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谈现场
5月9日下午,在新雅零字班世文方向陈诺同学的召集下,第十期南十北·聚谈活动“读书与生活”在十北一层大厅举行。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老师、副院长张伟特老师、新雅书院驻院学者、原香港中文大学英语系教授兼系主任袁鹤翔老师、原台湾世新大学英语系系主任陈艳姜老师,以及十余名新雅内外的同学齐聚一堂,共话自己读书生活中的经验与体悟。

梅赐琪老师介绍
梅赐琪老师首先介绍了书院的一个新变化:书院在十北楼大厅和各层均添置了书架,并购置了一批图书供同学们自由取阅。这项活动的用意在于,让大家在最为切近的、触手可及的生活空间中始终有书的位置。梅老师特别强调书院“不怕书丢”,希望的是同学们勇于加入这场读书冒险,捕捉奇遇,激发思想。

聚谈现场
陈诺同学随即分享了自己读书的习惯和心得。她提到,书院书架上的书允许大家自由取阅、随意勾画和批注,可以酝酿出一个由字迹和纸张构建起来的阅读共同体,不同读者同文本之间建立的联系,在图书的传阅过程中相互交织,也为后来的读者提供了思想的路标。陈诺还分享到,随着专业学习趋于深入,阅读也不得不向研究对象靠拢,在这个时候,如果可以游弋出逐渐固定下来的阅读结构,找到那些与自己的日常学习“没有多大关系”的书,才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情。世文班的王小可同学也有类似的感受。她在初中之前喜欢读英美畅销文学,进入高中和大学后,随着学习要求的提高,需要涉猎很多较为艰深的理论书籍,也不得不为了某些功利的目的去阅读一本书,小时候那种恣意阅读的乐趣反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怎么在大学中建立起自己能够充分享受的阅读空间,是王小可向各位与谈人抛出的问题。

陈诺同学

王小可同学
为解答同学们的困惑,梅赐琪老师邀请两位有着数十年西方文学阅读和研究经验的“大先生”分享自己由阅读串起的人生故事。袁鹤翔老师首先回忆了自己在方东美老师课堂上的学习。方老师博古通今,不拘于专业限制,要求同学大量广泛地阅读,这种教学方式给年轻的袁老师以深远的影响。而接下来在加拿大和美国的教学和研究经历使得袁老师能够泡在图书馆里,大量地阅读不同学科的各种书籍,与今日人文学科博士训练的氛围很不相同,而这段跨学科的学习经验也让他终身获益。陈艳姜老师也从自己的求学年代讲起。在大学时,出于对英美文学的兴趣,陈老师从哲学系转到外文系求学,但继续保持在哲学、史学和国学上的学习。而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基于共同的志趣组成的读书会,是陈老师在大学中最愉快的回忆之一。陈老师认为,读书归根结底是属于自己的事情;求学过程中,老师可能会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但找到自己想写的东西,建立自己的思考,却“完全要靠你自己”。

袁鹤翔老师分享

陈艳姜老师分享
来自世文班的王心怡同学接着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阅读故事。她的经历和王小可相似,从小喜欢读书,但随着学力的增长一度在高强度、专业化的阅读中感到无所适从。在一门以《西游记》为主题的《写作与沟通》课上,她却意外地全身心投入了进去,感受到《西游记》独特的魅力。正是在与“文学”本身交会的过程中,年少时读书的激情被一次次召回,并激励她不断推开新的文学之窗,从中找到新的启迪。

王心怡同学
师生之间的讨论,或多或少触及了读书与生活之间相背反的问题。新雅书院毕业生、现就读于中文系的温晋认为,阅读不是人文社会科学同学的专利,而应该属于每一个人;在自己和他者、自己和世界建立关联,并且促使自己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阅读就在发生。他引用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对“文学”的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章太炎将研究一切“文”的学问视为“文学”,其中包含着阔大的境界。温晋认为,阅读有着更广阔的内涵,应该超越专业的界限,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真正的阅读,可以让每个投入进去的读者变得更加充实。

温晋同学
新雅书院毕业生、现就读于法学院的王舒艺同学认为,阅读大体可分为“为了生活而阅读”,以及“阅读以丰富和重建生活”两种。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前一种阅读的比重越来越大,渐渐压抑了后一种阅读,以至于她常常觉得文学正在离她远去,她的研究和写作也渐渐失去了文学的自由。但在日常学习和工作最感无力之时,她依然会选择到图书馆里翻书:这是她与陌生书籍照面的瞬间,也是带给她启迪和灵感的瞬间;这是用阅读重建她的生活的方式,也是在阅读过程中审视自己的学术研究的过程。对此,梅赐琪老师希望同学们不要顾虑读书和学术之间可能的冲突,“保留一个不做折中主义者的梦想”,勇于保留自己读书和做学问“特立独行”的方式。

王舒艺同学

聚谈现场
如何平衡专业化的阅读和作为兴趣的阅读,引发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陈诺认为,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当天真堕落为经验之后,下一步指向的永远是更高的天真”。学术研究的制度宛如一个金属质地的框架,但如果能始终保有对阅读的相信,就能够超越经验回到天真。梅赐琪老师肯定了陈诺的想法:他希望大家勇于在学术研究中保留“我”的存在,而非“笔者”;很多看似离经叛道的想法,其实能激扬出推动学科变革的新的可能。

高嘉伟同学
自动化系的高嘉伟接着提问,他认为自己更加习惯阅读如社会科学研究这样面向当下的非虚构作品,或者是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经大数据筛选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讯息,在我们这个时代,去读那些过去的经典,有什么样的意义,又应该如何进入?关于这个问题,陈艳姜老师认为,尽管文学经典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大不相同,但人性是一以贯之的、人生的经验是类似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最简单的了解人性、了解人生的方式。梅赐琪老师也提出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经验都像一针疫苗:通过一次小型的破坏,让人获得预防的能力。他也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些去目的性的、纯粹的阅读,阅读体验本身就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学院的吴尚鸿结合自己踢足球的经历提到,读书与踢球一样,可以不需要任何目的和意义,读书就是为了读书本身。

吴尚鸿同学
时间匆匆流过,聚谈到达了尾声,在场的师生都觉得意犹未尽。的确,关于阅读中的兴奋与触动、探索与疑惑,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内容。但至此,大家似乎达成了共识:读书不是为生活服务,不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经意地拓展生活的宽度,丰富生活的质地,让书籍带给每个人以面向不同生活境遇的勇气。
希望每一个看到这里的你,都能在读书的过程中重新找到自己。


聚谈现场
“南十北·聚谈”是新雅“书院一万小时”体系从游计划中的核心系列活动之一。师生均可就特定大学学习和生活议题提出倡议,展开聚会讨论。活动旨在推动书院同学对于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深度思考,并进而带来主动性的适应和改变。
文字丨温晋
图片、编辑丨张光耀
审核丨张伟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