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德·价值塑造
.

5月5日上午,新雅91党课小组和新雅92党课小组的同学们在线开展了"固本计划"读书活动。两个小组本学期的阅读书目分别为《翻身》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本次活动中,两组同学对各自的文本内容进行了报告,并邀请了孔祥瑞辅导员进行点评。新雅91党课小组组长郝悠扬同学与新雅92党课小组组长韩亦坤同学共同主持了活动。

一、读《翻身》

《翻身》是美国人韩丁(William Hinton)1966年写的一本书,正如书名副标题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所显示的,韩丁深入“土改”第一线,客观记录下了山西省下一个普通村庄——张庄的“土改”全过程,书中对“地主到底有没有招惹到我们”的问题,以及“土改”中存在的暴力、滥用权力、腐败等现象的探究具有相当厚实的思想穿透力,对我们理解土地革命的历史,认识土地问题,建立客观而深刻的历史观念都有重要意义。

新雅91党支部的同学们分为三个小组,由每组的每位同学分别单独报告

第一小组

报告人:杨珂涵、张浩然、曾子欣、饶诗颖、喻含颖、孙雨滢

报告内容:《翻身》第一、二部

该书的这一部分介绍了张庄发生的土地革命在历史上与在社会中的背景。张庄是土地集中化的典型,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无论怎样变革,似乎都无法改变张庄人民的生活。那里的农民生活条件差、教育条件差,地主观念根深蒂固。而后天主教的传播和日军的入侵奏响变革的前奏,共产党的军事动员、政治工作和惠民政策形成了战争广泛的群众基础,变革的种子就此埋下。

挣扎而艰难的“翻身”过程中,我们犯过没有动员群众、斗争不分阶级、出现排教倾向等错误,遇到地主反抗、内外矛盾的艰难情况,最终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果,“像是由地狱升到天堂了”。可滥用权力和“命令主义”这些农民干部身上的弱点促使我们思考,谁能代替他们继续领导斗争?

第二小组

报告人:韩清宇、唐健凯、王敏、谢佩遥、王雨潇

报告内容:《翻身》第三、四部

这一部分的背景是美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将城镇进行封锁,为了在农村继续发展共产党,我党进行了军事、政治上的大棋盘战。

张村被划分为三类村,需从头开始革命。从偏离路线,无视中间势力的力量的宏观问题,到自报公议过程评定中农民夹带私心的具体问题,共产党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尝试与农民建立深交,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而非孤立某些人民,召开整党运动,公开党员身份,进行探索与实践,积累了经验。

这部分着重个人故事的描写,鲜活生动又深入全局,具有代表性。

第三小组

报告人:孟昕霓、钟超杰、金思宇、徐辰奕

报告内容:《翻身》第五到七部

第五部的核心是复查,从中深刻地反映了四个坏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一种张力,由此也体现出党群关系日益紧密,村民当家人意识逐渐觉醒,农村政治机构日益完善的一种趋势。

第六部围绕过关会、妇女会、成分升级运动的召开,显示了人们对于阶级运动的麻木态度,在作者看来,这种避而远之是一种对领导教条主义的消极回应,因为作者在第六部中,与张庄的领导们从关注点到思路都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分歧,此中就形成了一个张庄的政治生活和作者的看法的差距。

最后,在第七部结束的时候,作者离开了村庄,在这个部分里面,他看到的其实是对以往错误的一些反思和总结。一场雹灾显露出了整个村庄的现状,村民代表大会的建立体现了当地政治的新面貌。对于当时的张庄人来说,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改变的同时不免会陷入一些极端的倾向。在接下来可能面对的把极端调回到正确的位置上的过程中,张庄的“翻身”将会具有另一层含义。翻身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翻身,还是一个国家的翻身,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整体的政治面貌的改善。

二、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按照《毛泽东选集》的篇目,新雅92的同学们分为三个小组进行交流

第一小组

报告人:陈易磊

报告内容:《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

1929年到1932年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分散地分布在南方地区,各区域规模差异也比较大。当时共产党是在野党,力量较小,而国民党比较强大,所以只有在敌人力量较薄弱的地区,共产党才能生存发展。另外,南方较好的群众基础,以及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的失败,也是红色政权在南方存在的原因。

另外,在几个地方政权的包围之中,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存在,主要还是依赖于共产党组织的力量,而共产党的策略不能失误。毛泽东同志在文章第3段中指出,一旦周围几省的省内政权稳定了,那么他们就一定会用力量来消灭我们红色政权。换言之,如果我们的政策失误,或者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有问题,我们的革命果实就很容易被敌人夺取。

第二小组

报告人:刘美文

报告内容:《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毛主席写作本文时,林彪以及党内的一些其他同志对时局感到悲观,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们不相信这高潮会迅速到来;他们也不愿意经过艰苦奋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他们主张“用轻便的流动游击来扩大政治影响”这种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但这理论不适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它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国家。

毛泽东则提出促进革命高潮的另一理论,就是要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深入地进行土地革命。在这个理论中,政权的发展路线是从乡到县地向前扩大,促进敌人的内部分解。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才是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主席强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用这种方法分析时局,得到两点结论: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比较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上的那种反动阶级的组织力量也很脆弱;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而革命的潮流正在开始。这是实实在在的趋势,也让很多同志看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希望,点亮了共产党人前进的灯塔和方向。

第三小组

报告人:刘行健、李思齐

报告内容:《矛盾论》和《实践论》

《矛盾论》强调,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而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客观矛盾反映出主观的思想构成和概念,这一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发展,不断解决了人们思想的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强调的是认知的过程,是从特殊的本质认识到共同的本质,然后再从共同的本质出发,去认识新的特殊的本质。那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表现为思想上主观片面表面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任何过程当中,都有多种矛盾的存在,但必须有一种是主要的;而且,矛盾的各方面中,也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质,正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矛盾双方具有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但是在某些条件下,矛盾双方又可以相互转化。

在《实践论》中,毛主席首先阐述了实践的具体含义。实践就是一个联系,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一个渠道。我们要从主观世界认识到客观世界,就要经历两个阶段:一个是感性阶段,即主观对客观世界进行感觉,产生印象;加以反复之后,从感觉和印象中会产生概念,会更加本质地认识到事物的全体及其内部联系,由此上升到理性阶段。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循环中不断加深。《实践论》还指出了一点,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都是实践得来的;我们向他人学习,也是在学习他人的实践成果。

三、辅导员总结

同学们的报告结束后,新雅9字班辅导员孔祥瑞对两组报告进行了总结。

孔祥瑞首先提到同学们报告《翻身》时讲得过于详细而导致超时的现象,提醒大家通过凝练内容、精简人数来控制报告时间。关于报告的两个文本,孔祥瑞认为《翻身》的作者韩丁一方面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忠实呈现了自己所看到的材料,没有刻意隐瞒,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在阅读其他书籍、浏览网络上的一些言论时也应注意区分观点和事实,自己做社会调查、辩论时也要注意提出足够支撑观点的事实。

关于《毛选》的阅读,孔祥瑞建议同学们要重点体会毛主席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时所作的观察与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困难在于大部分时候看到的一些“火苗”、各种各样的现象都是短暂易逝的,都是小浪花而已,马上会消失,怎么才能从无尽的沙子当中看到真金,从很多的虚妄的火苗当中看到真正有根的有发展潜力的火,其实是非常考验人的。最后他谈到,其实在这个时代认真读书认真讨论并不容易,希望能和同学们有更多这样的交流。

随着大家打开视频共唱《国际歌》,本次“固本计划”读书活动圆满结束。

上一篇: “青春报国家,奋进正当时”新雅16党支部主题党日

下一篇:疫情中的自处与守望:记新雅学生的一次主题团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