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劳动耕读”是新雅书院自2018年就开始探索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已经成为过去5届学生的大一通识必修课。新雅学生在大一夏季学期前往农村或工厂,白天和晴天参与田间耕作或车间劳动,晚上或者雨天的时间读书、讨论、调研、服务和集体活动。
2023年7月12日开始,新雅书院师生46人(由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老师、孙博辅导员带队)与湖北大学楚才学院师生19人(由楚才学院副院长许良发、李恒老师带队)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团堡镇等乡村联合开展了为期14天的耕读活动。这次两院联合耕读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新探索、一种新拓展,希望以此为载体推进两院学生之间的朋辈学习。
Day 1
7月12日,老师与同学们陆续达到了湖北恩施利川市团堡镇实践基地。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安静的乡村,洗去了疲劳,放慢了节奏,晚饭后漫步在乡村的小路上,开启一段新生活。带队老师、辅导员和骨干同学与团堡镇组织委员程楠老师、黄泥坡村副书记冉瑞该老师共同讨论规划此次耕读的相关活动、部署各个工作组的职责和分工。
图 | 聚仙阁
图 | 各组分工讨论
Day 2
早餐后全体师生在村委广场进行了集体动员,张伟特老师介绍了本次耕读在劳动、读书(读《论语》)、服务(举办乡村夜校活动)、团建(文体活动)、生活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七个劳动组(每组8-9人)和五个功能组(团建、宣传、学习、后勤、篮球)的工作安排。带队老师要求每个劳动组要在耕读结束后能够分组背诵《论语》前5章,每个人要能够认识至少30个同学。这个要求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 | 集体合影留念
上午的重点是破冰环节,每个劳动组分头行动,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尽快地彼此熟悉,让两校的同学尽快地结成一个个小集体。同学们有的玩老鹰捉小鸡,有的玩抢凳子,有的打军体拳……清晨的薄雾与阴沉挡不住同学们的热情,丰富热闹的活动让新雅书院与楚才学院的同学们熟悉起来。
图 | 破冰团建活动
下午的任务是为中药材前胡除草。在当地村委和村民的帮助和指导下,同学们学习区分了前胡与杂草,同时了解前胡木质化后会失去药用价值的知识。望着布满杂草的田垄,同学们毫不畏惧,在太阳下积极劳动,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裳。劳动中,田间还出现了癞蛤蟆、蛐蛐等小动物,为劳作增添了不少乐趣。除完杂草,村委指导老师对同学们的劳作成果表示赞赏,并表达了对自动化去除前胡杂草的期待。
图 | 前胡除草
图 | 劳动过后合影留念
晚上同学们分为小组开始读《论语》。这些熟悉的句子在接近自晚饭后,各劳动组分别阅读《论语》并展开讨论。这些熟悉的句子在接近自然与生活过后,又有新的一番体悟。晚上由清华和湖大组成的篮球联队阵容强大,各个位置均竞争激烈,在老师带领下前往本地中学迎战团堡政府队,双方首次交锋,对抗非常有烈度。
图 | 围读《论语》
Day 3
由于山里天气多变,上午下雨,原定“打烟叶”(为烟叶去除坏叶和去掉开花部分)活动临时取消。各劳动组在住处分别开始准备“清华乡村夜校”系列活动。这个活动旨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更好地服务乡村发展,让耕读的大学生为本地村民和子女提供学习经验、实用技能、科普知识的培训和讲座。“清华乡村夜校活动”受到广泛的欢迎,被本地媒体广泛介绍。
下午2点30分,同学们前往团堡镇现代农业产业园。
图 | 抵达团堡镇农业产业园
在带队老师、村委和产业园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农业园的温室育苗基地,见识到上海青、生菜、无土栽培芹菜、辣椒和番茄等蔬菜的培养。在苗圃看到了长势喜人的黄瓜苗。
图 | 同学们参观农业园栽培的蔬菜
图 | 农业园后山的溶洞
随后同学们开始展开今天的劳动项目,清理附近河道两旁绿化中的杂草,同学一边劳动,一边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已经完成了很多工作。一些力气大的同学甚至能将拔出的杂草抛到河道的对岸,这也是一个劳动中的小插曲。
图 | 清理杂草
劳动结束后,许多同学脱下鞋袜赤脚到河里玩耍,体验很多同学自己童年未曾有机会体验的快乐。
图 | 赤脚玩水
Day 4
前一晚的饱食与欢乐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赖床了。不过,大家仍然九点准时集合,前往团堡镇体验农村的“赶场”生活。
图 | 外出赶集
集市上人声鼎沸,十分热闹,琳琅满目。同学们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挑选着各式各样的商品和农产品,同时也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和友善。这次赶场体验是历次耕读没有的新项目。
在赶集之余,同学们也顺路参观了一座小小的古寺。古寺藏在喧闹的集市中间的一个座小山上,香火的神秘与烟火的热闹在这里共存,却一点儿也不让人感到违和。
图 | 参观古寺
下午,同学们向附近的一座高山——金子山发起挑战。随着高度的上升,坡度越来越陡,山路也从公路转到土路。同学们一鼓作气,爬到种满金银花的半山腰,登高望远。吹着山间的凉风,眺望着远方的群山和漫天的白云,同学们陶醉在这秀丽的山川美景中。大家一起拍照留念,记录下了这美好的瞬间。经过一下午的爬山,同学们脆弱的体能得到了提升,为更大的体能项目储备力量。
图 | 爬山
图 | 在金子山顶合影留念
Day 5
上午,同学们来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学习现代化播种技术。同学们严格按照工作人员讲述的步骤,将育苗基质铺入培养盘中并放入种子。听起来十分简单的操作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大家很快便已汗流浃背。
图 | 同学们学习播种技术
图 | 撒土与播种
下午,同学们分为两大组上山砍柴,为农户送去木材。上山的路崎岖且湿滑,但同学们依然热情不减、干劲十足,尽管十分疲惫,大家仍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图 | 上山砍柴
图 | 同学们与“战利品”合影留念
晚饭后村民带领同学们一起制作利川当地的特产——神豆腐,大家将从山上采回的叶子洗净、晾干,放到盆中用开水烫软,装到布袋子里加水用双手重复揉搓、捣碎,直至叶子成为糊状,过滤出的叶汁倒出到盆中,加少许柴火灰汁拌匀,凝固后即成神豆腐,这个豆腐呈绿色状。制作过程乐趣十足。
图 | 制作神仙豆腐
Day 6
吃完早餐,同学们步行前往了实践基地附近的田地,学习除草与挖土。枯梗与绿草交错生长,掩盖了原本的土地。在烈阳的催促下,同学们即刻分组行动,有的拿镰刀,有的则徒手拔除杂草。接着又挥舞锄头,翻新土地。大家共同协作,让原本杂草丛生的土地焕然一新。
图 | 锄地
图 | 与锄好的地合影
下午的任务是挖土豆。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个负责挖土豆,一个负责捡土豆,彼此之间都配合默契。较好地避免了彼此的误伤。最后大家一起带着一车土豆满载而归。
图 | 挖土豆
晚上进行了《论语》阅读与乡村夜校讲授,大家都完成得格外认真。参加乡村夜校的有中小学生和家长,他们有的远道而来,同学们就相关话题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图 | 同学们在夜校上分享学习经验
Day 7
早餐过后,我们去附近的烟叶田"打烟叶"。在村委和村民的指导下,大家都积极地投入到打烟叶中,收获满满。在烟叶的海洋中,我们尽量左躲右闪,前挪后让,尽量减少给主家带来的损失。
图 | 打烟叶
下午三点,我们启程去摘粽叶,为包粽子做准备。途中遇到了鹅群,为我们的行程增添了不少欢乐。
图 | 摘粽叶
图 | 同学们展示亲手打的粽叶
晚上,同学们在聚仙阁后厨阿姨们的指导下一起参与包粽子的工作;同时,清华—湖大联合篮球队与团堡镇政府篮球队再次交锋,球员们汗如雨下,每个人在场上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比第一场交锋相比有明显的进步。
图 | 洗粽叶
Day 8
由于今日雨情较大且变化不定,原定的劳动取消。同学们在基地休整,在室内准备乡村夜校活动以及读书。
Day 9
历经两个小时的下山路,同学们来到了利川市毛坝镇胡家茶园,在胡家茶园第八代传承人的带领下学习著名的利川红冷后浑红茶的历史和文化。利川红冷后浑制作的五法七章三十六条由胡家人代代传承,让我们感受到农业文化的传承。印度莫迪总理访问中国武汉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东湖宾馆的接待用茶正是此款利川红冷后浑。
图 | 参观胡家茶园
接下来,同学们走进田间地头,亲自采茶,两人一陇,一尖一叶的口诀牢记心中;与茶庄老板交谈;到清澈的河边玩耍,打水漂,一漂漂到对岸去。这让我们体验到别样的快乐。
图 | 采茶
下午,同学们到制茶工厂内参观了制茶工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步步有学问。胡老板介绍了标准化生产的改良之处与手工经验制茶不同未解之谜,引发同学们深刻思考。接下来便是上手实操,同学们体验了揉茶工艺,感慨揉茶的力道和手法也是一门学问。同学们在离开利川前收到了一份异常惊喜的礼物,那就是自己所采的茶被制作出的红茶。
图 | 胡老板介绍、展示揉茶工艺
傍晚,同学们前往利川城区的国有企业——利川红产业集团——学习茶艺和茶道。利川政协主席刘勇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利川的茶文化,集团陈孟秋部长仔细介绍了利川红的历史以及茶艺茶道文化。利川红集团还手把手地教同学们茶艺,这次学习让我们对茶艺有了系统的认知,回家后更有信心为父母亲朋泡一壶茶。
图 | 陈部长向同学们介绍利川茶文化
图 | 体验茶艺
Day 10
早餐后,同学们来到了利川市最大的中药企业——香连药业。企业的负责人让我们直观认识到各种与黄连有关的中药,通过视频了解了中药车间的工作。
图 | 同学们围观车间状态
之后,同学们被分为13组前往不同地方工作,分别负责贴标签、装盒、打扫卫生等企业工作。
图 | 给箱子贴标签
图 | 药品装盒
企业还组织了专场讲座,为同学们介绍中成药用药的常见误区,以及中药材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GAP),同学们受益匪浅。本次活动是恩施劳动耕读中首次加入在企业学工的环节,丰富了我们耕读的内容。
图 | 聆听讲解
Day 11
上午,同学们来到恩施大峡谷进行全程徒步爬山,在山间、悬崖和丛林之中,俯瞰绿意葱茏,遥眺远山如黛,奇石林立,峭壁回音。
图 | 恩施大峡谷风光
爬山是对体力的巨大考验,由于有第一次爬山的铺垫,同学们不畏艰苦,圆满完成了近6小时的攀登。
图 | 山间合影
傍晚,同学们集体前往海拔更高的棠秋湾地区实践基地。大家带着爬山和搬家的疲惫与对“在天际线上劳动”的憧憬入睡。
Day 12
清晨,太阳普照大地,昨日爬山之旅带来的疲惫已经褪去,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走到唐秋湾村委集合,帮助村民种卷心菜苗。同学们三下五除二地分好组,撸起袖子开始种植。阳光温柔地照亮田地,同学们保质保量地完成早上的工作任务。
图 | 种植卷心菜苗
随后,湖北大学刘建平校长、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朱小梅院长等一行前来看望和慰问正在劳动的清华和湖大同学,刘校长和同学们探讨交流了耕读意义、农村现状、农村调研和通识教育等话题。
图 | 湖大校长一行与耕读师生合影留念
中午的小彩蛋是,龙抬头客栈的老板开皮卡车接同学回客栈!
图 | 同学们在皮卡车上
下午的劳作任务是绑黄瓜杆。同学们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按住杆子,另一个人绑,速度非常快,也绑得很稳定,半小时就顺利完成所有任务。
图 | 绑杆子
傍晚,龙抬头的同学跟着老板爬上绝壁,远眺悬崖美景,在日落黄昏中留下记忆的剪影。深夜,在肉眼可见的星空下,同学们辨识北斗和星座。星河长明伴我们美梦成真。
Day 13
上午8:30分散在各处住宿点的同学各自到达劳动地点。田地里的白菜已经收获完毕,留下覆盖土地的黑色地膜和白菜根部。同学们每人负责一列,从头开始清理地膜上的残枝散叶,忍受肥料的臭味与腐烂菜叶的浆水,一边清理残余的白菜根,一边用或卷、或拉、或撕的方式清理地膜。在村委书记吴绍伦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积极劳动,互帮互助,一片狼藉的田野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图 | 撕地膜
此后,同学们三人一组体验了铺设地膜的过程,一人展开地膜,另外两人覆土固定。本次劳动我们体会到小型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图 | 铺地膜
下午由于突降大雨,原定活动取消,大家在驻地读书和筹备乡村夜校。
Day 14
清晨,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搅醒了大家的酣眠。白茫茫的雾像监牢般厚重,但却没有昨晚那样可怖。不出所料,今日的行程也被这雨雾打断。辅导员到各个民宿抽查了各劳动小组的《论语》背诵情况以及同学们认识30个伙伴的完成情况。傍晚,同学们在天之涯客栈举行了篝火晚会。
图 | 篝火晚会
吃着烧得烫手的洋芋、黑黢黢的烤玉米、滋滋冒油的烤鸡,同学们载歌载舞,玩狼人杀,夜深不去。
图 | 丰盛的食物
在耕读的最后,楚才学院的同学们向新雅的同学一一赠送了鼠标垫、书签等礼物和留言,新雅的同学向楚才学院同学回赠了自己的心语。两校同学在不舍与祝福中迎来了分别的时刻。
图 | 楚才同学赠送的书签与留言
耕读生活随着篝火的熄灭画上了句号。静谧的夜晚里繁星闪烁,村落沉睡在群山之间……
结语
陈俊潇:不同于校园里理论知识的学习,耕读实践不仅是一次次耕作技能的学习,还是一次次身心投入的体验。我很难说出耕读对我们具体有哪些意义,因为在田间劳作的时光里,我们不会在抽象的层面上讨论存在的意义,不会计较平日的得与失,不会思考耕读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我们关注的是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物,因而,我能深切地体悟到个体生命在这片土地上的价值。
于我而言,在利川度过的十四个日夜既充实又幸运。恩施不但是一个避暑胜地,而且是一个能在精神上治愈我们的地方。乡间慢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有更多时间与可爱的人相处,有更多精力耕耘生活的具体的生活。我相信新雅和楚才的友谊不仅限于这十四天的朝夕相处,它会在埋藏我们的内心,为我们的未来抒写下美好的篇章。
杨靖怡:回顾这十几天的利川之行,我仿佛置身于一场丰富多彩的人生洗礼,这段时间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更是一次心灵和思想的历练。与清华的同学们一起耕读、挖土豆、爬恩施大峡谷、除草、读论语……我获得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宝贵经验和感悟。
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背景,但在这十四天中,我们彼此融洽相处,彼此信任。挖土豆时,我们相互传递着土豆,笑声回荡在田间;爬恩施大峡谷时,我们相互鼓励,互相扶持;读论语时,我们讨论交流,共同思考。这些美好的时刻让我深刻认识到,友情是不受地域和背景限制的,而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理念而产生的。
同时,我也对这次利川之行充满感激。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成长的方向,更教会了我如何与他人合作、面对挑战、珍惜知识和拥抱友情,我们要像耕耘田地一样去耕耘知识,才能收获真正的智慧。这些收获将成为我未来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在前行的路上继续努力、不断成长。
付凝睿:很开心也很庆幸自己能参与这次利川耕读活动。在这次耕读中,我们了解了当地风土人情,感受了当地文化气息,通过劳动进一步走近了社会,也认识到了山间的生活,丰富了自身经历。我最深的感触便是生活不该仅仅只是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之中——不管是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思想所涉及的范围,都应该迈出舒适圈,去一些不曾到过的地方走走看看、去实践、去感知,这样我们会收获更多对人生受益匪浅的、真正实用的经历。
蔡益凯:恩施利川,两周耕读;既见新雅,云胡不喜;结识好友,情谊留存; 所遇皆妙;言笑晏晏;感悟良多,乐亦融融;思绪澎湃;志趣高扬; 劳有所获,动有所得;思有所摘,想结其果;从今往后,难忘此行!
郑瑞坚:说到耕读时的小组,现在想起来还是会不自觉地笑出来。一帮人到底是怎么熟起来的,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许是在康子像产品推销员一样蛊惑他人尝尝他那瓶从西藏带回来的“不辣”的辣椒酱之后?也许是在以一个个抽象的角度灵魂抓拍各自的糗照,做成表情包后在群里转发之后?也许是在读论语的时候“忙里偷闲”地八卦到彼此知根知底的程度?也许是在劳动的时候默契地相互配合,劳动完后自吹自擂之后?也许是在打德州扑克之谁是大老板时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后?也许是在玩熄灯鬼屋时几个男生以各种扭曲的角度在令人不适的位置苦苦等待怡皓姐姐终于鼓起勇气推门而入之后?也许是在篝火晚会时几个臭不要脸的人跟着学KPOP,出师后要跳时又突然集体重新要脸起来而不敢跳之后?反正,等到反应过来时,一帮人已经是以极为舒适的方式跟相识已久的老朋友一般相处了。不过短短十四天,友谊的发生确实奇妙,来的突然却不失自然,毫无由头却莫名让人信服,没有什么实际利益却让人满足不已。和朋友们在一起的回忆,这是耕读里我最好的收获。
张明志:我们从沙湖琴园走来,乘坐列车从江汉启程,满怀着激情奔赴利川的大山深腹,踏遍碧绿的山野,追寻着利川的风,去看那阡陌交通与鸡犬相闻;去胡家茶园感悟茶道,一株一叶,集天地芳华;去香莲药业探寻中药的伟大;去恩施大峡谷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今,抬笔,轻叹,万千思绪涌入脑海,一系列场景是那么地历历在目。耕读虽然已经结束,但我相信我们之间地故事会继续下去! 拉·乔乃尼奥里曾说:“劳动是产生一切力气,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在这为期十四天的耕读生活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劳动的力量。 山中绿树环拥相抱,溪畔清流汩汩流,晨曦越过地平线,褪去了倦意,温暖着我们的心头。我们手持镰刀斧刃,向山坡爬去,挥洒着辛勤的汗水,随着窸窣的阵阵响声,一颗大树垂直倒下,砍下篝火之用的木柴;站在垄沟交错的田埂里,我们拔杂草,锄荒地,系高架、打粽叶,挖土豆,湮没在这千里沃野之中;我们在山间奔跑,在田野嬉戏,从泥土中冒出头来的泥鳅,在空中慵懒的彩蝶见证我们的欢声笑语;天穹之下,云山之巅,怀着楚才的坚毅与赤诚,我们站在断崖绝壁上,俯瞰着山下的万家灯火,我们脚踏奇石,丈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云海翻涌,日照金山,繁星点点,如诗如梦,浩渺无垠,壮丽而又宏大,引领着追梦的方向……我们在山间田野寻觅,在林间穿梭,似乎有种魔力,让我们有使不完的力气。我们激情满满,奔赴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之上,挥洒着我们的汗水,在忙碌中感恩自然,在春耕秋收中一起成长! 在这山野静谧之乡,有着一群“可爱”的人。在劳作的田埂里,即使外面烈日炎炎,当地的书记和农民伯伯们不辞辛苦地耐心地教导着我们如何系高架,如何撕地膜,如何识别药草……他们脸上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那淳朴的笑容也依旧灿烂!此外,还有民宿老板的热情款待,让人忘不了的是那老板温热好的醺醺果酒,是那似半熟青杏一样青涩的笑容,是那有人受伤时不假思索开车去镇里开药的贴心,是那临别时的依依不舍,更是那待人一片真心的赤诚!他们身上的高尚道德最让人感动,更值得我们永生学习! 清华湖大耕读行,共赴利川山水情。这次耕读,是楚才和新雅的交汇,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少年们的邂逅。我们在劳作时互帮互助,友情在田野中发芽。我们在篮球赛中激情飞扬,协作与默契造就我们战胜重重围攻获胜。在崇山峻岭的恩施大峡谷中,我们相互搀扶,战胜重重险阻,终登山顶。棠秋湾上的星月交辉之下,楚才和新雅的同学们一起着手准备着今晚的烧烤盛宴。吹着夜间的晚风,其中掺杂着嘈杂的烟火气,一张长桌,三两好友,食几串烧烤,饮几杯冷饮,在人声起伏中享受着惬意邂逅,畅谈着人生理想,憧憬着来日方长。伴随着纯洁的月亮和热烈的篝火,我们真挚的灵魂相互交融,我们真诚的友谊开始发芽。我们的友情似峡谷深长,我们的青春似烈阳耀眼。 当少年们的熟悉的欢声笑语再次响彻云霄,当那利川的晚风再次拂过你我的脸颊,我想那是我们的重聚。那时,耕读情结虽被解开,但我们的耕读故事会继续撰写下去,那张照片,那夜畅谈,那次……这些属于我们的独家记忆将永驻我心间!
李宇轩:还是有些太天真幼稚了,会在田地里躲躲藏藏期待着吓朋友一跳,会尝试记下全部的夜空再慢慢欣赏,会被朋友的过往故事触动在深夜的小路上自言自语对往日回首,会在恐怕是永远的离别就在眼前时假装它不会发生。不过我想这个世界还是需要一点这样的天真和幼稚,它们有时候能催生出理想和浪漫。 耕读不仅是一次实践,它更是一种生活。我想,如果我要当一个农民的话,我也要当一个天真又幼稚的农民。会在白天劳动时唱着山歌流着汗,和每一只飞过来的鸟打招呼;会在晚上熟睡时面带笑容,做着“稻香八荒”的梦。
刘凯迪:土地情怀是对农耕文明的传承。“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农耕文明像一条无形的绳索连接华夏上下五千年。其中勤劳奋斗,自食其力的精神深深嵌在中国人的灵魂沃土中。但物质条件优越的我们,在书本和电子产品间沉醉,似乎在淡忘和稀释这种身体里的土地基因。此刻,耕读的意义变不言而喻了,我们拿起沉重的锄头,弯下僵硬的腰椎,通红的面颊滴下豆大的汗珠,沉甸甸的木桶拽下我们下坠的身躯,制作的神仙豆腐和粽子被端上餐桌,我们夹起劳动的结晶,在艰辛中品尝勤劳的味道,咀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哲理,我们也明白劳动的真谛,耕读不是东方神秘的田园牧歌,舌尖的味道是苦乐参半的酸涩和甘甜。
彭泽豪:可是,人的一生便由这一个 又一个的十四天 组成。 或许未来我会忘掉细节,我会忘掉初识的朋友 ,我 甚至会忘 掉利川的风景但我将会永远记得,那深埋在土地中厚实的情感。就好像十年前的午饭 我已经不记得吃了什么,但他永永远远地构成了我的骨血,我的身躯,陪我在未来一同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