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记 > 新雅师说
.

人物介绍

曹莉老师,剑桥大学英语文学博士。 新雅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教授,一位精研现当代英美文学的教授,深入人文教育方面的学者,清华英语语言文学的博士生导师。

期待·阳光·微笑

在正式采访之前,我们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大学之道》课程上,那个引领我们回顾通识教育历史、思辨中西大学教育异同,严谨地讲文论道的教授形象。

短短八周的《大学之道》课程并不能满足我们对大学、对新雅的无限好奇与憧憬,于是结课后那周的一个下午,我们邀请曹莉老师叙谈。曹老师微笑着坐到了新雅记者团面前。书院会议室的南窗里,流溢进来冬日午后灿烂的阳光。

人文与心智

通识教育是一种心智的教育。

文学批评,是与文学存在本身相辅相成的广阔领域,既蕴涵经世致用的现实考量,亦关乎价值判断与人文感知。

《大学之道》课堂中聆听曹老师传授通识历史时,我也曾好奇那些与她文学批评的专业研究方向有何联系。当我们问起“研究剑桥批评传统对于我们的通识有没有特殊意义”时,曹老师笑答,“在剑桥,文学和文学批评曾被看作是人文教育绝对的中心(absolute centrality),文学的教育和教学,始终是和人文教育、心智教育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说起剑桥批评传统,曹老师侃侃而谈:“一战后西方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前途普遍抱有一种幻灭情绪,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出版了《西方的没落》,现代派诗人 T.S.艾略特把西方文明定义为没有水、没有生命力的‘荒原’(The Waste Land)。人们开始反思机器文明和人的物欲对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的冲击;思考世界大战的根源和人类文明的困境,于是产生了像瑞恰慈、利维斯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和文学批评家、教育家,他们对现代化和商业化带来的文化错位和道德滑坡忧心忡忡, 试图通过文学批评和人文教育的途径,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文化问题和文明危机,在这种情形下,文学和人文教育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曹老师特别点出了“跟我们清华格外有渊源”的一位重要人物瑞恰慈。这位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界开宗立派的人物,八十余年前同样任教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瑞恰慈在文学批评方面执著于诗歌。他有一个乌托邦式的实用批评理想,期望通过心理学和语义学的科学方法证明,诗歌能够均衡人们心中的各种冲动,从而造就人的健康情感和心智。在《科学与诗》中, 他援引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马修·阿诺德的话,提出‘诗是能拯救我们的;它是克服混乱状态的一种十分可能的方法。’瑞恰慈的学生燕卜荪曾步他的后尘任教于西南联大, 他的学生当中有王佐良、许国璋和李赋宁等学界泰斗。 燕卜荪认为,伟大的诗歌‘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处的奥妙……而最有眼力的批评能激起一种深沉的激动和广阔的宁静。’其他剑桥批评家如利维斯、威廉斯等人,虽未来过中国,但改革开放后他们的学术著作也被大量翻译成中文,利维斯的价值判断主张和威廉斯的文化批评立场影响了一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学者。 批评之于他们,既是鲜活的心灵再现和思想表达, 更是对文学、对社会、对生活的判断和异见。”

曹老师进一步解释道,城市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其负面后果, 如人的异化、人文价值的衰落、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等等不一而足,面对这些问题,人类怎么办?瑞恰慈等剑桥批评家试图对这些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他们所倡导和发展的文学批评强调 “实用批评”的现实品格, 和“文化批评”的价值关怀,在此过程中,人文心智的培养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具体到文学和教学层面, 他们都采用了一种朴素而有效的办法,那就是close reading。

见我们似懂非懂的神情,曹老师笑着补充:“close reading就是你们在人文通识课上所体验的文本细读的方法,有不少同学告诉我,经过前八周的高强度学习, 感觉自己在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就对了。 通过大量的文本细读和批判性思考,同学们的智识(intelligence)和视野(vision) 一下子被打开了,认识到读书和思考还有这样和那样的角度和方法, 这就是所谓的人文心智的培养。”

“通识教育也是一种会通教育。中西古今文理会通一直是清华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 它引导同学们把古今中外不同的知识和现象放在一起,用比较的、联系的、批判的、反思的眼光去看待、去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并提出新的解释和意义。所以,新雅的人文通识课程是以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文化传统与当代精神、人文与科学为主线来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同学们中西古今文理汇通能力和 文化自觉。教育也好,学术也罢,都不可避免地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通识教育在关乎意义的同时,关乎现实。”曹老师总结道。

如果说通识教育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那文学和批评离我们并非那么遥远。 诚如王国维先生赞誉文学艺术“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对人心智的造就与教化,文学批评在精神上同样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这与瑞恰慈强调其人文关怀与心智教育的关联是异曲同工的吧。

曹老师的回答也让我们想起之前同学们反映的问题:“您刚才提到文学训练可以对人的心智、心理大有裨益,但是也有一些同学提出新雅能否开设心理方面的情商辅导课,这其实可以说明同学们可能还没有充分感受人文教育对自我心灵、心智的熏陶,您怎样看待同学们这样的诉求呢?”

“很多同学说,经过前八周的通识课程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生平第一次认识到该如何读书,如何思考问题,甚至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都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这实际上就是智商和情商的提高。我不太相信开设一两门所谓心理方面的情商辅导课就能够提升同学们的 ‘理智与情感’, 但文学艺术也许可以试一试, 因为优秀的文艺作品描写的往往是人类的普遍经验, 从这些经验中, 你可以汲取养分和参照。”

同学开玩笑道:“或许还能提升与异性交往的能力,这也是许多同学面临的难题。”

曹老师笑言,“人文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立竿见影的事不是人文教育的规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是有限的,如何扩充我们的经验和视野,文学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伟大的文学作品所书写的是人类特殊的也是普遍的经验。通过阅读, 你可以看到别人经历过的、别人思考过的,快乐的、不快乐的,都有可能帮助你扩展你自己、理解你自己。因此,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文学教育不可或缺。 ”

“你们最近都在读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 书中男女主人公如何处理自我、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值得思考和借鉴。 甘阳老师是做哲学和政治学的, 从2006年起,他几次来清华上课,第一次讲的是《莎士比亚与政治哲学》, 这一次的《自我、他人与社会》选择了简·奥斯汀的6本小说作为基本文本,两次都是从文学切入。要知道,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社会学、政治学之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甘老师虽然从文学入手, 但并不止于文学, 不少同学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感觉到自己看世界、看自己的方式在拓展、在变化, 这一点是很令人欣慰的。”

听到这儿,我忽然想起不久之前,《优秀的绵羊》中那句唤起我们对大学的憧憬的箴言:“如果你在大学毕业之际与你入学初期并无区别,你的信念、价值观、愿望以及人生目标依旧如故,那么你全盘皆输,必须重新开始。”

昨天我们曾受到无数关乎身份与价值的定义,今天我们尝试为自己定义。通识课程时刻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质疑举世默认的价值。然而“磨炼”与“陶冶”都是高温高压下淬炼出的名词,唯在此担负之下破而后立,百炼钢成。多少次我们以为自己用尽了力量,但是总在最黑的夜色、最深的渊薮里遽然生出与昨日自己决裂的勇气。于是我们打破自己所欲打破的桎梏,找寻自己所欲找寻的价值。

在新雅,我们有幸从一开始就蓄势待发,时刻准备着改变、期待着改变、创造着改变,新雅给了我们何其珍贵的成全!

科学与知识

通识课程是提炼出最核心的概念、方法和问题,来引导同学们学习和探索。

谈到新雅的通识教育,我们向曹老师反映了同学们的另一个疑问。“新雅的通识教育不仅仅囊括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学科,还包括数理等自然科学。您的论文中也提到,无论是北美的哈佛大学还是亚洲的东京大学都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划入通识课程中。请问您对自然科学对人的发展造成的影响如何看待呢?”

曹老师介绍,新雅从2016级开始明确提出“文理通识教育”,所以书院对数理方面的课程做了专门的梳理和筛选。 “文理兼修是新雅通识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为此,我们在数理课程设置方面做了结构性的设计, 并采取分层次教学的办法。同学们不管今后选择什么专业,在新雅都要学习与专业要求相对等的数学和物理。数理的训练是为了造就科学思维的头脑,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另外还需要了解科学发展历程及其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广泛联系。比如,我们请刘兵老师开设的《科学发展与人类文明》、请顾学雍老师开设的《超越学科的认知基础》、请刘未沫老师开设的《西方古代宇宙论》等课程,都有这方面的考虑。

书院为新雅学生专门设计了物理学(1)(2)(3)。据组织这套课程的阮东老师介绍,这套课程将物理的思维方法和人文精神、物理概念和图像、物理实验三部分有机衔接,在校内乃至国内都属于首次开设,由物理系长江特聘教授陈曦、北京市教学名师安宇、长江特聘教授姜开利等三位老师联合讲授。”

“让同学们了解科学发展进程、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和世界观,是这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曹老师强调。

关于理科通识课程设置中突出数理这一点,曹老师告诉我们书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数学物理是基础。数学是科学之母,是mother of science;物理,以我不完全的理解,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律, 是用物理学的方法看待和认识我们这个世界。其他课程如生物、化学等,同学们可以在全校的任选课中自行选择。我们需要明白,文理通识课不能停留在导论课、概论课的层次上,而是要学习如何从各类知识分支里面提炼出核心问题、观点和方法,使同学们能够对相关的学科范畴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

曹老师进一步谈起对通识课程的期许:“专业课往往更加注重系统性和递进性;通识课并非如此。通识课更加注重通过某些课程的讲授, 提炼出该学科最核心的概念、方法和问题,来引导同学们进行贯通的学习和思考。而那些概论性的、常识性的知识,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学获得。几天前有位同学问我,‘我的西方哲学知识有限,但是我们在《史记》课上涉及到中西思想家之间的比较,怎么办?’我给他的建议是, 如果你觉得哪一块文史哲知识有欠缺,除了选修课程之外, 最直接和简便的方法就是找相关书籍来读,从中了解这个领域的基本学说和框架。”

“你们的阅读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个自补知识的过程和你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应该形成积极互动,这样你的知识将越来越完整, 越来越深入, 并且很可能会自成体系, 供你享用一辈子。如果老师只是在课堂上给你讲一门概论课,讲完了你对问题和方法、对深层次的逻辑和意义还是找不到北, 那你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仍然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大学的教学和中小学不太一样,有些知识或学问是需要靠自己自由探索获得的,有的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曹老师总结道,“今天有位同学和我说,‘现在我明白了, 大学的教学是从五十到一百,而不是从一到一百’, 她说得没错。”

新雅与清华

清华如果是从五十到一百,那么新雅的起点或许是六十、七十。

“在通识课程的要求及强度上,新雅显然走在全校的前列, 这是新雅从一开始定位为‘通识教育试验区”的意义所在。新雅的课程是开放给全校的,但是由于课程要求比较高, 特别是阅读、写作和讨论的强度比较大,有些学生就给吓跑了, 坚持下来的人不多。”

曹老师说,一门课程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体现在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要求上, “另一方面,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提高了要求你就跑了,那你为什么还抱怨自己选的课是水课,你究竟愿不愿意接受硬课的挑战?坚持下来的同学为什么不多?通识教育这件事绝对不是教师单方面努力就能成功的,老师和同学要共同努力才行。”

新雅和全校的通识课并不是割裂的。 “新雅人文通识课也是全校的文核课。在2005年以来的10余年里, 我主要负责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特别是文化素质核心课程的设计和推动,现有文核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课组框架乃至关键性的提法都是我们在这十余年中逐步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对我个人而言, 新雅书院的成立是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延续,是通识教育在清华的阶段性成果, 这其中渗透了几代人的努力, 包括几任校领导的决心和勇气以及校内外一批学者的呼吁和坚持, 还有一些院系的主动实践(如,经管学院和钱学森力学班的改革性探索)。可以说,新雅书院是个人和集体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学们入学后就是新雅的主体和主人,你们要积极主动地见证并参与新雅书院的建设。 给新雅这棵幼苗施肥浇水,使她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曹老师这番话将我的记忆带回到《大学之道》的课堂和撰写读书报告的难忘历程中。面对各位老师的讲授和该课布置的大量中外文献的阅读、调研、讨论和写作任务,我明白最终能否顺利读懂《通识教育文集》、《失去灵魂的卓越》、《优秀的绵羊》、《通三统》等文献的结果已不再重要,我所获得的正是通过听讲、阅读、讨论和写作砥砺思想和表达自我的过程。

清华如果是从五十到一百,那么新雅的起点或许是六十、七十,甚至更高,仿佛一道龙门,看似遥不可及,但缩短我们与它距离的恰恰是一次又一次的纵身而起。何况即使没有全然理想的结果,正如极限存在的意义往往是为了被超越,我们奋斗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奋斗本身。通识课的意义,也正在这不断纵身之间。

憧憬与未来

你们要意识到你们的机遇和你们的责任,你们要参与书院的建设并发挥推动作用。

采访的最后,我们也聊起了新雅的学生们,以及他们关注的其它问题。几个月来,清华大类招生的改革一直引人注目,而大类招生相当于放宽了专业选择,同学们疑惑新雅的优势是不是会被削弱。

不管大类招生的方案最终如何确定,曹老师说,新雅的优势会继续保持。

第一个优势是文理通识课程的得天独厚,“文、史、哲、艺、科等门类的通识课程体系会继续推进,新雅通识课程的质量优势将继续保持,来到新雅,你必须学会“享受”和“承受”这份通识课的硬度。”

第二个优势是新雅学生享受更大的专业选择和学科交叉的自由。“应该说,除八年制的医学之外所有专业都是向新雅开放的。其他院系可能只在本大类之间自由选择,而新雅是在全校的所有大类专业, 即人文、社科、理科、工科中自由选择。对于在某个学科领域出类拔萃的同学,校内各个学科的大门都将为新雅打开。另外别忘了, 新雅还有两个交叉专业供同学们选择—— PPE和CDIE。能够选择是一种机遇、而会选择则是一种能力。 ”

第三是书院制的住宿优势。“新雅的同学四年都会扎根书院, 学科混住。书院大楼将于2017年竣工,同学们将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共同体环境。”

说到新雅“书院制”住在一起的优势,我们也有疑问:大家虽然住在一起,但是专业不一样、上课也不在一起的话,离心力会不会有些大?

曹老师说, 离心力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考量,二者不是静止的而是能动的, 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愿和安排。“同住一楼一室,已经意味着最大可能的近距离交往, 尽管不在一个专业、但是书院的居住环境、学习环境,书院安排的各种活动将构成书院的共同体氛围,另外,不同专业的同学住在一起,思想的碰撞、知识的融合会浑然天成。人在清华、人在新雅、人在专业, 实际上同时获得了三大资源:大学的、新雅的、专业院系的, 你的学习圈和社交圈必然大于一般专业院系。”

“同学们需要认识到,新雅书院是清华给你们的一个特殊礼物。没错,在清华, 每个院系的同学都同时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但是新雅的不同,在于通识课程的强度和力度, 新雅的学生在拥有经由自己认真选择的专业之前,已经接受了比较严格的通识教育, 这个过程会为你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奠定重要的心智基础和认知基础, 你的思考、你的谈吐, 你的行为方式也许会因此而改变。 很多新雅的通识课程尽管开放了,但是别的院系的同学坚持不下来,可以选择放弃、不去利用,但新雅学生无法选择放弃, 你必须坚持,直到最后的胜利。”曹老师感叹,“要知道,你们的很多老师上大学的时候没有赶上你们现在这么好的机会,又是通识又是专业,还有那么多的学习资源和接受挑战的机会,比如说交叉专业、出国交流、各种各样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等,能够接受这样的大学教育实在是一种历史性机遇, 要珍惜。”

采访即将结束,曹老师笑言,同学们想到的很多问题都与书院同步。“ 你们的思考和参与非常重要,你们的参与,你们做的功课,你们每次写的作业,你们的每一次发言,都是对新雅书院的添砖加瓦。在这么短时间内,同学们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些同学可能还有困惑,觉得自己做的不如别的同学好,思考和表达还不是那么成熟和自信,但跟你自己刚入清华的时候比一比,进步显而易见,没有人,包括你自己可以否定你的每一次进步。”

曹老师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书院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书院的有机成员,所谓有机成员就是你要树立新雅共同体意识,要有历史责任感,并做出自己的贡献,同学之间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自强应自信,且行且珍惜

读书时尽心竭力,广博见识;精神上直面要求,矢志不渝:蜕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行走在新雅书院的历史里,我们的生命亦将留下通识的深刻烙印。

叙谈结束时,曹老师的笑容透着对书院的无限期待。

书院期待着我们成为我们所期待成为的样子。

我们站在门口道别,回头之际清亮的阳光反射到我们眼里。

冬日透窗,光明在案。

在通识中生活,在生活中求索。

新雅与我们,

同样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文章来源于雅人新致微信公众号,作者陈潇宁、崔海兰、王静姝、张迟


上一篇:郑力:欲戴皇冠,必承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