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聚焦 > 毕业专题
.



李平老师

新雅通识课程《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读》

授课教师、法学院副教授



各位同学,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代表通识课的任课教师在这个场合和各位行将毕业的新雅同学们聊一聊。

我从2016年开始在新雅教通识课,不知不觉已经有7个年头了。每年6、7月份,看到脸上写满了自信、愉悦,又多少带着不舍的毕业生们,就像今天的你们一样,总不免会有些感慨。羡慕你们的年轻、朝气、天资聪慧,以及未来的无限可能。

4年前你们从高中毕业,带着光环来到清华。4年中你们在新雅学习、生活,同样带着光环。我知道不少其他院系的学生管咱们新雅的同学叫“上等人”。现如今你们要毕业了,也许这还算不上彻底毕业,因为你们中的大多数仍然会选择继续深造。不过总有一天,你们会真正地毕业,离开校园,去更广阔的天地建功立业。这个光环可能会持续很久,也可能会逐渐消散,说到底它只和你们是否“成功”联系在一起。可是作为清华人,作为读过圣贤书的新雅人,只在意能不能成为别人心目中的“成功人士”,或者只想着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恐怕还远远不够。拿现在常见的标准来看,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经历都算不上成功,倒是更像“丧家之狗”,但这丝毫不妨碍他被尊为圣人。这是因为对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成人,而且要成大人。

什么是“成大人”呢?《周易·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气象;是从大处着眼,把成人看作是一个成己、成人、成物、成天的历程。乍一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但对每个有心去做的人来说却也不难,无非是发大心、读大书、慎小事,在日常生活中求得“克己复礼成仁”

首先是要发大心。通常说的“立志”只能算是发心起意,立志之外还得要“立命”。传统文化讲究三种命:一是生命,二是性命,三是使命。三者相合就是天命。人要知命,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人之为人的使命,因为生命和性命超越于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和西方讲究主体、权利的文化不一样,儒家认为人之所以配得上“万物之灵秀”,既不是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也不因为人是目的,而在于只有人才能主动把握、践行让世界成德致善的使命。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对这个尚不完美的世界自始都负有无限责任。当然,人和人的资质、境遇、能力有差,应当如何践行使命可以因人而异。但是立命之心不可须臾离也。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有对世界承担责任,辅相财成的自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责任与使命,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其次是要读大书,也就是圣人之书,载道、明道的书。那些经过历代贤哲一致认同,反复诠释的“经典”,是让人明理、知道的不二法门。虽然说其中的知识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所蕴含的道理,以及探究这些道理、真理的路径却实在是“仰之弥高”。想必大家已经体会到了,新雅开设通识课,正好给了大家一个不汲汲于功利的读大书的契机。也许对在座的各位来说,通识课已经结束了,但是那些大书还是很有必要继续读下去。有朝一日,当你们重读一本经典,有了和以往大不相同的体悟,这就意味着你的境界、品味大有提升了。所以读大书是个顺着经典指向的真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历程,是你们成大人灯塔和路标。

第三是要慎小事。每个人年少时都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年轻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卓尔不群。可是常言也说,随着年岁增长,人们总会慢慢接受自己的平凡。但这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如果你太过在意平凡,只是因为你被外在的成功标准牵绊,并没有真正“成人”。大家想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亚圣颜回平凡不平凡?“成大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也永远没有止境。只有“做”和“不做”之分,没有“做得到”或“做不到”、“完成了”或“没完成”的差别。中国人习惯管这叫“做工夫”。洒扫应对、读书工作,无一不是工夫。怀着使命,本着良心做事、做人,就是孔子说的“我欲仁,仁斯至矣”。

以上这些是我本科毕业以来,二十年间读书、教学、生活积累的一些感悟。分享给在座的同学们,希望能为大家思考如何面对充满希望,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带来一点启发。

最后,预祝各位同学日后学业精进,事业有成。谢谢大家。

李平老师发言

上一篇:学习的乐趣丨郑智同学在新雅书院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下一篇:徐淑正老师在新雅书院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