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国际化交流
.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是2014年学校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创新而特设的“住宿制文理学院”(Residential Liberal Arts College),2016年开始正式面向全国招生。书院从成立之初起,就以“更人文、更国际、更创新”为己任,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和全球战略性定位。

作为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实验区,新雅书院走出的每一步都始终坚持中西、古今、文理的交叉与并举,重视跨学科、跨文化和跨文明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建设。鼓励学生在国际交流、文化交融中对自身、社会、国家和世界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反思,探索自身与外界的关系,探寻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角色和定位,在培养文化自觉、厚植家国情怀的基础上,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能力。

新雅书院:一个美好的设计

“新雅书院是一个美好的设计(beautifully designed),当代世界尤其需要人文教育和博爱教育。”2018年,新雅书院“对话格塔丘·恩吉达”学术沙龙活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清华大学中国-非洲领导力发展中心联席主任恩吉达先生对新雅书院如是评价。

2018年,新雅书院“对话格塔丘·恩吉达”学术沙龙活动

渊博雅正、器识为先。自2016年书院实体化以来,新雅书院始终以国际视野建设和规划学生培养体系和过程。积极邀请国际学者常年讲座讲学,并连续五年利用暑期进行全英文莎剧改编、排练和汇演,锻炼了同学多方的能力和素质;受疫情影响,2020年暑期英文训练由原定的莎剧排练改为经典翻译,2018级43名同学在主讲老师和助教的带领下,通力合作,用两周的时间,初步完成了英国政府20世纪20年代出版公布的《纽波特报告:英国的英文教学》的全文翻译工作,收效明显;寒假期间,书院结合“大学之道”“古希腊文明”等通识课程和相关专业,连续三年组织全体大一和部分大二学生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希腊、意大利进行海外研习和实践,在文明游走和国际交流中开阔全球视野,培养国际能力,锻炼跨文明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在国际学程方面,书院采取国内国外学术资源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推进。国际学者袁鹤翔教授、陈艳姜教授已连续4年为新雅开设“英国文学的人文理解”“文学作品导读:西方现代小说”等人文通识课程。2020秋季学期,曹莉教授开设了面对新雅和全校学生的全英文的人文通识课程“文学与大学(Literature and The University)”,得到学校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并将此课作为全球胜任力的示范课程来建设。

开拓视野,与时俱进。书院还将组织线上中外学者系列“新雅讲座”,以提升国际影响力。2020年秋至2021年春学年,书院将根据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努力建设2-3门由国际学者开设的全英文通识课程。积极加强与世界一流高校尤其是世界一流本科书院的交往和联系,推进开发新的国际化合作项目,培养全体学生的国际人文心智和全球胜任能力。

新雅国交:走向世界的一扇门

作为2020计划得以落地的基础环节,新雅书院国际交流协会(简称“新雅国交”)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全球胜任力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的重要载体之一。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协会充分利用在线学习的优势,组织“在线读书会与世界知识项目”“小语种学习互助项目”等活动,并将继续围绕“通专融合”“文明互鉴”“改革创新”“后疫情时代的人文与科学”等话题开展与苏世民书院学者的线下互访项目。

在协会所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自己对世界的探索,不断理解复杂多元,快速变化的世界,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观照自身和中国。作为书院学生走向世界的一扇门,协会也逐渐将国际视野从欧美中心地带延伸至世界其他地区和角落,切实拓宽全球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由同学们自主设计的“贫困与发展---东非实践”,聚焦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这两个中非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重点考察“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非合作,包括以蒙内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企在非投资与技术输出、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等,调查了解中非合作对当地人民生活和观念的影响。虽然由于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未能成行,但同学们在准备过程中阅读了大量中非交流和东非国家的文献,联络了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非盟使团、思达集团、森大国际机构,全球意识和对外交流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这段未完成的旅行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书院而言,在今后书院的国际交流活动中都是一笔宝贵资源。

国际交流协会成员陈宗昊同学在牛津大学进行英华学者项目学习期间,积极协助筹备新雅2020寒假牛津项目。在书院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新雅同学和牛津同学一起设计了专题论坛和圆桌会议。“在牛津的每一刻都是充满探索与挑战,不经意的转角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因此,敏锐的观察力使得我从细节探知全局,见微而知著,窥探英国社会的特质。”陈宗昊这样回忆他的牛津岁月。

新雅书院国际交流协会活动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协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和组织了多种形式别开生面的活动,充分发挥和体现了学生在国际化培养中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基于同学们对世界地理、历史的好奇心,协会举办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线上读书会,与中山大学古典学学长共同研读第二卷中雅典瘟疫相关内容。同学们参考历史资料、二手文献以及联系现实生活,对当下的疫情,特别是对后疫情时代出现的世界新格局和国际能力新挑战有了新的思考。

小语种项目充分利用线上的优势,加深同学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法语、俄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各个语种的负责同学在微信群内带来丰富多样的语言知识,形成小语种学习的互助氛围,并激发学生对英语世界之外的世界各地语言、文化的兴趣,进而了解更完整的世界。

“书院对话”是新雅国交与苏世民书院逐步建立的常规性交流活动。2019年度已成功举办6次,讨论内容涵盖中国诗词、美国高校招生政策等问题。在交流中,新雅同学与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苏世民青年学者互相介绍各自国家的文化、教育、时事、社会,彼此不断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培养更加开放的心态,广交好友;进一步理解个人与国家、中国与世界的紧密关系,增强对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和责任担当。

新雅书院国际交流协会活动

雅心意行:海外社会实践探索之旅

一方热土、一群骄子、一段假期,共同开启一段海外社会实践探索之旅。

2020年寒假,受新冠疫情影响,新雅书院一年级学生赴英国牛津、意大利罗马及希腊雅典的三个海外实践支队未能成行,但部分高年级学生得以在疫情暴发前完成了海外社会实践。

“雅心意行”实践支队在意大利

2020年,书院寒假项目在牛津、雅典等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意大利项目同样以文本阅读——玛丽·比尔德的《罗马元老院与人民》及《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为基础,以期学生在实地探访时能对意大利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脉络有深入和理性的认识。1月10日至22日,“雅心意行”支队13名二年级以上同学在吴家阳辅导员的带领下,前往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米兰三地,同学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考察意大利文化和社会。

总结会上,支队成员郭一川同学从建筑专业角度展示了本次实践的体会与收获。他以图文并茂方式,从路径、广场、建筑、区域四个角度解析“以历史为资源不断生长”的罗马、“穹顶之下的古老小城”佛罗伦萨、“拼贴的现代都市”米兰这三种不同的城市视觉结构,并以亲身体验对城市与时间、城市与生活、城市的识别性等经典城市空间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新雅书院海外社会实践活动

另一名支队队员李世豪同学尝试总结并梳理了“雅心意行”支队不同专业同学收获的共同点。他认为,支队不同专业同学的所学所见,背后都有着历史与现代共存、让世界变得更好等共同的理念。无论是米兰理工设计学院“从工业中来,到工业中去”的沿革,博物馆中所见的“未来主义”艺术品,还是罗马、佛罗伦萨、米兰三座城市的不同空间处理,都以意大利特有的方式勾连起某种历史情感,并促发种种指向未来的思考。

在一系列海外社会实践项目中,书院将不同专业背景同学的多元现实转化为学科交融、思想碰撞的宝贵契机,鼓励同学们在学校团委和新雅书院院务会双重指导下自主立项,申请聚焦高年级通识教育的海外社会实践项目。同时书院始终鼓励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积极与世界一流大学取得联系,进行学术访问和科研训练,在此过程中,书院相应的海外资助机制和政策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无论是疫情防控的白热化时期还是正在来临的后疫情时代,新雅书院的同学们在日趋复杂和迅速变化的世界格局中,多了一份学习、观察和思考的意识与责任。展望新百年,新雅书院将在造就清华大学一流人才这片热土上踏出新的足迹,在进一步重视师资队伍国际化和学科建设国际化工作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和文明背景的学生走到一起,在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征程中,不负韶华,努力前行。

由“新”到“雅”、由“通”到“专”、通专融合、学科交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识与专业相结合、大学与社会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新雅书院厚积薄发,努力打造通专融合,学科交叉的“新雅培养模式”,建立面向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雅学习共同体”,并以此为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国,认识世界,切实提高学生在国际环境中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全面培养学生跨文化、跨文明交流和合作所应有的人文心智,全球视野和胜任能力是“新雅模式”的题中之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挑战带来新动力和新能量,新雅人对当下和未来的关切和思考,也是对中国与世界的关切和思考——环球同此凉热,新雅在行动!


文章来源:清华新闻网11月16日电

通讯员:陈珊 张煜

供稿:国际处 新雅书院

编辑:李晨晖

审核:吕婷

上一篇:交流丨清华大学国际处、在线教育中心、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一行调研新雅书院

下一篇:新雅书院召开2020年寒假海外实践总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