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聚焦 > 书院学术浪漫系列
.

活动现场

2023年10月12日下午,新雅书院“南十北·学术浪漫·惊鸿系列”第二十期在新雅书院一层大厅顺利举行,清华大学法学系长聘副教授任重老师以“诉权:民事诉讼理论的哥德巴赫猜想”为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任老师从历史与现实中不同的诉权模式出发,探讨与展望新中国民事诉权的问题。活动由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老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师资博士后、清华大学法学院2023届博士刘子赫与清华大学2023级法学硕士研究生严君啸以及数十位来自新雅书院的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梅赐琪老师主持

主题分享

在切入正题之前,任老师首先从学术浪漫说起,以法学人独有的风趣而谨严的风格探讨了术语“惊鸿”、“浪漫”与法学的关系。任老师从文义、体系、历史和目的角度解读“浪漫”一词,尝试给出了一个“学术浪漫”的“法律”定义。任老师对浪漫遇到法学的解读让在场同学接受了一场严谨法学思维的魅力洗礼。

任重老师分享

步入正题后,任老师首先介绍了以概念为原子的中国法律体系,引出“诉权”这一民事诉讼法律和理论体系的难题。随后,任老师引入第一个主题——民事诉权的理论模型。在具体讲述不同的模型之前,任老师首先解释了为什么诉权问题被称为“民事诉讼理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并请严君啸同学从数学角度为在场同学解释了数学史上的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难的问题。经过这一层铺垫,在场同学对诉权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什么是诉权?诉权的权利主体是谁?义务主体是谁?诉权的构成要件、法律效果是什么?根据对上述种种问题的不同回答,任老师介绍了历史上三种不同的诉权模式,并重点介绍了德国当代模式和前苏联模式。

活动现场

在带领同学们了解完不同的理论模型后,任老师进入第二个主题——民事诉权的中国模式。在这部分内容中,任老师介绍了我国诉权模式诞生的背景和学术影响,并着重向同学们分析了我国诉权模式中起诉权设置条件较多这一现状,由此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个主题——民事诉权的现代化问题。在这一主题中,任老师从某主持人举报朝阳法院的社会热点事件说起,紧接着引用了马克思对立案登记制的经典论述,指出我国民事诉权现代化的现实困境——案多人少。任老师从时间上纵向对比,与世界各国横向比较,对案多人少这一现状作了严谨的法学分析。最后任老师通过讨论“起诉门槛”的高和低,对这一问题深度展望。

现场交流

师生交流

在任重老师分享结束之后,梅院长首先对任老师精彩且富有现实意义的分享表示感谢。在随后的师生交流环节,来自新雅书院2023级的三位同学分别从微型网络暴力、我国的人案比与德国和印度的对比、媒体渠道与司法公正的关系的角度向任老师提问。面对同学们的积极提问,任老师给出了耐心而精彩的回答。

现场反响热烈

上一篇:南十北·学术浪漫 | 如何让新型电力系统的柔性负荷随“风”而动? 惊鸿系列第二十一期举行

下一篇:南十北·学术浪漫丨新雅书院Colloquium2023年秋季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