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雅·研 > 教学研究
.

2022年1月6日下午,新雅书院第七届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212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分为两场,第一场主题为“书院系统办学经验交流”,第二场主题为“新雅艺术类通识课程交流”。教务处副处长杨帆,书院管理中心主任、党委书记苏芃,书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朱德军,致理书院院长李艳梅,日新书院副院长顾涛,未央书院院长梁曦东,探微书院院长刘铮,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梅赐琪,新雅书院艺术类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李睦、王毅、青锋、刘晨、渠敬东、赵天叶、李溪,艺教中心张伟老师,以及新雅书院院务会全体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书院系统办学经验交流

第一场"书院系统办学经验交流"由新雅书院党工组组长阮东主持。

教务处副处长杨帆老师

新雅书院党工组组长阮东老师

书院管理中心主任苏芃老师对新雅书院组织书院系统的办学经验交流表示感谢,并就通识教育中人文类课程的设计问题与各书院院长进行了探讨。强基书院成立后,书院管理中心与历史系合作开设了八门历史类通识课程,并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开设了打通第一、第二课堂的思政课程,力求保证通识课的质量,不过也有部分学生反馈通识课程难度较大、通识与专业教育衔接不够等问题。新雅书院院长甘阳老师认为,在有限的学分内,不应强求学生修满每个门类的通识课程而导致对每一类都浅尝辄止,应鼓励学生在某一类通识课上尽可能深入。

书院管理中心主任苏芃老师

写作与沟通中心主任梅赐琪老师

梅赐琪老师介绍了《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建设经验。他指出,《写作与沟通》有着明确的训练要求:课程既不是要培养文学修养,也不是训练学术论文写作,而是强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一个专门的主题展开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形成问题和分析框架,最后完成完整的说理文的写作。他谈到,《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两点经验:第一是强调教学过程的深度浸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授,还要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小班的培养模式为师生的深入交流提供了支撑;第二是明确课程的期望管理,由教学中心统一规定课程要求,并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作明确说明,从而在教学之间形成良性的配合和互动。梅老师并谈到,未来《写作与沟通》课程希望能在与专业课的衔接上作更多探索,同时适度调整训练要求,以期更加有效地达到育人目标。

强基书院的院长们就各自书院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经验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研讨会现场

李艳梅老师对新雅书院给予致理书院的支持和帮助表达了感谢,她指出,面对一个复杂的世界,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李老师介绍了致理书院在交叉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弹性化专业培养和示范课程方面的建设经验。她谈到,致理作为一个年轻的学院,希望能尽快形成学院的底蕴和精神,从而对同学们形成正向的激励作用。

未央书院是清华五个强基书院中学生规模最大、专业覆盖最广的一个,这给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梁曦东老师介绍了未央书院成人成才、通专融合、本博贯通的三大培养理念。他指出,通识教育不只是在前两年让学生们上一些通识课,在课程以外对学生进行引领和教育同样非常重要。他希望通识教育能够贯穿学生四年甚至终身的学习过程,不仅仅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更能涵养他们的性灵,训练他们的情商。

刘铮老师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例介绍了探微书院的培养理念,即在“分子奇迹”中奉献“美好世界”。探微书院以化学生物系为基础,书院下设各专业都强调化学学科在不同具体领域的运用。通过导师制、微沙龙等培养环节的设计,探微书院希望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精神状态,提升学生的理想境界。

李俊峰老师介绍了行健书院围绕“力学”专业形成的理工衔接的培养特色。行健书院对数学、物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着很高的要求,为此书院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推动两个课堂融合的方式给培养方案“瘦身”,使同学们有足够精力来夯实基础。同时,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进度,设计了不同的培养模式,比如荣誉学位和“一人一策”的本博贯通培养等,以期更精准地达成育人目标。李老师也谈到,行健书院希望能够继续强化通识教育的比重,开出更多更好的通识课程。

顾涛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己在新雅书院开设《<史记>研读》课程的经历,他表示,日新书院的办学实践借鉴了新雅书院的很多有益经验。关于文科学生的通识培养,顾涛老师介绍了日新书院为学生定制的生命科学、工业工程设计和艺术类的几门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对培养人文学科的想象力多有助益。同时,日新书院也在积极打造一批优质的文史哲基础课程,并希望借助这些课程营造一个“日新共同体”。

致理书院院长李艳梅老师

未央书院院长梁曦东老师

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老师

探微书院院长刘铮老师

日新书院副院长顾涛老师

新雅书院院长甘阳老师

新雅书院院长甘阳老师介绍了新雅近几年在“五育并举”方面进行的探索。甘老师谈到,现在的大学生“智育”方面被填得很满,但是精神方面常有虚空感,少有真正的艺术爱好,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精粮吃得太多,忽视了精粮、粗粮之间的搭配与平衡。新雅的劳育耕读项目即是希望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一些尝试,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清华学生的身份放下来,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亲近中国大地、亲近劳动人民。耕读项目这两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同学们普遍觉得劳动很有收获,对身边的同学也都有了更多了解。甘阳老师指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最开始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一定会有冲突;面对学生的智识教育和身心成长上的不均衡,他认为,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腾出一些空间仍然是非常值得的。

新雅艺术类通识课程交流

研讨会的第二场聚焦新雅书院艺术类通识课的建设,由教务处副处长杨帆和新雅书院副院长赵晓力主持。

杨帆老师首先谈到,新雅书院这些年在通识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探索,特别是打造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优质的通识课程,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从全校范围来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张力始终存在,这也给通识课程的设计带来一些困难。她希望新雅书院通识课的各位授课教师能够从一线教学和师生交流的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推进全校层面对通识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

《艺术的启示》任课教师李睦老师

美术学院李睦老师从2014年开始即为新雅学生开设《艺术的启示》课程。会上,李睦老师从本学期课程最后一讲的授课内容出发,谈到了他在艺术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体会,例如,学生越来越习惯于一套艺术的标准,较少地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也往往过分崇拜技巧,怯于自我表达。《艺术的启示》希望化解同学们对艺术问题的概念化、知识化的理解倾向,鼓励他们从自身出发深入地感受艺术,捕捉自己被艺术触动的那个瞬间,从而重新召唤出天性中对世界的好奇和进行创作表达的勇气。《艺术的启示》是新雅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门通识课,也获得了同学们广泛的好评。而在李老师平实而生动的讲述中,仿佛让人置身于新雅《艺术的启示》的课堂,感受到艺术带给人的开阔视界和深沉力量。

《建筑与城市文化》任课教师王毅老师、青锋老师

建筑学院王毅老师和青锋老师介绍了《建筑与城市文化》课程的基本情况。这门通识课的授课对象大多是非建筑专业的同学,因而,如何把建筑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以及有深度的学理内容传递给他们,构成了对课程设计的一大挑战。对此,课程一方面强调了凝聚在建筑中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哲学思考,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深入“建筑”这一实体,以“建筑”的方式来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基于这两个训练目标,两位老师和助教团队设计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引入了现场讲授、外出参观和动手实践等丰富的课程环节。课程还要求同学们像建筑专业的学生一样完成一份“建筑设计”。虽然课程设置了相当的挑战难度,但两位老师表示,同学们的作业都很优秀,其中有几份已经能够达到建筑系学生的同期水准。两位老师进一步指出,《建筑与城市文化》的探索经验,也给建筑学院的专业课程提供了很多调整改进的思路。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任课教师刘晨老师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任课教师刘晨老师谈到,她希望这门课不仅仅是一门关于艺术史知识或审美能力的课程,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窗口,借助文艺复兴富有人文主义深度的艺术作品,深入思考人与自身、与他者以及与世界的关系。课程通过艺术作品,探讨文艺复兴与古代和中世纪的联系、“人”的概念、意大利人文主义,以及艺术与宗教、科学、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主题。刘晨老师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作业与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与心思,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状态,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课程。

《山水画的士人世界》任课教师渠敬东老师

来自北京大学的渠敬东老师本学期在新雅开设了通识课程《山水画的士人世界》。渠老师从艺术的“留白”概念出发,认为今天学生们的生活已经被填得太满,适当的“留白”、必要的逸出反而才是真正创造力的源泉。他谈到,山水世界是古代文人在世俗生活之外,创造出的更完整的生活世界;通过这门围绕山水画的课程的学习,他希望学生们在饱满的生活之外,能够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未知世界,并且不断地养育这个世界,从而保持对生活持续的动力和激情。甘阳老师也表示,这两年新雅书院集中地建设了几门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课程,也是希望能够培养同学们的“空灵之气”。

《中国花鸟画基础》任课教师赵天叶老师

杭州国画院的赵天叶老师今年应邀在新雅书院开设了两期《中国花鸟画基础》课程。如赵老师所言,这门课程不设学分,希望选课学生能够纯粹从兴趣出发,认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课程采用小班教学,每次课程的开始由授课教师简要介绍一些中国绘画理论、花鸟画相关知识,随后引入实践,让同学们自己动笔体会花鸟画的创作过程,老师全程在课堂指导,课下也有较多的师生交流。赵老师谈到,同学们在八周的课程当中,非常好地进入了状态,通过提笔、研磨、品读的过程,和古人对话,并尝试着进行自由、真诚的自我表达。

《风景与中国文人文化》任课教师李溪老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的李溪老师下学期将在新雅开设通识课程《风景与中国文人文化》。李溪老师谈到,中国艺术有自身不同于西方艺术的逻辑,它是在哲学对生死、形神、有无的思考基础上,开辟出了山水与自然,这是《风景与中国文人文化》课程希望传达给同学们的立意。李老师延续了渠敬东老师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解说,认为中国文人将自己对生活形态的思考融入了艺术创作之中,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活状态。她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理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风景”的意象所蕴含的历史的、哲学的反思,从中体会中国文人所追求的平淡、本真的生活状态与情趣。

艺术教育中心张伟老师

艺术教育中心的张伟老师介绍了《舞蹈审美与创作实践》的教学经验。这门课程不教授具体的舞蹈动作,而是鼓励学生释放天性,自己参与舞蹈编创。张伟老师向大家分享了本学期舞蹈课的学生作业以及他们的课程感想:学生们在选课前大多抱着图轻松、水学分的心态,而且一开始都不太放得开,但在真正参与到舞蹈创作,通过肢体进行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却收获了深刻的生命体验。张老师指出,不同于专业的舞蹈课程,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打通舞蹈原理和作为生命状态的舞蹈的本质,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涵育创造性的能力。

讲授艺术类通识课的老师们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对课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亲切而活泼的交流中,与会者们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在今天大学的环境中,艺术教育能够提供宝贵的、无法替代的价值;通过艺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命状态,从而回到自然、回归自我。老师们的思考与教学实践也为新雅书院的通识教育、艺术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一篇: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 丨“通识课程的思维养成:理念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举行

下一篇:新雅书院召开第二届教学委员会2021年春季学期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