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共同体文化
.

七巧板定格动画《梁祝》

项雨桐(新雅62班) 于港(新雅61班)

节目背后的故事

2018年3月12日,夜,独峰披萨店……

“要不要做一个怀旧小游戏啥的?我觉得会很有意思。”

“小游戏是不是没什么故事感呀?”

“好像也是。”

……

“要不来皮影戏那种,泛黄的灯光,白布暗影,效果肯定棒!”

“不错呀,用中国古典玩具表现中国古典艺术!”

……

“皮影效果还蛮难的,不过如果能做出来效果会很好。我希望能表现一段传统爱情故事,像《梁祝》啊,《牛郎织女》啊,《白蛇传》啊……”

“我觉得《梁祝》不错!这个故事我觉得是最震撼的,而且有很多艺术素材可以参考,光是小提琴协奏曲就有26分钟呢,我以前经常听。”

在清华园的某个角落聚在一起讨论创意,这是CDIE6(新雅书院“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专业,简称CDIE)的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而这次的作业,是徐迎庆老师在《综合造型基础》课程上布置的平面造型训练—— 用七巧板拍摄一段长约2分钟的定格动画。

七巧板大家都很熟悉。初学者的认知或许是如何把七块拼凑在一个方盒子里,或者按照教程拼出一些动物等简单的图形。可一旦跳出方盒子和教程的局限,我们就会发现,这简单的七块板子能够产生的变化是何其丰富多彩——据估算,七巧板可以产生的图形多达上亿种。比如模仿随意一个体态:

课程训练之一 :七巧板模仿人物体态

当你开始旋转那几个三角形的时候,当你用想象去补充边与边的衔接的时候,它们就有了灵气儿。

用最基本的造型表达最丰富的形象,是平面造型的最高境界,而七巧板的设计堪称典范——这或许也是徐老师在课上选择七巧板作为“教具”的理由。

在课程的造型训练基础之上,确定故事剧本、出场人物、造型,配以颜色、场景、音乐之后,就可以来“自导自演”一幕七巧板戏剧了。

灵感来源:传统艺术

课程往届作品中不乏可爱、轻松风格的短剧,但随着讨论的进行,我们逐步走向了选择厚重的戏剧题材。

我们最初的灵感来源是皮影戏和七巧板定格动画在呈现上的相似性——利用平面上一些造型的相对运动来表现故事情节,也自然联想到可以用七巧板来表现传统戏剧。但皮影毕竟是相对具象的造型,而七巧板则是抽象造型之大成,我们很难想象七巧板简单明了的几何块和厚重的传统故事、真实的人物戏剧结合起来是什么样子。

挑战与期待并存,这让我们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制作过程:从三角板到“皮影”戏

《梁祝》是脍炙人口的民间爱情故事,故事情节可谓跌宕起伏。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将一个在传统戏剧中需要2个小时表现的丰富的故事浓缩在短短几分钟之内。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我们去芜存菁,选择了我们认为最核心的情节穿起故事线:

故事线拆分

草桥结拜的缘分、三载同窗的欢乐、十八相送的惆怅、违抗父命的坚毅、生离死别的绝望、哭坟问天的悲愤、化蝶双飞的浪漫,每个情节用30秒左右呈现,时间控制在3分30秒之内。

接下来就是素材的设计与制作。

项雨桐

仗着自己小学参加过智力七巧板比赛就揽下了形象设计的锅。但传统七巧板和智力七巧板相比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三角形太多,而且其中两个巨大无比的三角形十分不便于表现人的造型(谁会想让自己创作的角色胖成方呢)。

不过之前的训练(玩耍)告诉我,构思七巧板造型要从最“重要”的图形开始——所以每一个造型的设计都是从两个大三角形的位置入手,再用小的图形设计动作上的细节。事实证明这些道理是相通的。

另外七巧板不是六巧板也不是八巧板,七巧板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采用不多不少七块板子来完全而无冗余地表现造型,否则各块板子就沦为纯粹独立的几何形体而失去了作为七巧板整体中一部分的意义,这也是当年七巧板团体赛设计的基本要求。经过反复琢磨,我用了大约一周时间构思出了所有情节的基本造型,所有造型都遵循了“恰好利用七巧板中所有图形”的原则。在最后的拍摄过程中也保证了绝大部分情节能够遵循这个原则。

草桥结拜

英台抗婚

跳 坟

上排为初设计,下排为最终拍摄

这里面最难的怕是英台入坟的那组造型了。入坟是全剧的高潮情节,需要非常精准地表现入坟的全过程。怎样用最小的造型变化表现入坟时的动作变化?部分入坟的身姿怎样表现?每一块七巧板的位置都要为整体的动作考虑,否则观者会觉得极为突兀。经过反复试验,我最终确定了七个造型,尽量保证了造型之间图形位置的变化最小,最终拍摄效果十分令人满意!类似的还有蹴鞠和英台抗婚的一系列造型设计,这些也是我十分得意的部分。

七巧板的配色几乎是我们唯一能表现传统艺术元素的设计点。《梁祝》的故事被设定在东晋年间,为了保证符合时代特征,我特地调研了东晋年间的服饰特点,得到了两条有效信息:平民身着白青黑为多,贵族喜欢华丽服饰;著名的越剧《梁祝》也是以素色服饰居多。考虑到梁祝二人家庭背景的差异是悲剧的主要原因,我们最终决定在梁祝二人求学时采用青绿色和苍白色,而英台在家中抗婚的部分则采用了代表华丽富贵的金色和黄色。至于山伯病逝的部分,则采用了黑色作为重病的暗示;而最后入坟的部分,想到英台一心求与山伯同死在阴间结为夫妻,便为她安排了红色的嫁衣。

于港

设计与创意的一部分来自于灵感,而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对经典的解读和借鉴。可以看出,此《梁祝》中既有贯穿全片的音乐,也有融合在其中的人物台词。素材选自梁祝的两个经典作品——俞丽拿的小提琴曲和凌波、乐蒂主演的黄梅调电影,堪称梁祝界的典范。从经典中感知“好的作品”,也是自我创作的来源。

我们反复欣赏了《梁祝》的小提琴曲,按照同样的故事线把音乐重新截取、拼接,近半小时的曲子浓缩成了5分钟。这让我一个“音乐盲”体验了一把剪辑师的工作。

同样,既然是拍一出戏剧,就需要一份地道的“台词”,这也是我们选择把黄梅戏台词融入小提琴曲的意图,让它听起来不仅是“曲”,更有戏的味道。

设计想好了之后,就是实际的“落地”过程。CDIE的同学们经常会动用各种手段来创作,此次七巧板制作就涉及到模型、水彩、灯光、摄影、后期剪辑等等。实现过程中需要时刻把握设计思路,否则很容易偏离最初的想法。

实地拍摄

制作花絮:血蝶与嫁衣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化蝶时我们让英台的红色头巾直接变成了红色蝴蝶,呼应了前面山伯病逝时那只传信的蝴蝶。这两者是现场即兴创作,灵感来源于网上的素材。

考虑到七巧板的大小,蝴蝶的部分我们原本打算采用网上的蝴蝶素材经后期制作添加上去,但在“山伯病逝”的一幕的拍摄中我们遇到了问题——怎样让英台知道山伯的死讯?我们需要一个媒介。

有的版本中山伯是吐血身亡,蝴蝶是梁祝爱情的象征,又想起在网上搜集素材时看到过血蝶的图片……有了,就让山伯口中鲜血化成蝴蝶!英台看见飞来的血蝶就是看见了山伯的灵魂!至于入坟时让红色嫁衣化成红色蝴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紧接着又是一个问题:怎样能够比较自然地把病逝环节苍白色的“英台”换成入坟环节里红色的“英台”,同时自然地表现出她飞奔至山伯坟墓的过程?七巧板动画分秒必争,不能只为了连贯性而徒增细节,所以需要采用一些特殊手段。

反复思考论证之后,我们从入坟一幕背景的落红中汲取了灵感——苍白色的英台逐渐粉碎,红色的英台从她脚边的落红中涌现;至于奔向坟墓的过程,可以以时间变化代替空间变化——让之前所摄所有梁祝的场景在背后快速闪过,英台穿过自己所有关于山伯的记忆直至面对他死去的现实,等同于穿越她与山伯墓之间的空间距离来到山伯的坟前。

这两个大概是全剧最难表现的场景,但经过反复思考与论证,总会有一些巧妙的方法能够解决其中的难题。用所有可能的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CDIEer日常的一部分。

结语

3周的前期准备,8个小时的拍摄,291张照片,1周的剪辑,历尽千辛,终于在清明节的一周后,一幕让我们内心都很满足的“七巧梁祝”诞生了。由于材料所限,我们没有搞出皮影的效果,场地、背景和七巧板的制作也很粗糙,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看到自己努力成果的震撼与欣喜!

虽然过去了一年,但当时为此在意的心境仍然十分清晰,许多细节仍历历在目。许多时候,CDIE的课程设计作业的制作过程简直令人沮丧——熬夜通宵、方案不行推倒重来、各种奇怪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最终都会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到解决;而一切制作过程中的不快,都会被面对自己最终作品的满足和喜悦冲刷得一干二净。这或许就是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这个清华园里独特专业的独特魅力吧——既要天马行空地做设计提概念,又要为了实现自己的设计去处理最细枝末节的问题,从零到一百。

此外,七巧板视频也是CDIE6在第一门需要进行内部合作的课程上的第一个合作作业,自此也拉开了CDIE团队合作完成课程作业的序幕。合作无论是在设计团队和工程团队中都极为重要,而CDIE6的同学们正是从这样一个视频开始逐渐习惯于和其他同学讨论、磨合设计方案、一起齐心协力解决工程问题,在一次次的合作中逐渐凝聚成一个“大家庭”。

一曲梁祝七巧戏终了,一群CDIE人不散。

上一篇:甘老师:所谓选择不是选要什么,而是选放弃什么

下一篇:新雅第二届学生节回顾:主题曲MV《那间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