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记 > 新雅PPE
.

2020年6月4日、6月5日,新雅书院首届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PPE)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以线上形式,分两场举行。

答辩会师生合影

6月4日上午进行的第一场答辩会,由应星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晋军教授、赵晓力副教授、刘晗副教授、张伟特助理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李震博士担任答辩委员会秘书。

6月5日上午进行的第二场答辩会,由甘阳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应星教授、赵晓力副教授、李平助理教授、张伟特助理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颜荻博士担任答辩委员会秘书。

新雅PPE专业大四年级的十名同学参加了此次答辩会,就各自的本科综合论文进行了陈述与答辩。

李圣乔

论文题目:礼在周邦,法在秦县——以多元立法向普遍规范转变为核心

指导教师:李平

论文摘要:本文以前秦的礼制—法制过渡时期为焦点,以新出土青铜器金文中西周礼制相关内容、清华简《子产》、睡虎地秦简《日书》《语书》为核心材料,结合“三 礼”、“春秋左氏传”等传世文献的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摆脱完全以传世文献为框架建构的历史叙事,从“子产铸刑书”这一中国法制史上的重大事件出发,说明“天道”取代“天命”成为新的社会规范基础这一转型事件。进而, 以秦简中占书、行政文书为代表,通过剖析秦始皇早期对新设郡县基层社会的法律和治理模式,进一步阐明秦代发生的社会规范大转型的内在逻辑。

李骁原

论文题目:什么是明智:柏拉图《卡尔米德》研究

指导教师:丁耘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卡尔米德》呈显“明智”概念的丰富内涵,并由此揭示柏拉图的灵魂辩证法(ergon)和言辞辩证法(logos)的同一性,从而证成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死的学说。

尉煜桐

论文题目:省域多中心空间结构下的地区经济差异模式研究

指导教师:周绍杰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种多中心区域空间结构出现在我国的多个东部沿海省份。这一结构明显区别于中西部多数省份具备的单核强省会格局,深刻地影响了省域经济发展与经济差异水平,并且引出了将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差异结合起来考虑的新问题。根据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研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而区域经济差异则呈倒U型变化;但实践经验证明多中心结构并不必然伴随着低经济差异水平。本文在我国选取了8个多中心省份与3个具备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单中心省份作为分析对象,旨在研究我国具备多中心结构的省份呈现出的多种经济空间差异模式类型。文章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为基础,运用Theil指数、Kanbur-张指数、Moran指数等测度指标以及ESDA的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区域经济差异模式进行描述性实证分析,总结出了强引领发展型、弱引领平衡型、中低水平均衡型、强极化引领/抑制型四种类型的空间差异模式,并且于地市层面对差异基础上的四种集聚类型进行了区分总结。最后按照差异模式分类针对性地给出了一定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胡卓炯

论文题目:面向脱节的治理——对话《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指导教师:晋军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依托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的相关材料,尝试分析为什么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总是面对着治理雄心不足以匹配其治理能力这一治理脱节的困境。本文将简要地搭建从土改到上访再到上访平息的长期历史图景,分析治理的脱节如何从一个雏形扩大以至不可收拾;地方政府通过治理创新重新把握局面;新的脱节又因为治理的创新而被滋生出来。以此得出一个“面向脱节的治理”的解释机制——治理体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制造问题,从而不断地在更深入的层次上卷入治理的脱节之中。

彭中尧

论文题目:作为科学的人类学:马塞尔·莫斯的新康德主义

指导教师:余昕

论文摘要:埃文斯-普里查德等英语学者对莫斯理论进行了选择性的译介,在一定程度 上使其服务于英国经验主义的社会科学传统。本文尝试重新建立莫斯与康德哲学之间的关联,在与弗雷泽和涂尔干的比较中指出,康德哲学的认识论框架是理解莫斯著作的基础,并将其各时段著作关联起来,说明莫斯对康德哲学的改造。莫斯的改造一方面比涂尔干更加深刻地贯彻了康德的认识论哲学,另一方面影响了法国人类学后来的理论走向。通过上述清理工作,我们将得以澄清埃文斯-普里查德及其后的莫斯研究所可能忽视的莫斯的哲学困难。

杨茂艺

论文题目:WTO与RTAs争端解决机制的协调与发展

指导教师:张月姣

论文摘要:争端解决机制一直是国际贸易和投资协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缔约国遵守协定提供制度保障,也为解释条约作出贡献。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被誉为其“皇冠上的宝石”。二十五年来它的权力导向性特征逐渐衰弱,与其他国际法庭中争端解决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纵使修改世贸规则的谈判进程艰难,世贸规则下的大量争端仍然成功地被解决。与此同时,区域贸易协定方兴未艾,它们不仅包含了比世贸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权利义务条款,也设计了相应的司法型的争端解决机制。目前,所有的世贸成员方都至少加入了一个区域贸易协定。当贸易争端发生时,如何理解两套机制下程序性规则和实质性规则可能存在的张力,如何在多边主义和区域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捍卫国际贸易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关键。国家间争端解决通常包括政治型和司法型方式,本文关注后者。本文通过对 28个相关案例的研究,发现世贸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应对属于某特定区域贸易协定 成员方的争端的立场。首先,根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的具体条款和善意原则、禁反言原则适用标准的严格化,世贸坚持争端管辖权的强制性。其次,通过强调世贸的多边性本质和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0条例外条款的完整解读,世贸坚持成员方不得因遵守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则、附则、裁决而修改 或违背世贸规则。本文还研究了五大类区域贸易协定中的法庭有关条款,发现其中尊重国家自由选择、世贸和区域贸易协定规则独立、避免重复裁决的共同原则。而在少数经由区域贸易协定仲裁庭作出的裁决中,仲裁员也都对世贸规则和判例表现出尊重和支持。事实表明,由于世贸的机构化、司法化和广大的争端解决范围,国家仍偏好利用世贸解决争端,但不能排除它们未来更多地选择区域贸易协定的可能性。本文建议,未来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司法过程中应作出转变,在坚持《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4条的前提下,尊重成员方的缔约和同意能力,合理参照区域贸易协定规则作出裁决。

刘雨桐

论文题目:《西藏画卷》与图齐的西藏研究

指导教师:沈卫荣

论文摘要:图齐(Giuseppe Tucci)是推动二十世纪现代藏学发展的关键人物,在方法论上开创了藏学研究的新阶段,他学术高产、政治活跃,多重身份赋予其思考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文章旨在以图齐的西藏研究为中心,结合图齐的生平,探讨其奠基性作品《西藏画卷》(Tibetan Painted Scrolls)中的方法论建树和对《印度-西藏》(Indo-Tibetica)的继承与发展,揭示出超越前代学者图像志整合与描述的、基于西藏政教历史重构并深入藏人精神世界的图像学方法。同时,通过梳理图齐的学术思想变迁,比较同时代其他作品对西藏形象的建构,反思后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文化批判的传统,将图齐的研究放入历史语境中理解;并对此类卷入帝国主义或法西斯主义的学者,在学术和政治上做出应有的区分,挖掘图齐自身思想的连贯性及其超越政治投机的人文关怀,客观把握其研究的价值。

马峻

论文题目:社交账户继承中的个人信息权问题:以 2018 年德国脸书继承案为例

指导教师:刘晗

论文摘要:在社交媒体浸入日常生活的今天,社交账户的继承变得愈发重要。当用户的遗嘱权利受到承认时,其个人信息能否被法定继承仍是未知数。答案取决于个人对其信息拥有的法律权益,即对“个人信息权”的理解。在 2018 年德国脸书继承案中,终审法官判定法定继承人并非死者通信过程外的“他者”,进而支持了亲属对社交账户内个人信息的法定继承权。本文遵循“情境主义”隐私理论,试图对判决结论引申分析。本文认为,对社交账户内个人信息的法定继承权,植根于线上线下的信息流通方式;就特定社交媒体(如脸书)而言,若死者被认为可能将通信内容表露给亲属,那么隐私保护与法定继承必定是“一体两面”。因此, 对个人信息的法定继承并不必然违反保护个人信息的要求。

王静姝

论文题目:华裔留学生的身份认同与变动机制:以清华大学为例

指导教师:梁雪村

论文摘要:华裔学生回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是全球化发展的新现象。本文以清华大学的华裔留学生为例,探讨其在“回归”中国后身份认同的变化机制。制度安排的显性边界和语言与交往模式的隐性边界共同构成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主体-非主体二元结构。边界的流动体现了华裔群体身份的双重性,但边界发现和流动的控制权仍有主体群体掌握。为了应对二元结构的张力,华裔留学生出现个体化与共存式认同。同时,生活史也影响其身份变动的模式,双重身份出现同步加深、再次发现及重新确立单面主导性身份等变动模式。整体来看,华裔留学生在流动的群体边界中倾向于去本质化的身份认同,消弭归属、来源、国籍等传统认同因素。

孔祥瑞

论文题目:制度考评与自我成长:清华新百年的本科培养——以特奖为中心的考察

指导教师:应星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一手访谈资料和史料,围绕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制度,聚焦清华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从制度考评和学生自我成长出发,讨论了特奖制度及其考评标准的演进历史,并特别关注制度如何测量教育成效,以及在制度考评的视线之外学生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获得了怎样的自我成长,最后讨论了考评机制在清华的引入和演变历程。本文认为,鼓励深耕一个方向的“多样成长”和鼓励多点开花的“全面发展”两种考评逻辑是贯穿特奖三十年演进历程的核心张力,学生及其竞选团队则使用一套围猎技术来实现对不断变动的特奖考评标准的快速响应。基于将学生客体化然后通过描述性、分析性指标对学生进行测度和排序的考评制度只能考察学生的外在言行,在考评的盲区,学生群体在行为动机和心之所向方面发生了分化。考评逻辑与教育逻辑之间的张力引发了“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和以形式化的勤奋学习取代实质性的深入学习的“内卷”现象,由不可通过制度考评测度的不正之心引发的问题终究需要以主体感悟主体、心灵忖度心灵的方式应对。

 

在每位同学陈述完毕后,答辩委员会每位老师都会提出切要而尖锐的问题,同学再进行简要综合回答。两场答辩一共进行了六个多小时,气氛紧张而活泼。本次答辩会亦对校内师生开放,共有约五十人次在线旁听了两场答辩会。

下一篇:探班新雅PPE | 直击六字班学年论文汇报答辩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