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又是一年之初,我们春耕的季节。去年春天投入使用的新雅农场,在近期迎来了2023年春季学期选修《劳动耕读实践》课程的新朋友,他们在这里播下今后一年份的期待、汗水、收获……
农场劳动合影
一、参观
3月4日,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师生集体参观了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收藏了许多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讲解员为同学们缓缓道来我国传承悠久的农业历史,尖端的现代农业发展成果,还为大家普及了基本的农业知识。
参观合影
二、讲解
3月11日,考虑到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农耕经验,我们在出发劳动前增加了一次线上劳动技术讲座,请技术指导老师为大家讲解基本劳动技术和生产安全注意事项。当然技术指导和安全生产提醒会一直伴随我们的整个耕读实践!
三、耕作
1、翻地
下午1点左右,同学们元气满满地来到农场。终于到了真正脚踏实地的时刻,同学们分好组后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耕作。第一个步骤是用圆头铁锨翻土,再用铁耙把翻好的土地整平,这样透气、营养、平坦的土地会成为庄稼合适的驻扎地。
“新手”们初使用农具是很不熟练的,但也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蛮劲儿,一会儿时间内几个人就翻好了一大片的土地。劳动更加火热,每个人越来越熟练,小组内的配合也更加默契,大部分人埋头翻地,另一部分人很快就把翻好的土地由高及低耙成一片平整的土地。土地被打翻了,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同学们用力驾驭着锹和耙,耕出了一片片整齐的沃土,黄土地变成了黑土地。翻地是个耗费两周多的大工程,之后同学们就可以起垄播种啦。
农场老师指导同学们如何正确使用农具
同学们正在翻土
2. 播种
4月1日,研究生支教团的23位同学也来到农场一起劳动。农场老师示范了起垄和播种的正确操作,同学们也学着拿起锄头朝两边挖开土壤,向中间隆起一座尖尖的垄,一直重复这个操作就可以堆成一条长长的土包。这也是一个难点。一是要控制垄的方向要直,不然歪七扭八浪费土地;二是深度要适宜,过深过浅都不适宜作物根部正常发育;三是垄的密度也要得当,需适应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
同学们正在起垄
起好一道道整齐的垄,同学们终于在三周的准备工作后开始播种!大家决定在这块儿地种玉米。挖出间隔均匀的小坑,撒上玉米种子,盖上泥土,再浇上水,完成了播种。即此每位同学在北京的西郊都留下了时时关心的羁绊,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情厚谊。
此前,农场老师示范种下的豌豆已经冒出了一排排绿芽。一部分同学这次被安排去为嫩芽除草。这可不是轻松的工作。不一会儿同学们就开始腰酸背疼。
同学们共同拔草
四、时日
耕读不仅是耕,还是且耕且读。在劳动休息的间隙,同学们会聚集在农场旁的长廊处拿起《论语》阅读。音乐也是我们耕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田间地头播放的耕读共享歌单,任何一个同学有意愿,都可以拿起麦克风,点好歌,在田野上引吭高歌几曲。
休憩时的歌声
去年寒冬播种的冬小麦
耕读为同学们提供了学校之外的另一个场景,在这里同学们体验劳动,感受劳动,与他人相联,把自己投射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我们了解彼此,一起种下希望,收获喜悦。
文案: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