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梅赐琪老师主持会议
8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与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写作中心”)在主楼212会议室联合举办了以“通识课程的思维养成:理念与实践”为主题的清华大学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专题研讨会。教务处副处长杨帆、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写作中心主任曹柳星、新雅书院党工组组长、副院长阮东、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写作中心副主任程祥钰以及来自新雅书院和写作中心的18位线下师生、150余位线上师生以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共同参加研讨会。会议由梅赐琪主持。
线上线下师生共同参加研讨
教务处副处长杨帆首先致辞。杨帆回顾了清华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高度肯定了新雅书院和写作中心在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探索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杨帆强调,通识教育既要带领学生去认知当下和未来重大的机遇与挑战,也要让学生去领略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广博的视野。杨帆希望新雅书院和写作中心能够从更深层次探索通识课程的建设,不断提升通识课程的质量,共同建设出有特色、高质量的清华通识课程体系。
杨帆老师致辞
研讨会上半场由新雅书院的开课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主题报告。美术学院教授李睦以“艺术的启示”课程为例,分享了艺术通识课程中的思维培养体会。李睦老师从2015年开始为新雅书院开设该课,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先后获评清华大学标杆课和通识荣誉课。李睦老师表示,在新雅书院开设通识课的经历使得自己逐步融入到通识教育的氛围当中,也渐渐理解了通识教育所要达到的思维养成的重要意义。在美术理论和实践教学当中,通过对各种形态的感知,李睦老师鼓励学生关注“内容因素”和“形式因素”的关联,进而带动和触发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和理解物体的形态结构,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艺术就是把那些只存在于我们想象空间里面的事物,通过不同的思维路径外化为现实的一个过程。
李睦老师
《艺术的启示》——校园写生
新雅书院助理教授李震以《中国哲学的思维训练:统会、分析与体悟——基于<中国哲学(1)>教学》为题分享了自己的教学体会。李震提出三个实现思维训练教学目标的关键词:一是统会,即在汇通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打通并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二是分析,着重训练学生准确读解、深入思考的能力,进而提升思想的准确性、明晰性和深刻性;三是体悟,注重价值维度上的灵魂塑造,将中国哲学传统当中有价值、有历史、有温度的宝贵财富带给学生,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或者宣灌。李震老师表示,自己未来的课堂将会朝着更加通识的方向进行积极探索,同时为更多的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宏观的中国哲学的学习氛围。
李震老师
《中国哲学(1)》课堂合影
来自新雅书院的两位同学结合自己在书院接受通识教育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理解。赵林曦同学(新雅2020级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专业)认为通识教育带给她逻辑思维和问题意识的训练,使得自己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视角和包容度去探索不同的专业领域。李清扬同学(新雅2019级物理学方向)认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是相辅相成的,通识课程的学习不但加强了思维训练,促进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格培养与价值塑造。
赵林曦同学
李清扬同学
研讨会下半场,写作中心教师和“写作与沟通”课(以下简称“写作课”)学生代表围绕写作课中的通识教育和思维训练展开分享。写作中心讲师张芬报告的题目为《在师生多元互动中实现思维养成——以“鲁迅”主题通识写作课为例》。张芬老师指出,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跨学科和多元化知识空间的融会贯通,注重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充分的课堂研讨、面批反馈、课外答疑、作业批改和读书会等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观察和理解写作对象的热情和兴趣。同时,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元知识的空间,增强文本的语境意识和历史感,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引导学生重视文本与现实的联结,培养学生在知识空间内部的洞察力。
张芬老师
写作中心讲师贾雯旭的报告题目为《通识思维养成的“中心法则”再阐释——以“传染病”主题通识写作课为例》。贾雯旭老师结合自己学术研究的背景和写作课的教学实践分享了自己对通识思维的理解,并以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为类比,介绍了帮助学生形成通识思维的有效路径。贾雯旭老师表示,写作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提升写作和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老师不宣灌的前提下让学生走出“有知混乱性”的状态,在实现专业知识的传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更新”。同时,通识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能力建构与迁移,进而养成跨专业融通的通识思维。
贾雯旭老师
陈思雨同学(外文系2019级英语专业)作为写作课学生代表分享了自己与写作课结缘的经历和对写作课的理解。陈思雨同学认为,写作课以文章写作训练为抓手,推动了学生多元视角的形成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写作课鼓励学生走出思维的舒适圈,形成破壁思维,激发了学生未来在其他领域进一步深入探索的勇气。
陈思雨同学
研讨会交流阶段,曹柳星老师提炼了研讨会中形成的两个重要共识。首先,通识课程中师生交流互动氛围的营造以及一定强度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对于师生双方的思维破壁与视角延展具有长期效果,应当继续保持。其次,不同通识课程的教师对于通识思维养成的核心理念的理解以及选择的教学方式是高度一致的。未来新雅书院、写作中心及其他通识课程的开课单位及教师可在实践基础上加强交流,强化通识课程的思维提升效果。
曹柳星老师
阮东老师对于通识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表示认可和欣喜。阮东老师结合自身的治学经历提出,通识课程应当是文理兼容、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传统教育被动接收的教育方式无法将数理通识课的核心思想方法提炼出来,也就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其独特魅力与内涵。阮东老师希望未来的数理通识课程能更多挖掘数理学科真正的魅力,期待通识教育建设能够加强理工科通识课程与人文社科通识课程的交流互通,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品位。
阮东老师
线上线下参与研讨会的师生还就通识课程思维训练的建设经验与挑战、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以及学生学习强度安排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张伟特老师
苏婧老师
同学讨论
最后,梅赐琪老师取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为喻,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梅赐琪老师认为,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对“一根芦苇”的全面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当专业教育试图把世界用最直观、最“看得见”的方式呈现给同学时,通识教育是要帮助“芦苇”在“看不见”的方向上形成更具有洞察力的思维。本次研讨会正呈现了在通识教育中为芦苇注入思想的可能性。梅赐琪老师希望新雅书院和写作中心的教师团队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交流互通,在通识教育的前路上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形成具有清华风格的通识教育理念及实现路径。
梅赐琪老师总结发言
清华大学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优化培养组织模式,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为主题,对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雅书院与写作中心在深入学习学校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精神的基础上,持续展开专题研讨系列活动,学习推广优质通识课程的建设经验,深度参与全校通识教育体系的改革工作。
会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