采用自由朗读的形式,以促进同学们对《论语》的记忆,并提高同学们对《论语》的理解。

会议室里的诵读声让同学们梦回高中早读,但没有高中时期的压迫感,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第一次集体学习给同学们带来了很独特的体验。

图 | 《论语》学习

8月13日

工厂的工作制度是“上六休一”。于是在结束了四天的高强度工作之后,同学们迎来了周日的出游。同学们大都选择了篁岭和黄山两个景点,既欣赏了古村落风光或是自然风景,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图 | 篁岭出游掠影

图 | 黄山出游掠影

工厂学工实习结束后,同学们于8月14日上午抵达美丽的岭脚村,并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学农实践。

8月14日

下午,同学们来到水田,体验传统牛耕。这是大部分同学与水田的第一次接触。水田看似不深,但脚踩下去后却难以拔出,举步维艰。驾牛的动作要领在于抓握两根绳子,后面的绳子用于保持平衡,前面的绳子用于控制方向。操作难度看似不大,但同学们上去后,却窘况频出——不是中途停止,就是水牛不走直线,反而在水田里画了一个优雅的半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没有同学从木板上摔进泥地里。部分同学总结了王爷爷与水牛沟通的“语言”并尝试在驾牛和牛沟通,但收效甚微。看来,牛耕需要“人牛合一”的默契不是一朝一夕间能学会的。一下午的体验后,同学们大都变成了“泥人”,但也乐在其中。

图 | 王爷爷示范牛耕

图 | 同学们体验牛耕

8月15日

早晨六点的岭脚村天气清凉,逶迤山间弥漫着云雾,家禽的叫声与昆虫的鸣声不时响起,村里人家正准备开始一天的劳动生活。在这样秀丽怡人的景色中,同学们正式开启了一天的学农劳动,当天的任务是完成拔秧与插秧两项农事。

图 | 清晨的岭脚村

清晨,同学们跟随王爷爷来到培育晚稻秧苗的秧田。在相互鼓励之下,同学们纷纷脱下鞋袜,踩入温软的水田中,开始尝试拔秧工作。

劳动的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困难:如果手握的位置太浅,秧苗可能会断根;如果挖的太深,又容易带出过多淤泥。起初,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手伸入泥中试探,却仍是损坏了不少秧苗。但随着劳作的持续进行,大家的动作愈发熟练、效率越来越高,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完成了整片田地的拔秧工作。

图 | 拔秧

拔秧结束后,同学们来到村里的小溪边,濯洗手脚和衣鞋,这是大部分同学鲜少接触过的田园生活体验。在一早上的辛勤劳动后,同学们风卷残云般地解决了由民宿准备的丰盛早餐,心中也满溢着饱足感与成就感。此时,山间的天空才刚刚开始放晴。

图 | 丰盛的早餐

待晌午高温过去,同学们于下午三点半再次回到前一天耕过的水田边,将早晨拔好的秧苗分到每个人手上,开始了插秧的劳作。王爷爷提前在田里犁出方格线,并向我们示范了插秧的基本方法:落脚时避开准线,然后“快、准、狠”地将秧苗插到方格线的交点上。水田里的泥土十分柔软,不但行走不便,而且秧苗很容易倾倒。同学们齐心协力,只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插秧工作,却依然只是“三十个人不如农民伯伯一人干得好”的水准。可见,劳动人民的长期经验积累是农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大要素。

图 | 插秧

8月16日

清晨,同学们各自拎上锄头,跟随王爷爷来到一片荒芜的旱地前。这片田地此后将被用于种植白萝卜。早晨的任务是通过锄地为作物生长开辟一片干净平整的空间。这项工作比此前的其他农活都更富有挑战性:持续性抡动锄头的动作快速消耗着体力;田地里的杂草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很难有效翻动。

荒田上生态良好,各类动植物蓬勃生长,对同学们的体力和胆量都是一次极大考验。锄地的过程中,同学们总共发现了两条毒蛇,幸好王爷爷经验丰富,迅速处理,避免了险情的发生。农民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时常需要面对着类似的情况,同学们也真切感受到了乡土生活中艰辛的一面。

图 | 锄地

下午,由于天气骤变,同学们只好提前返回。虽然遗憾未能完成白萝卜的播种,但山间的狂风暴雨却是难得一见的壮丽景观。

夜里,学习组组织了第二次集体学习,将书中文字与乡村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大家获益匪浅。在村舍里一起探讨《论语》,也别有一番韵味。

图 | 《论语》集体学习

8月17日

第三天的劳动任务是茶山拔磅和学做豆腐。出于天气炎热的考虑,劳动时间确定为清晨六点和下午三点。

早上六点,同学们跟随着王爷爷上茶山,人手一把镰刀,在杂草丛生的茶树间除草。茶山植被茂盛,山间小道狭窄,不仅行走不方便,视野也被灌木丛遮掩。为了避免再次与蛇“狭路相逢”,王爷爷拿着木棍不断敲击前方的灌木丛为同学们开路。相比于锄地,除草的任务量相对较小,山间也清凉,所以相对轻松。

图 | 除草完成返回客栈

下午,同学们来到作坊观察豆腐制作的全流程。作坊的阿姨先将黄豆磨成浆,滤过之后倒入灶台的锅中煮沸,霎时阵阵豆香盈满房间。谈笑之中,豆腐脑已然做好,接下来就是放入模具中压制,等待豆腐脑脱水成形。

虽然说是学做豆腐,但是遗憾同学们没有机会上手实操,不过同学们还是了解了制作豆腐的流程,还在与阿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豆腐在当地的市场、价格等情况。

图 | 过滤黄豆浆

晚上是本次耕读的《论语》学习考察。李导和张老师按组逐人提问,不仅抽查了选定篇目的背诵,还考查了同学们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张老师询问同学们“欺”和“罔”的区别、对“思无邪”的理解以及“学而时习之”在当下的意义等,让同学们对《论语》的部分篇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 | 《论语》学习考核

8月18日

学农的最后一天,同学们沿徽饶古道上山远足。天气炎热,山道蜿蜒,汗水浸透了同学们的衣裳,同学们时不时要停下歇息。道路的终点是在婺源与黄山的交界处,同学们短暂停留并合照之后便下了山。由于行程很远,活动结束后,当同学们打开微信时,发现步数排行榜的前列几乎都是参与耕读的同学,同学们平均步数竟然达到了两万步。

下午,同学们告别了美丽的岭脚村,学农活动也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图 | 山顶合影

8月19日

结束了学工与学农的劳作,8月19日上午,同学们前往婺源县天佑中学与学校准高三学生开展联谊活动。在联谊会上,八位同学在舞台对自己所分流的专业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向台下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在高中的学习经验和应对困难的心得,并现场回答了一些学弟学妹们提出的问题。

图 | 联谊现场

分享环节结束后,同学们两两一组和学弟学妹们结对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在活动的最后,新雅书院的张老师、李导以及同学们与天佑中学的师生进行合影。祝愿天佑中学的同学们可以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图 | 合影留念

下午,学习组组织第三次集体学习。李震老师以《从“颜渊问为邦”说开去》为主题,为同学们线上讲解了《论语》的有关内容,并回答了同学们在耕读期间学习《论语》时产生的一些疑问。

 

图 | 劳动总结

分享会的最后,张元哲老师回顾并且总结了两周的耕读生活,希望这些难忘的回忆可以引发同学们更深入的思考。最后正博实业的朱老师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代表公司祝愿同学们的未来发展会越来越好。

图 | 活动总结

耕读的最后一天在欢快的聚餐中圆满结束。

耕读结束后,同学们也产生了许多感悟,并写下了独特的耕读感言。

同学感言

曾乐妍:在永恒是田地与坟墓的绿色之间是阡陌纵横,生于斯长于斯的命运在松软的土地上一道一道划上流逝的时间。我们呼吸闷热的工厂空气,久久地被巨大风扇笼罩着,听到剪刀、纸板和鞋面不断重复的声音,才渐渐学会这片土地上工时与农时的节奏,学会在耕读中真正到达远方。我们所阅读的主题词并非公平、发展或苦难,而是在广阔天地里读到想象之外的真实世界与生活其中的人们的形象,而体会到在凝固的描写与印象之外,有“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可亲可爱之处。

付甲申:十四天的婺源耕读之行,于我而言,是一场终身难忘的经历。婺源留给我的,是娴熟的折鞋盒手法,是分毫不差的粘胶布精度,是仓库中汗流浃背的坚韧不拔,是工厂里工人朋友们忙碌的背影、朴实的微笑……婺源留给我的,是第一次下水田的兴奋与忐忑,是牛耕、拔秧、插秧、拔磅这些难忘的田间回忆,是农民伯伯们好客的声音,当然,还有白萝卜田里的蛇……不过,婺源最令我难忘的,是与各色各样的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脱去了学校学业的重压,跟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光,是别样的回忆。我们在仓库里一起流汗,在黄山上一起淋雨,在岭脚一起拥抱水田……这些难忘瞬间历历在目。婺源耕读也是与工农群众接触的好机会。在婺源,我有机会与这些每日都在我生活中出现却鲜有交集的人坐下来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了解他们的生活琐事,也借此打开了解中国社会的大门。

马洪博:婺源的耕读给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的第一体验一定是劳累与陌生。很少搬东西的自己这次一下子卸了几十吨的货物,坚持不在农村住的自己这次不仅住了还下地体验了几天农活……但是,沉重的体力劳动与秀美的自然风光往往更能激发人思考的欲望。在空闲时间,我常常去思考劳累,陌生背后的东西,或者说,劳累与陌生能够赋予我们什么。我觉得是同理心,一种从少数人的“知识分子”角度建立起的对于多数人的“劳动人民”的同理心。这种同理心在我们有能力作出一些为公的决策时,它一定会为我们带来额外的深思熟虑,而且我相信,这种深思熟虑一定是普惠于多数的他们的。毕竟,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主体,才是这个国家的基本盘。

史牧麟:之前做过一篇阅读叫《地气重凝》,可究竟什么是“地气”,什么是“接地气”,只有把双脚都真正插进湿软的泥地里,用双手去扶正一株株的秧苗,用浑身的力气去挥起沉重的锄头,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农田、溪流、瀑布与村庄之中,才始有模模糊糊的感受。过程中,我意外接到了祖父的电话。“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的本。”他跟我说,“农民苦啊。”当然,作为老农,他也“嘲笑”了我锄一趟地就气喘吁吁汗湿一片的“孱弱表现”。我想,没有对真实世界的社会实感,没有对工农生活的真切体会,任何的社会理念都不免仍藏着一层精英主义的底色。让知识青年去踏踏实实地放下身段、走向工农,在切身体验中接受社会的再教育,真的很有必要。

江大治:即便是在最艰辛、最不被过去的我们注意的角落,我依然见证了人的情感链接,看见了家庭重压下的个体是怎样尽力地表达善意和温暖。在工厂的五天工作中,我在成型的最后一个岗位负责装箱。同岗位的有一位想当兵但是卡在学历和尿检的年轻人和一位老人。在离我们最近的岗位,有两位负责鞋子最终检查的中年妇女。尽管工作辛苦,但他们仍然擅长在少数的空闲时刻用婺源话开着我听不懂的玩笑。特别是那位小哥,总是风风火火地穿梭在鞋盒山间,一边响亮地喊着他的口头禅“啊?”。而那位老人,则总是说“你去玩,我来”,拒绝着我们的帮助,搬起一大摞的鞋盒精准地插在箱子中,并催促着我们先去吃饭,独自一人完成剩余的工作。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但苦难中艰难前行、甚至有勇气笑着前进的每个人,都值得最大程度的歌颂与深藏于心的记忆。

图 | 李震老师讲解《论语》

随后,江大治、张笑宇、史牧麟、马洪博四位同学分别代表四个劳动组上台分享了自己的耕读感想与劳动总结。四位同学分享的内容真实可感,源自观察,切中重点,具有思想深度,言语中透露着清华学子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四位同学精彩的总结和分享充分证明了同学们对本次耕读有着丰富充实的体验和感想。

下一篇:新雅耕读2023 | 耕利川岁月 读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