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记 > 新雅师说
.

安宇教授

清华大学基础物理课程负责人

新雅书院《物理学2》任课教师

我们经常听到高校的大学物理教师抱怨,说学生经常缺课,或者是学生在课堂上不集中精力听课,低头玩手机等。对这些抱怨,有人附和,也有人反而责怪教师上课没有吸引力,是这些教师的上课质量有问题,误人子弟,进而高谈阔论,教导教师如何讲好物理课。客观地讲,很多学校学生经常缺课,来的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是事实,有些教师上课没有吸引力也是事实。想一想现在的学习环境,跟过去几百年前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不到课堂听教师讲,学生不容易从其他途径获得这些知识。一旦有途径可以获得知识,缺课是很自然的。记得30年前我读书的年代,已经有不少教材类书籍,当时就感觉有时候自己看书比上课效果要好,因为不需要被教师上课的进度牵着走。现在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打开手机就可以轻易获得几乎所有课堂上教师讲课的内容,而且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自己喜欢的节奏浏览这些知识,教师讲课的重要性大打折扣。

有人提出,教师要改进上课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怎么改进呢?如果还是在教师站在讲台讲课的框架下改进,能实质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吗?我们设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课堂点名,减少缺课率,可是来到课堂不听讲还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如果因为教师上课不精彩,学生不听讲,那么换一位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又如何呢?我听过国内某著名高校的某位著名教授上某个物理课,感觉课堂上这位老师对于内容的讲解和概念的把握很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板书规整,语言流畅,整个课讲下来行云流水。下课后如果问学生的感受,学生都一致认为这位教授讲得太好了,尽管记不太起来讲什么了,反正是讲得很好。

我们通常公认这样的课是极致的好课,如果这样的课不吸引学生,就不会有其他更好的讲课方式。那么学生学的效果又如何呢?完全不合期待!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学好这门课。有一次因为不及格的学生人数过多,这位教师通过公开信抱怨学生。这很自然,教师讲课这么好,而学生没有学好一定是学生没有努力嘛。以为教师讲课精彩,学生就可以学好课,这其实是认识上的误区。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了解,学和教是两回事。也许有人会想,老师讲课精彩至少可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吧,但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很主观的。心理学的研究数据表明,无论什么课,平均起来学生有1/4的时间是在走神,精力没有集中在教师讲课上。更何况物理课比较难学,物理本身逻辑性比较强,听懂物理需要精力十分集中,这种高强度的精力集中一般很难持续45分钟。大数据研究表明,通常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只有十几分钟。物理课的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前后连贯性,一旦思维脱轨,再想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就会很困难。一旦跟不上讲课节奏,再想集中注意力也是没用的。这说明老师讲课再好,学生照样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课堂教学固有的缺陷。

课堂教师讲课好坏,对于学生是否学好课程应该是有些影响的。讲课好的教师,也许能吸引学生更喜欢学习这门课程,但是像物理这样的课程,光是一点喜欢是不足以改变课堂学习效率的。物理学习尤其需要思考和理解。课堂教师讲授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必须时时跟随老师的思路和节奏,实际上根本不能使学生自由地思考,从容地思考。思考只能是留给课后,这就使得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在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学物理课学时压缩严重的现实下,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很多,课堂上一旦有概念或方法没有听懂,再想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几乎不大可能,更不要说有时间思考了。即便是有学生真的做到整堂课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下来,就一定学懂这堂课所涉及的概念及所有内容了吗?能跟随他人的讲解思路,与自己完全理解其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物理概念和方法,还需要通过自己思考和练习才能真正领悟到。有些同学因为上课基本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误以为教师讲授的内容都懂了,课后也不认真思考和复习,等到考试时才发现实际没有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所以,我们说课堂教学的缺陷,本质上是教师主动,而学习者被动的模式导致的。

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还衍生出了另一个普遍的错觉,就是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上课质量,而上课质量又往往异化为教师上课的表现。无论是同行教师还是教学管理机构,甚至普通人,评价一门课的好坏主要针对教师授课的表现。这是基于教为主的理念,而非学为主。教师上课精彩,那只是属于教师,教师上课行云流水,不见得学生真能顺畅地掌握所听到的内容,要落实到学生学好,还有很大的距离。教师上课再精彩,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学不好,如果学不好的学生一旦多一点(超出教师的经验所能容忍的范围),这时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教师指责学生学习不用功,没有认真听讲,或者这个学生没有课外努力,或者那个学生学习能力太差等等,反正都是学生的不是,因为在旁观者看来,教师上课的表现无可挑剔。但如果我们没有忘记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好这一关键点的话,其实教师的上课表现与学生的收益还不是一回事,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上课表现关系不大。

从教的角度考虑,我们有不少上课很好的教师,他们的课是好课,但如果从学的角度,就不见得。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在课堂上表现出色,而是应切实考虑如何让学生收获更多。教师可能由于课堂讲授精彩而获得声誉,但这只能说明这个教师是优秀的演讲者,作为教师这有时会脱离正轨,因为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让学生学好。实际上,教师上课是否精彩与学得好不好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支持。相反的例子却是听到不少。比较极端的例子是20世纪的西南联大(清华、北大和南开),毕业生成材率特别高,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当时国难当头,学生奋发图强的因素等。单就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当时教师普遍方言口音重,根本谈不上讲课精彩,学生上课基本听不清楚,但这并没有影响学生学好功课。

西南联大课堂上

所以,教师上课的表现不能决定学生是否能学好这门课。我们不应忘记学才是本,教只是辅,真正意义上的好课,要根据学生学得好不好来判断,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授课表现来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价更应该是直截了当:学生在教学过程收获多少。专家也好,学生也好,想当然认为教师上课讲得精彩,学生自然就会学得好,这其实是莫大的误区。要学好物理,最终是要靠学生自己思考领悟到其中的概念和思想,通过练习掌握其中的方法。仅靠听讲是不可能学好物理课程的。如果老师课堂讲课流畅,学生往往会感觉上课听讲比较顺畅,这时如果放松课后的独立思考和练习,反而会学不好。

有一项研究从另一面揭示了目前这种学习方式的严重弊端。我国中学生因为高考的原因,中学阶段需要学习很多物理,而美国中学生一般是在大学才开始学习物理。中美物理教育的对比研究显示,中国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明显比美国中学生高,这个当然在预料之中,但接下来的另一个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关于科学推理能力,中国和美国中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知道物理教育的很重要任务是提高科学素养,我们一直以为物理学好了,科学推理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对通常的学生来说,做物理题目是一回事,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想问题时不是遵从物理学习中学到的科学方法,而是重新回到自我经验中,以惯有的习惯思考问题。这说明学习物理的实际效果完全没有达到课程设计者所要达到的初衷。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怪罪中学物理教师没教好是不公平的,因为学生能做好物理题目,说明至少教师讲明白了。有人说教物理不仅要教会知识,还要教懂物理思想和方法等,问题是怎么才能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领悟到这么多呢?至少现行的学习方式没有达到目标。

Daniel Kleppner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物理教授,物理研究很有成就,教学上也很投入,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上课时他也很陶醉其中。退休多年以后,他来北大演讲,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己一生上课方式的反省。他说:假如再有机会给学生上力学课的话(他曾常年在MIT讲力学课程),一定会和自己过去做的(指站在讲台讲课)很不一样。其实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以教为主的弊端,包括哈佛大学的马祖尔教授,也因此提出了同伴教学的概念。国外还有很多学者在教学方法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以学为主的学习模式,比如翻转课堂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模式等。国内教育界也有很多教授认识到,要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我本人也有很长的教学经历,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对物理内容的把握更加得心应手,对物理概念的讲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上课也变得更加流畅,自己也很得意,相信自己教课很好,以为学生学得也一定很好。但每次测验或考试结果告诉我一个完全不同的事实。有时候即使有些知识点是课上重点强调过的,学生掌握的效果仍然不佳。学生学懂和掌握的程度,经常不符合自己的预计,这就促使我反思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尝试以学为主理念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但也有很多教授不以为然,尤其是有些上课表现优异的教师,对于课堂讲课效果估计过高,乐在其中,而在我看来那只是自我陶醉罢了。

上一篇:王铭铭:在黑非洲古城思考中国人类学未来

下一篇:朱邦芬:“减负”误区及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