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美·艺术熏陶
.

2018年11月12日,在李睦老师的带领下,新雅书院一年级学生走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观看《西方绘画五百年——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这也是本学期新雅通识课程《艺术的启示》第一堂课。

在静静的展厅里,同学们一字排开,听李睦老师轻声讲课

李睦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此次展览的内容,并布置了课后作业:凭直觉去找一幅“你的画”,写下你与这幅画交流、对话的心得。接下来,他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展。15分钟后,大家重又聚拢起来,跟着李睦老师慢慢地、静静地看画、讲画。

触摸梵高的小木屋

我特别希望把我自己画画时候的那种状态和体验告诉大家,这样你们在理解艺术的时候可能更容易一些,不再只以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看待绘画作品。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张梵高的作品《挖炭农妇和村舍》。梵高作品来我们国内展览不在少数,但这张作品非常独特,因为它不是梵高的“典型风格”。我自己觉得,看一位艺术家的作品的好坏,恰恰要看他“倒霉”时候的创作,看他在不为人所知的时候都画了些什么,看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那种平常的心态。

这幅画的黯淡、压抑,我觉得比《向日葵》等作品更符合梵高的心态,更能反映出这个人短暂一生所经历的很多事情。大家可以看天空上、草屋上、地面上已经显露出来的一些梵高的笔触特征。触觉式地观看,这是绘画观看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绘画与我们人类生活密切关系中的重要一点。你在看画的时候,你要去想,我在触摸那个草房子,我在抓那个云彩,我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行走,可能会硌我的脚……从梵高开始,西方人意识到绘画中的笔触是可以承载人的精神世界的,纵横交错,这有点像我们中国画的水墨,皴擦点染勾勒。笔和纸的摩擦所产生的那种触觉的感受,它大大地拓展了我们人类的视觉观看的范围。

所以这张梵高的作品是很“经典”的——我自己认为的“经典”。你在这个馆里面,或者去到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里面,应该找到你认为的最经典的作品,甚至可以将它作为你一生的精神寄托。

戳戳点点毕沙罗

对于印象派画家,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莫奈。印象派是一个群体,他们的共同点是忠实、客观地再现自然界的色彩。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在的厅,和古代绘画那边是分隔开的。那边的色彩,尽管也有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变化,但总体来说它是偏棕色、偏昏暗的,我们把那边的颜色称为酱油色。而当你走到这一边,特别是印象派这个区域的时候,会有一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

看毕沙罗的绘画,你会觉得非常耀眼。但是我觉得,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他客观地再现了法国某地农村的一个春日的上午十点的那一个瞬间,而是在于毕沙罗的笔触。草,树,云彩,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它们只是绘画中的载体。曾经有一个传说,一位老农在法国农村的田间走过,碰见毕沙罗和另一位画家,画家就与老农聊天。他们问老农:你看,我们的画有什么特点?老农想了想说:你们一个是在切,一个是在戳。“戳”的那一位,就是毕沙罗。

从客观再现事物的色彩与外形,演变为通过笔触表现事物本身,从“再现”到“表现”,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之后慢慢就有了表现主义。从客观再现出发,最后打开了人类的感性之门。当你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它是巴黎的哪一个地方、是早上的几点钟,这些重要吗?不那么重要。但是你可能在画中感受到笔触是那么美,凹凸是那么美,肌理效果是那么美。你们再去想高迪的建筑,他把那么多彩色的陶片、玻璃片镶嵌在建筑中,乃至改变了建筑的造型本身。建筑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彩色的斑驳的东西所构成的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另外一个世界的猜想。

烛光里的拉图尔

这个展里面有德拉克罗瓦的画,还有大卫的画,等等,但是我个人更喜欢的还是这一幅,拉图尔的《吸烟男子》。就像我刚才说的,你只去选你最喜爱的东西,别管美术史怎么说。拉图尔在古典艺术家里面并不是最知名的,他一生的创作也并不多,而且画的很多都是这样的,微弱烛光映射下的人的脸。他画中的光经常是自下而上的。其实我个人更喜欢的是由这种特定的光线造成的一种氛围,它使我这样一个现代人深深为之感动。我想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停电,你们可能会在宿舍中用蜡烛,或者手机照明。其实那种状态跟画上的情景差不多。

我选讲的古典绘画不太多,原因是我个人的兴趣其实在现代艺术以后,印象派绘画以后。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同学们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古典艺术讲究的不是个人的性格、体验、追求、表达,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在特定的时间、环境、宗教背景下所出现的具有共鸣性的某一种崇高、优美。这也是我们很多同学非常喜欢古典艺术的原因,那种崇高、细腻令人向往。特别在今天这样一个乱哄哄的世界中,可能更需要那样一种阅读和观看的体验,多少会给我们一些慰藉。

以拉图尔的这幅画而言,我把观看的重点放在两组对比之上:庄重之中的轻松欢快,反叛之中的严肃认真。蜡烛的火苗永远是跳跃的、不确定的,你可以一直看下去而不厌烦,画中人物的面部神态、手的姿态是那么生动,整体的色调是暖洋洋的。古典艺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刻板、那么死气沉沉。大家来到新雅书院以后,有很多老师给你们讲文史哲的课,你们应该把所有这些课的内容融合起来思考:古典艺术是否就是那么死气沉沉;现代艺术又是否完全无稽之谈,它以何种方式体现“理性”?这在我们后面的课程当中会有一系列的相关讨论。大家慢慢来。今天我希望大家做的就是用直觉去感受绘画。

沃霍尔的罐头故事

安迪·沃霍尔代表的波普艺术,往前推的话,其实很早就有艺术生活化的问题。人类艺术发展了那么多年,塑造了那么多大师、那么多丰碑,为什么?并不是为了到2018年的时候再树立几个拉斐尔、达芬奇,随着他们振臂一呼,我们跟着走。

去年寒假我带着新雅七十多位学生看了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那次参观给新雅学生留下很深印象的一点,就是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当工业革命发展到一定时期,在英国有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开始反思工业革命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对所有人生活的改变(就像我们今天一样,我们的生活完全被改变了),以拉斯金为代表的一批人就开始呼吁回到拉斐尔以前的英国社会,像那时候的人们那样观察自然、尊重自然、尊重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尽管已然回不去,但他们希望这样的呼吁、这样的艺术创作与文学创作能促发人们去思考:我们应该保留什么?在这样的感召下,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拉斐尔前派。我们现在偌大的中国,几百亿的艺术品交易额,有人出来做这事吗?

安迪·沃霍尔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他用坎贝尔罐头、玛丽莲·梦露肖像等大众流行符号,通过版画的形式大量复制,目的就是要把艺术的尊严彻底拉下来,把广告变成艺术,把垃圾变成艺术。在他的影响下,非常多的艺术家开始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艺术标准唯一化的历史已经终结,我们内心世界被禁锢了的那种情景是否还会存在,这取决于未来的课程中我们是否愿意共同付出努力,将艺术逐渐地还原给生活……

李睦老师的导引结束后,同学们再一次静静地散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幅画,默默地去面对,去感受。

上一篇:李睦:从美院到书院的艺术教学

下一篇:沙龙回顾 | 开封木版年画进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