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育 > 个性化发展
.

筚路蓝缕时,我们饮花吮露

——记雅志人的光爱征程

新雅书院雅志协会

王静姝

与大学生简历上琳琅满目的支教经历相比,雅志协会在光爱的活动显得渺小而平凡。然而,两年四个学期,真正参与其中的人都知道,这不是拯救学龄儿童的支教,而是雅志人与孩子们共同的征程。这段征程艰难,却依旧美好;这段征程已然走过两年,而雅志人还愿意继续走下去。

2016年9月,雅志协会仓促成立,也开始了与北京光爱学校的合作。光爱学校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是一所帮助困难儿童的小学。从课内知识一对一教授,到课外知识讲座补充,到戏剧表演,雅志人在光爱有过欣喜,有过失望,有过欢声笑语,也有过咬牙坚持。2017年社团招募一批七字班同学,2018年春天,第一次尝试每周在光爱学校的固定课程,共56人次赴光爱学校上课12次。至2018年6月,雅志人已经与光爱学校的孩子们共同走过两个春秋,在这里暂记雅志人在光爱的那些日子,谨以激励未来。

最初,雅志协会的同学们希望以自己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孩子们做课内知识辅导:2016-2017年秋季学期,同学们协调时间,每两周中的一个周末为孩子们提供一对一辅导,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此无法提起兴趣,哭闹、不情愿是家常便饭。2017年寒假,时任会长曾哲妮组织了探访各地儿童福利院运营模式的寒假实践,雅志协会的会员们深入自己家乡的儿童福利机构,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形式了解了当今儿童福利机构运营的特点与面临的困难。“寒假结束,我捏着我们有关福利机构运营模式的调研报告,略带犹豫地给校长打去了电话。也许就是那个瞬间,校长终于确信了我们的恒心,于是约我们去学校深聊。”曾哲妮这样回忆到。长期项目就此开始。为了改善孩子们的课程体验,2016-2017年春季学期和2017-2018年秋季学期,雅志协会决定采用小讲座形式,介绍课外知识,每次讲座前分工做幻灯片,讲述中国和世界地理、近代史、艺术史等,为了提起孩子们的兴趣,我们以故事为主,将知识嵌入故事。但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同学们的时间难以统一,时间协调难度极大;另一方面一次面对一个班的讲座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感兴趣,性格各异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或积极或消极,无法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这一年中,去光爱学校的次数很少,同学们常常无法控制课堂秩序,这也挫伤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来去的地铁上,我们都认真地讨论——课堂秩序与传授知识哪个更重要?多数人正襟危坐好还是少数人积极融入好?讨论给了大家一些思路,但真正的答案需要在实践中寻找。

2017-2018年春季学期,我们为课程加入了一个连续的主人公——小光,以使课程具有连续感,也让虚拟的小光能够在我们不去的时候陪伴着孩子们。同时,我们下定决心解决时间协调问题,将课程时间固定为每周四下午,在雅志协会内部进行了单独招募,集结愿意为此付出,甚至放弃学校一些其他活动的人。雅志协会的光爱小队就这样组建成功。光爱学校的老师希望我们提供一些心理辅导,于是,我们根据老师的建议,以一套儿童哲学丛书为蓝本,通过讲述其中的故事进行品德和心理教育。但是孩子们依旧兴趣不一,正在学期中绞尽脑汁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孩子们对表演这些故事有很大兴趣。于是,课程从讲座转为故事和戏剧表演。我们开始搜罗各种寓言故事作为德育素材,通过表演调动积极性。最初也出现了控场不力的问题,但大家磨合和适应后,这一改变确实带来了较大的好转。孩子们表现出惊人的兴趣,在学期最后甚至提出自己表演,课堂参与度极大地提高。半学期中,我们改编表演过《舒克与贝塔》、《鲁滨逊漂流记》、《小王子》等,这对协会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经历无数改变和探索,但筚路蓝缕时,我们饮花吮露,收获更多。

孩子们的眼睛里有星辰大海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样说。而在光爱的教育过程中,雅志人感受的,更多是灵魂共舞的过程,无论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享受其中,也在其中做着思考。

如林悦阳同学所说:“这些孩子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经历了我未曾体会甚至未曾想到的童年。光爱学校老师说,他们的社会经历也许比我都丰富。”正因如此,雅志人才能够在其中发现不同的世界,在反思中给予关怀与爱。

熊维清讲述了这样一段对话:

三年级班的一个孩子一向大大咧咧,却又小心翼翼地试探我们下学期还会不会陪在他们身边,满不在乎地说:

“我能猜到你们下学期不会再来了,我就知道。”

“我们还会来啊,之后你们还会认识新的哥哥姐姐呢。”

“可是你们再来也不会再教我们班了,我就知道。”

他突然认真地看着我。我被他认真的模样逗笑了,这一年来还真没有见到过几次这样认真模样的得才,于是也半开玩笑地回答他:

“只要你们不嫌弃我们。我们就还来你们班呀。”

“不嫌弃!但我觉得你们会嫌弃我。”

他偏过头,不再说话。我实在是愚钝,直到这时,终于知道他现在究竟是怎样一个心情在进行着这一系列的试探,假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害怕失去,拙劣地向我展示他自以为坚硬的壳,就像一只小鸡崽,抱着他的蛋壳试探着靠近我,一旦发现不对,尽管疼痛,他以为他就可以抱着自己的蛋壳跑开,然后继续让自己回到壳中,自己拥抱自己。

这是这些孩子们的真实写照,他们渴望关怀,却也害怕伤害。“也许曾经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为了生存而挣扎,他们或许仍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可是,这不能成为他们被人们遗忘或是无法拥抱正常的美丽的童年的缘由。”林悦阳同学这么说。

在绵密的夜空聚起一束光

也许十几个人做不了温暖大地的太阳,但当他们聚在一起,共同为一件事情坚持下去,他们会发现,星光即使微弱,亦能点亮夜空。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的很长。”龙应台在《目送》中这样描述这一代人,“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雅志人走过的路,有同龄人相伴,有年长者指点,因而面对困难,也走得有声有色。

当面对孩子们的不配合束手无策时,我们请教研院的老师指点迷津;我们结识了愿意全职在光爱工作的晓东学长。谈起这些在光爱探索过程中认识的人们时,曾哲妮这样说:“作为教研院的学生,他拥有许多人艳羡的大好前程;可他却告诉我们,以后想全职去光爱办学。 ‘因为受过帮助想要回报’,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却有着太多人不敢想象的重量。”

除了社团外的鼓励与示范,雅志人们自己的互相支持亦值得回忆。“雅志这个团体,更像是一群大孩子共同想要去做好一件事,说说笑笑背后满满都是青年人不轻易出口的在乎,跟孩子们道别,在前往地铁站的路上,在地铁上,我们常常会自己就说起这一次我们的表现、孩子们的反应、下一次我们要不要尝试怎样做------或者是一路聊聊其他的,在雅志中,即使说着园子里的事,也变得轻松起来,旁观起来,午往暮归,一路或畅谈,或欢笑,或安静看看这个世界。”熊维清这样描述每周4小时的外出。一次次可言仓促的光爱之行中,这些大孩子们,因为不同的原因走在一起,在各不相同的繁重学业之外,共同经营这样一项小小的事业。因为看到光爱学校的校长、老师在努力着,看到同校的学长在努力着,看到同行的同学在坚持着,王静姝把光爱这所学校称作天堂——“天堂里,孩子们是天使,他们口无遮拦,行无拘束,展示着至纯的人性与真实的现实。而成人们,他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理想,在责任与爱中不约而同走向一个方向。”

为什么要一直做下去

在大学生的公益活动中,支教作为成本最低的活动,已经成为最大热门。相比在地半年至一年的长期支教项目,在校大学生最常参加的便是在周末一次2-3小时的课程,享受展示学识与爱心的愉悦。若是被招募的支教志愿者,这样的课程大多数轻松而快活,有兴致便报名,无时间便放下,弹性且可支配的时间对生活丰富的大学生来说再合适不过。

然而,雅志协会在光爱的活动一开始便带着沉甸甸的重量,用马峻的话说:“做义工者的动力,可能更多地来自‘责任’,而非‘热情’。”最初联系光爱学校的曾哲妮也讲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可能只是一开始那份做长期项目的承诺。”“承诺”和“责任”这两个词,在两年说说笑笑的光爱之行中并不常被提起,但当面临其他活动的冲突时,或面临课程无法继续的种种情况时,那些渐渐沉淀的责任便跳出来提醒我们:你选择的事业是义务而不是回报,请坚持下去。

诚然,放弃是不少雅志人心中都出现过的字眼,但有老师的支持,有学长的鼓励,有同行者的帮助,也有心底的那份责任,尽管跌跌撞撞,2018年的春天,雅志人还是成功地完成了全学期12次的光爱之行。这是不断探索中迈出的巨大一步,也是之后前进迈出的第一步。王静姝把光爱之行描述为跋山涉水:“光爱之行确是一场跋山涉水的旅程,越过课业的繁重山丘,又要面对内心斗争的绝望之水,摸着石头过了河,才终于找到这世外桃源,桃源不在理想里,正是在这看似不完美的学校与每次都有瑕疵的探索里,在那些不‘优秀’的孩子和总是‘失败’的我们中。”

那么,雅志人还要继续走下去,一步一步,一点一点,陪着孩子们走过纯洁似玉的童年,也陪着自己走过热情似火的青年。

上一篇:新雅书院召开2018暑期社会实践总结会

下一篇:新雅2018“莎剧之夜”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