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国际化交流
.

2018年4月12日,“全球胜任力:新雅-罗德学者圆桌论坛”在清华大学丙所会议室举行。来自新雅书院等院系的30余名清华学生和14位牛津大学罗德学者围绕全球胜任力、中西方政治体制、公共政策、中国教育改革、乡村扶贫机制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新雅书院副院长外文系教授曹莉、公管学院政治学副教授梅赐琪,新雅书院学生工作组组长张伟特等老师出席;新雅书院辅导员朱心雨和罗德学者中国之行代表团召集人江熹霖共同主持圆桌论坛。

“新雅-罗德学者圆桌论坛”现场

新雅书院二年级学生连一帆同学(经济与金融专业)首先发言。 她以“全球胜任力:为未来做准备”为题,以在伦敦经济学院暑期研习的亲身经历,说明全球胜任力是当代大学生为应对未来的全球挑战而去理解和践行的一套方法论,需要从认知、意愿和方法等几个层面加以理解。

新雅书院连一帆同学发言

刚刚进入新雅学习一年的陈宗昊同学(拟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从教育改革引发“无声的革命”的角度,讨论了高中和大学的选拔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带来的影响。他认为目前上海、浙江高考评价方式的改革可能会导致社会流动性的下降,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改革的关键;与此同时, 新雅书院文理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对高考科目的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新雅书院陈宗昊同学发言

新雅书院政经哲专业二年级学生王静姝同学则结合暑期社会调查,以陕西省三个村庄为案例, 介绍了由政府、乡村精英、农民共同参与的中国精准扶贫事业在政策导向、市场经济和具体措施等方面的现状和趋势,中国农村多主体互动的减贫机制值得期待。

新雅书院王静姝同学发言

为了让罗德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公管学院政治学副教授梅赐琪为同学们讲解“中国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 。梅赐琪从分析制度异同入手,指出民主并非只有西方一种形式,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其他治理模式的可能性。他强调:中国单一制的国家体制并不排斥地方自主性;而如果民主是为了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达成某种共识与和解,那么中西方之间政治体制的差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梅赐琪老师讲解“中国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

来自加拿大的罗德学者Léo Bureau-Blouin结合自己当选魁北克历史上最年轻议员的经历,分享了他对加拿大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的体验和理解。他以2012年民众反对魁北克政府加收75%学费为例,说明学生、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博弈和互动关系, 展示了加拿大青年学者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组织能力。

罗德学者Léo Bureau-Blouin发言

另一位来自美国威斯康辛的罗德学者Colin Higgins从政党政治、身份政治、美国民粹主义运动等方面勾勒了特朗普时代美国政治的特点和走向,指出需要从美国的政党结构、选举法律、美国的种族、阶级、媒体、文化传统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分野和期待等结构因素、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层面认识和理解特朗普时代的美国。

罗德学者Colin Higgins发言

与会者就各自研究领域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大家纷纷表达继续对话和交流的愿望。新雅书院曹莉教授在总结发言时表示,新雅学者和罗德学者都将卓越的学术能力,以及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是双方交流和对话的基础。当我们在讨论全球胜任力的时候,需要首先对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无论是新雅访问牛津,还是罗德对话新雅,无论是探讨量子力学和《驶向拜赞庭》, 还是中西方民主和公共政策,对每位参与者来说, 都是一次难忘的跨文化、跨国界的学习和沟通之旅, 她代表新雅书院对参与圆桌论坛的所有师生和来宾表示衷心感谢。罗德学者中国之行召集人江熹霖也转达了罗德基金会对清华大学和新雅书院的衷心感谢,表示非常期待新雅书院等清华大学的优秀本科生积极申报罗德奖学金。

本次论坛是“罗德学者中国行”清华站系列活动之一。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致力于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 由英国政治家塞西尔·罗德(Cecil John Rhodes)于1902年创建,获奖者作为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赴牛津大学深造。从2015年起,该奖学金向中国大陆开放,目前中国大陆已有12位罗德学者,清华大学有两位—— 任娜瑛、陈昱璇,均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

“新雅-罗德学者圆桌论坛”与会者合影

撰稿: 孔祥瑞、杨茂艺

摄影:杨艳宾

上一篇:再探英伦 | 新雅—伦敦政经学院第二届暑期班回顾

下一篇:学生心声丨陶云松:我在牛津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