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研 > 教学研究
.

文理贯通是新雅:新雅书院第四届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侧记

研讨会现场

2018年6月21日至22日,新雅书院在北京卧佛山庄举办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教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27位老师来自清华大学物理系、哲学系、数学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外文系、心理学系、法学院、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和社科学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新雅的授课老师。在一种开放、活泼的气氛中,老师们畅所欲言,有共鸣,也有交锋,讨论得热火朝天。

在开场引言中,新雅书院甘阳院长谈到:这次研讨会的第一个目的是谢谢所有的新雅老师。从2014年成立,特别是2016年实体化以来,新雅书院绝大部分的授课老师都是来自清华其他院系,如果没有各个兄弟院系的支持,新雅不可能走到现在。开这次会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创造一个机会,让来自不同院系的新雅老师们相互深入交流,进一步凝聚新雅教师共同体。清华大学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有两个主题,一是大类培养,二是通识教育,这两个主题恰恰都与新雅书院有特别密切的关系。作为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实验区和“文理通识大类”,新雅一直努力在文理贯通、通专融合两方面深耕细作,所以开这个会的第三个目的,就是想在这方面与老师们有深入交流,希望老师们对新雅学生通识与专业的衔接给予更大的关注。

新雅书院甘阳院长发言

在接下来的会议中,老师们简要介绍了各自开设课程的情况,总结了经验,也提出了问题。

连续三个学期为新雅开设《建筑与城市文化》课的青锋老师来自建筑学院。在他的报告中,青锋老师谈到,《建筑与城市文化》的教学团队由2位老师(王毅教授、青锋副教授)和2名助教组成,这是一个特例,在建筑学院,从未有过给一门30人的课程配备这么强的教学力量。

《建筑与城市文化》课程师生合影

教学团队为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将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最精华的内容浓缩在这一门课程中,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更深入地触及建筑与城市文化的深层内涵。何为精华,又如何浓缩,都是极大的挑战;课程的难点,又具体体现在一方面要将工程技术与艺术人文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将理论思辨与设计操作相结合。经过三个学期的磨合,他们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每一学期的15次课,被划分为10次理论课和5次设计实践课;其中的理论课也是课堂内外相结合,前2学时为课堂讲授,后1+学时为实地参观,以清华校园建筑为例,讲述建筑历史与文化。设计作业《理想自宅》,要求学生通过两次一对一辅导,最终完成一个1:50的住宅模型,以及设计答辩。青锋老师激动地谈到,虽然只经过短短两节课的辅导,学生的设计成果所达到的水平却令人惊讶。另外,新雅学生在设计答辩时所展现的表达能力,远远超出建筑学院一般的学生。

=

新雅学生的设计作业和答辩

在报告总结中,青锋老师指出,新雅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这样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被证明是颇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也是可以实现的。而令他们最受触动的是:如果两节课的辅导可以达到这样的设计水平,以往我们是否大大低估了建筑学院学生的潜能?在新雅的授课经验,也慢慢地向建筑学院本身的课程在延展。最后,青锋老师坦率地提出课时设置、助教设置与课程经费等问题,希望书院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姜开利老师与安宇老师

来自物理系的两位名师,安宇老师和姜开利老师,是新雅《物理学(2)》和《物理学(3)》的授课教师。作为新雅数理核心课程中的一个模块,《物理学(1)》、《物理学(2)》、《物理学(3)》已经完成一整轮的教学,此时总结可谓正当其时。

两位老师在报告中提出了三点反思:第一,新雅学生的物理基础差别较大,这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理科背景差异,以及全国各省市高中物理教学计划的差异有很大关系。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低于平均水平的那部分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比较吃力的学习之后,他们的水平还不足以达到高于平均水平的那部分同学的课程前水平;与此同时,高于平均水平的那部分同学,又可能觉得课程比较简单,他们的提升空间也受到一定局限。由此,安宇老师提出“分层教学”的建议,为不同水平的学生细分不同难度的课程。第二,新雅的基础物理学课程体系,是由“虚”(树立科学精神;培养探究能力)到“实”(学习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知识,建立物理图像,打好学科基础),还是由实到虚,抑或虚实结合,教学团队在总结目前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正在作进一步的探讨与改进。第三,姜开利老师戏称,学物理的都是“刺儿头”,物理学课堂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起挑战,而新雅学生大多是“谦谦君子”,与他所期待的“物理学气质”还有一定差距。

年轻教师袁先欣在2017秋季学期为新雅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课。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抛开传统文学史框架,以文学为切口,引导学生进入20世纪中国的一些重大问题,兼顾文学文本细读和理论思考。课程并要求学生完成6次循序渐进的写作作业。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袁老师提出四点总结:第一,本课程在设计之初即具有一定难度,阅读量和作业量都比较大,但是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第二,文理混编是新雅书院的特色,但也对实际授课提出一定的挑战,理科和文科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和思考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特征,以后需要考虑兼顾。第三,由于面向非专业大一本科生,绝大多数同学不具备相关文学史和历史背景知识,因此课上花费不少时间介绍相关内容,导致讲授内容较多,知识传输和打开思考这两方面如何平衡,是后续需要考虑的问题。第四,有同学在评教中反映“课程难度太大”,这里的难度可能存在多个层面的问题,今后在授课中应更多地考虑大一新生特点,在不放弃难度的同时提高授课效率。

袁先欣老师在发言

来自机械工程系的季林红老师是新雅书院自设的交叉专业“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CDIE)的专业带头人之一。季老师谈到,当初之所以欣然接受CDIE学科建设的邀请,是有感于学科条块分割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出现颠覆性技术和创新发展的最大障碍。“分”有利于知识的传承,但也可能造成思维的自我封闭,容易“划地为牢”。所以,跳出这种思维的封闭,把知识传承和综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是创设CDIE学科的一个出发点。CDIE现有的课程,是对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美术学院三者重要课程进行组合,形成的一个框架,至于点能否连成线,线能否连成一片知识结构,有赖于一门一门具体的课程。

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是季老师特别强调的一点。他认为,在因材施教方面,新雅书院具有特殊优势。对于那些具有明确的兴趣和关注点的学生,书院应当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课程数量不能太多,要多给学生一些天马行空的平台;而对于那些具有远大抱负,但尚未找到兴趣落脚点的学生,书院则当提供引导他们个性发展的工具和环境。

季林红老师在发言

以上5位老师在报告中提出的经验与问题,也多多少少反映在其他十几位老师的课程报告中。而在个别发言之外,本次研讨会的互动讨论也是相当热烈,老师们就新雅课程如何跨界与会通、对学生阅读与写作量的要求程度、教学评估体系、新雅学生特点与导师制度等问题展开了热议,会议现场火花四溅,高潮迭起。

关于课程如何跨界与会通,自动化系的王红老师直率地指出:我们在架构课程的时候更多地是物理模块式的,希望在学生身上发生的反应则是化学式的,如果单靠学生自己去内化,那么内化的转化率可能不高。这不仅牵涉到课程设置的问题,还有谁来上课、怎样上课、如何设计整个教学流程的问题。对此,美术学院的范寅良老师提出建议,不同专业的老师可以尝试共开一门“大课”,比如在一个大的课程题目之下,由机械系、建筑学院、哲学系、自动化系的四位老师共同授课,每人讲授不同的部分。这样的课程在传统院系可能不太现实,但新雅书院具备这样的条件。物理系的姜开利老师当即回应:“如果你在新雅开这样一门课,我愿意加入!”其实在新雅现有的课程中,已经有一些老师进行了跨课程的合作。比如高瑾老师的《十九世纪英国文学》课与刘兵老师的《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课,就曾组织学生就同一个文本《弗兰肯斯坦》,分别从英国文学史的脉络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脉络进行梳理分析。与会老师一致认为,新雅书院是一片令人期待的实验田,在教学评估体系方面也应有所创新,应鼓励老师敢于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高瑾老师与刘兵老师

对于刘兵、李平、张伟特等老师提出的,学生反馈课程太难、阅读与写作量太大的问题,甘阳老师强调,在这方面授课教师一定不能“手下留情”,新雅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消灭“水课”,自主思考的能力必定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而且老师们也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相当可观的。为新雅开设《西方古代宇宙论》的刘未沫老师谈到,在保证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她会给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布置不同主题的阅读文本,期末论文也会设计几种不同学科背景的主题(比如元素主题、生物学主题、建筑主题、伦理学主题等)。欧树军老师和刘晗老师则提到,他们在课上布置的阅读量和作业难度都是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小班讨论的训练也会帮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提炼。高瑾老师认为,在写作方面,一定要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从她在新雅开设《十九世纪英国文学》课的经验来看,学生的写作训练在进行到第四次的时候,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与此相关,王红老师和青锋老师都强调,新雅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训练都可以再提前,要有持续的、高强度的实践训练,而且越早越好。

刘未沫老师与欧树军老师

关于新雅的学生,老师们在讨论中不乏褒奖之辞。机械工程系的牟鹏老师给新雅、钱班和机械实验班都开过课,他认为新雅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思路开阔,“脑洞大开”。徐迎庆老师的《综合造型基础》课是为新雅和美院的学生共同开设的,徐老师谈到,新雅与美院的学生各有特点,前者偏理性,后者偏感性,新雅学生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综合能力。

《综合造型基础》课程作业

为新雅开设《素描基础》课的张雷老师则一再提到,在新雅上课是一种美好体验,学生作业所达到的水平令人欣喜与欣慰。

张雷老师

在两个半天的研讨中,老师们各抒己见,相谈甚欢。会场上的研讨显然还不尽兴,会场下的切磋以一种更为随性的方式进行着。

正如已在新雅执教5年的李睦老师所言,“我为什么喜欢来新雅上课?因为新雅聚集了一批最优秀的教师”。新雅的老师是新雅最宝贵的财富,在造就新雅教师共同体的道路上,此次教学研讨会无疑是一次有力的推进。

与会者合影

上一篇:新雅书院举行交叉学科研讨会

下一篇:新雅书院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CDIE)交叉专业教改项目通过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