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聚焦 > 新雅院课
.

编者按

2022秋季学期,新雅书院邀请8位校内名师开设新生导引课,旨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看到并且开始去思考和学习大学的精神、人生的意义以及学科的精彩,进一步探寻志趣,积极规划未来四年的学习和发展。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从不同课堂中选取同学们的课程作业或课程日记,来回忆这段初入大学的经历,记录点滴成长。

今天推出的是林蔚然老师课堂的课程作业之一:王岱泽、梁予之两位同学对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高峰老师进行采访。高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和产业现状,回答了关于能源互联网方面的问题,并解答了个人成长相关的疑惑。

高峰老师

嘉宾介绍

高峰老师,现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致力于能源互联网政策发展、产业发展、能源大数据与生态体系研究等工作,牵头完成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与技术标准”等多项课题。回到清华大学前,曾任IBM中国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智慧能源首席科学家、IBM全球智慧能源专业团体副主席。并曾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可持续能源及电网实验室工作。

【成长经历】

Q1: 在本科阶段,是什么让您选择了电机系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在选专业时,由于高度近视不愿意学计算机,以及抱着“实在不行就回家修收音机”的朴素想法,我在巧合之下选择了电机系。当年电机系并非热门专业,许多同学来自招生调剂。随着国家能源转型、电能替代浪潮的到来,电机系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我也坚持在这一领域深耕。

Q2: 在美国攻读博士的经历,是否带给了您不同于在国内深造的特殊收获?

在清华完成本硕阶段的学习后,我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方向是电力系统仿真。在做模型和算法的优化时,速度能够比传统的仿真方法快五倍甚至十倍,但是硬件方面的发展速度则更快,我们都知道摩尔定律,不到一年就翻番的速度是无论怎么改模型也永远赶不上的。因此我觉得需要主动求变:我对电力方面比较熟悉,也应该了解一下IT方面的知识,于是后来去到了IBM研究院。

Q3: 您是怎样做出回国的决定的?

在做智慧能源相关工作时,我发现美国杜克能源的CTO着力于在中国推进项目,好奇之下询问原因,得到了这样的答案:美国做事情太慢,而中国鼓励创新,很多新东西都愿意尝试。因此他们把先进的技术投放在中国作为试点,而后再回美国推广。在IBM中国研究院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观察到他们的工作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起初只是向国内电网企业推荐国际先进的智能电网项目,但到2012年之后,开始在美国运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中国的智能电网以及能源互联网的建设的经验。在能源互联网方面,中国这些年发展得非常迅猛,而这与国家经济和创新的发展是相匹配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承担了其中一部分工作,也实现了我回国的初心。

【产业理解】

Q4: 您如何理解能源互联网的概念?

能源互联网是未来的能源体系,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化的能源系统。生态化的“生态”,既是绿水青山的生态,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建共享的生态。现在的模式普遍是垄断型的,用户没有参与,只能被动地接受;未来能源互联网强调需求侧响应,用户提供数据、享受服务或者获得收益。能源互联网不是一种具体技术,而是未来的形态和新型能源系统,这也正是二十大中提出的“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互联网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建设周期、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局限性。能源互联网是支撑能源革命的技术手段,而能源革命、能源转型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尤其像中国这种庞大的经济体,存在能源的路径依赖,转型并不容易。我们需要意识到问题的长期性,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和能源革命是并驾齐驱的。因此不要总是追逐热点。我们需要认清它的本质,并坚持去做。

Q5: 储能方向不久前曾成为投资风向,您如何看待市场潮流对于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利弊?

产业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与市场和资本打交道。在这我举一个小例子,当时我正在IBM做风电功率预测相关工作。我们团队期待的经营模式是,公司给多个风电厂提供服务,团队只需要坐在研究院里优化算法模型,这其实率先应用了“云服务”的概念。但IBM固有的观念则是,只有在风电厂购买了IBM的设备和软件之后,我们才能给它提供服务。这在当时是IBM主要的经营策略,所以我们团队没能够如期所愿。正因如此,在云服务的浪潮之中,IBM最终没能占据优势地位,这就是路径依赖造成的后果,而市场常常出现这样的依赖现象。

市场和资本的逐利性容易带来局限性,储能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用电曲线随时间而波动,储能依靠峰谷价差盈利;而另一方面,储能又会拉平峰谷——做得越好,曲线越平,峰谷价差就会越小。所以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不可循环的,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业务肯定是行不通的。

当然,市场也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另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区块链。区块链的概念与能源互联网是高度匹配的,能够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提供非常强有力的支撑。虽然比特币的出现只带来了模式创新而没有核心的技术创新,但是它的火热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例如能源的实时性等。所以说,投资或市场对于技术进步,我个人觉得的有帮助的,但是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必须考虑两面性。

【人才培养】

Q6: 您认为我国目前人才培养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随着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我国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线也在不断变化。在我们处于追赶时期、方向明确的时候,只需要针对明确的问题培养大量的专业性、技术性人才,这方面中国已经很成功了。而现阶段我们需要大众创新,需要想象力,需要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系统性的思考。创新思维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对某个方向较为深入的理解,对全局较为宏观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够做好创新,尤其是跨界创新。例如我们正在推进的一个课题,主题是能源领域的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会用到社会学等一些文科的知识,所以对于学生看待问题的广度和认识问题的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Q7:您认为书院制度有何优势?

清华大学的书院制度,也是针对目前培养人才的需要做出的创新性探索。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广度了。有一次,我去给初中学生们作报告,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课后的问题都提得非常好,例如核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解决储能带来的废物等,这些问题都很深刻。现在的学生们掌握的知识,跟我们当年相比绝对是量级上的差别了,因此现在已经具备了在大学期间,针对理解事物本质来进行培养的条件了。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家习惯于被告诉一个知识点,通过做题来掌握这个知识点,这相对比较容易,对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要求很低。随着形势变化,这个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清华也在尝试通过书院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Q8: 您对同学们有什么建议或想说的话吗?

我认为本科阶段学习的核心,在于时刻让自己有竞争力、有选择权。专业课学得好、成绩好,是能够体现学习能力的。即使本科知识在实践中不太实用,但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训练基础能力,基础能力训练出来了,专业学习和应用都不会差。现在跨界创新的概念很重要,单一领域的知识几乎很难能解决实际问题,而跨领域学习需要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

另外一个建议是,拓宽见识的广度。眼光要放高一点,多关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我建议总体地、成体系地了解一下各个领域的大事,比如我现在养成了每天收看《晚间新闻》的习惯。

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π”型人才:一横代表广度,需要有系统性的思维,要更宏观、更整体地去看待事物;同时需要具备专业能力,一只脚要扎进去,另一只脚作为支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见识广度的建立,在其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采访合影

访谈、整理:王岱泽、梁予之

指导:吴炳炎、林蔚然

上一篇:新生导引|“低碳科技”班特约采访:李锋亮老师

下一篇:新生导引丨新雅书院举行2022级“新生导引课”汇报交流 暨从游计划“南十北·会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