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劳·劳动耕读
.

着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605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北京正处于夏秋之交,有风,但仍旧闷热。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最终看到的人是院长、老师还是辅导员;不知道这篇文章该怎么写,我能够依循的唯一标准是占导所说的“真实”;我不知道看到的人会是什么反应,是匆匆一瞥还是回味良久。开始写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滑稽,因为我已经太久没有写过除论文和推送文案以外的文字了。为了使这篇报告看起来“高级”一点,我想到要去参考其他与劳动有关的著作,想到要引用。然而,最终我还是决定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因为我忽然意识到不仅真知灼见是有意义的,真情实感同样重要。

“久在樊笼里,不得返自然”。这是我作为一个现代人最直观的感受。总有一个隐居的梦,“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我选择经管也只是为了多赚点钱以后买个果园或者开个民宿。对自然和传统的眷恋大概源于故乡和童年吧。一闭眼总是能回想起半坡绿油油的麦子,想到春天雨中折花,想到夏夜的萤火,想到苍苍莽莽的大山。小时候,手机还没有成为我们的器官,多的是夏夜闲谈,叽叽喳喳,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却可以满足地睡去。没有空调,没有关节炎,风来自奶奶的蒲扇和绿叶植物的摩擦。如果可以吐槽,我真的想说也许时代的质量在降低。我不想说耕读是多么地让我返璞归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毕竟我们还是卑微地黏在互联网上的小蜘蛛。但是亲近自然,亲近泥土,亲近植物却让我感到一种单纯的快乐,用妈妈的话说,这叫“接地气”。

耕读期间,我一改熬夜的坏毛病,每天睡得非常安稳,并且早上基本可以做到准时自然醒。也算是体验了一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吧。其实在返校之前,我还是处在一种迷茫焦虑的状态中,我拼命地获取知识,想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得到”来填满,我怕自己闲下来,我怕自己不进则退。我看书,然而下一秒就反问自己:“这本书真的值得看吗?”我做社工,然而下一秒就诘问自己:“这件事真的有意义吗?”耕读终于给了我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闲下来,什么也不想,单纯地进行体力劳动。每天的劳动让我感觉自己终于可以放空一下,去关心土翻得好不好,杂草什么时候可以拔完,给树刷漆真的能防治病虫害吗?逃离了那些晦涩难懂的论文,我真的不再失眠了。虽然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是劳心者真的也很累啊!并且这也让我思考到一个问题,也许正因为当代人是脑力比体力发达的一代,以至于大家纷纷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其实类似于“生命的意义”之类的问题,留给上帝去吧,普通人何必去纠结呢?稍微想一想就可以了,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耕读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谈天说地的机会。在摸鱼划水的时候,我和辰奕、梦雨、镇尧、润泽等都多多少少地聊过。可以说,如果不是耕读,这些人在我的脑子里都仅仅是个符号,而现在他们都成为我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想起来的场景有很多啊,但大都是一些小细节。和辰奕聊到纳博科夫、茨威格、赛格林、契诃夫。聊到金宇澄的《繁花》和王安忆的《长恨歌》。再次使我想到也许我最适合的专业仍旧是文学。文学看起来永远是没用的,但却也永远为我们提供无尽的谈资。聊到电影,希区柯克、阿加莎等大师我尚未瞻仰,但是受益于写沟课的张芬老师,我看过了一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回忆起《卡比利亚之夜》中女主角饱含希望的一瞥,我依旧深受感动。

我对梦雨的印象常常停留在军训上的偶然相遇,她总是那样恬然自安的样子。在劳动的时候我和梦雨聊了很多,关于专业选择,关于人生观。这段时间,我确实非常不成功地处理了一段人际关系。这件事情刚好发生在耕读期间,所以这两周也算是给了我一个理清思绪的机会。我是一个习惯了反求诸己的人,面对一段糟糕的人际关系,真的感到非常挫败,还好梦雨一直在鼓励我,帮我解开心结。最让我感动的是那天梦雨看到我伤心,她也难过地哭了起来。作为一个没怎么接触过男生的文科生而言,我着实是有些“恐男”的。说来惭愧,在整个大一阶段我仍然不知道怎么和男生相处,不敢看他们的眼睛,见到他们总有些手足无措。但是这次耕读反倒彻底帮我解开了心结。对他们了解得更多,相处起来就越发自然。推草的时候,我、润泽还有佳雨分到了一组。女生力气小,推不动机器,但我和佳雨还是坚持着要试着推一推,每次轮到我俩,润泽总是在旁边扶着把手,既让我们面子上过得去,又不要太过为难。

修建花枝的时候,我和镇尧哥分到了一组,这项工作需要一个同学剪,一个同学捡枯枝。有种花特别扎手,我们戏称其为“讨厌的小红”,每次遇到这种花,镇尧总是主动去捡,不想扎到我的手。这些小细节回想起来仍然非常非常温暖。故事叙述起来总是略显矫情,但是不得不说,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打破了很多以往的偏见。清华园里并不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有很多真诚待人的人。又想起大一与甘院长聊天,向他吐槽周围的同学都太过独立,没有人情味儿,甘sir说我对同学们了解得还不够多,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我对《论语》是有崇拜之情的。如果不从学术的角度,只从个人感觉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儒家所崇尚的是一种快乐的哲学,即使要不断地反求诸己,要修正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是孔子最终期盼的应该是一个通体舒泰的君子,他的心里没有自相矛盾之处,能够以平和的态度看待万事万物,能以合理的方式处理大部分情况。这确实是一种让人神往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人即使在陋巷,饭疏食,也必然过的是一种安然、潇洒的生活。孔子对修身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并且把“仁”捧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确实让我感到很少有人达到君子的境界。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每当无事发生、平平常常的时候我都会心怀善念,对周围的人都充满温情,但是每当出现矛盾或者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我就难免会有一些戾气,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所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真的是一种很高妙的境界吧。

读了陈来老师的《先秦儒学讲稿》,我又感到其实儒家所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理想状态,做得到自然可以称为君子,做不到也并非就是小人。我觉得把其当做一种努力的方向即可。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比较符合儒家的要求,总是喜欢反思自身的问题,很少去怨怼他人。因为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又总是在心里默默谴责自己,所以极其容易产生挫败的感觉,有时候就会很痛苦,甚至会想其实痛痛快快地做个小人也未尝就不快乐。等情绪平稳下来,又觉得往往是当时的隐忍为我保留了风度和自尊,这样的自己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吧。孔子批判“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做法,但前段时间因为一些事情我真切地产生过这种感受,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又何尝不自私呢?“人在欲望中恒只见得到自己而见不到对方;在情感中恒只见得到对方而看不到自己”,我常常标榜自己的情感有多么真诚多么美好,但是却也曾经被欲望遮蔽双眼,为了一时的占有欲而丧失理智。读《论语》最重要的还是发现自己天性中的不足。我天生争强好胜,自尊心强得要命,心理上又敏感脆弱,实在是很容易走向极端。现在能保持一种比较平和的心境主要还是因为自己能够常常反思吧。当然,遇到一些问题,我有时还是会原形毕露,这是修炼不到位的地方。

整个耕读期间,我能感到自己待人接物更加自然了,这算是一点“长进”,然而这长进应该是由前面的招生、实践、志愿一点点积累起来,最后方能显现。对园林养护所知甚少,不敢妄提建议,更何况即使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改变也未必真就比原来更好。世界上无奈的事情本来就是很多的,不必强求一个“更好”。

最后,耕读结束,虽有不舍,但终究要更加勇敢、更加清醒地迎接在经管的生活。愿我永远热情不竭,希望不减,拥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

上一篇:新雅耕读2020 | 武亦姝:风起了 / 越过树林 / 落日红霞 / 流光在颤动

下一篇:新雅耕读2020 | 应战:劳动在过去、未来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