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聚焦 > 新雅院课
.

编者按

2022秋季学期,新雅书院邀请8位校内名师开设新生导引课,旨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看到并且开始去思考和学习大学的精神、人生的意义以及学科的精彩,进一步探寻志趣,积极规划未来四年的学习和发展。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从不同课堂中选取同学们的课程作业或课程日记,来回忆这段初入大学的经历,记录点滴成长。

今天推出的是林蔚然老师课堂的课程作业之一:蔡张姝、刘笑珊两位同学对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今老师进行采访。林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解答了关于产业理解和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

林今老师

嘉宾介绍

林今老师,2007年7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获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2012年1月博士毕业,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2014年7月博士后出站,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之后留校任教至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氢能系统及其转换研究所执行所长、能源物联网研究所执行所长。目前主要从事电制气与氢储能系统的控制与接入、能源物联网与新能源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产业理解】

Q1: 我国氢储能的现状如何?

氢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原料,同时也可用于储电。我国每年需要约3300万吨氢,传统的制氢材料是煤或天然气,制氢产生的碳排放大概占国家总碳排放的5% - 10%。制氢不但碳排放总量很高,同时碳排放强度很大。3300万吨氢大多数被用来合成氨和甲醇等初级工业品,规模大、基础性强,但很难产生高效益。

Q2: 氢储能有什么必要性?

首先,国家的碳排放,需要氢作为介质去减碳,这是无法通过电气化实现的。其次,

我们不缺资源,不缺需求,也不缺工艺,但非常缺少库存。我们国家的风电光伏资源非常丰富,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概可以开发6亿千瓦的光伏。我们国家有很多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内蒙的许多沙漠面积都很大,但风电光伏是靠天吃饭的,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

事实上,氢储能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都知道,氢易爆炸、难储存、难运输。但是这些劣势相对于锂电池、抽水蓄能等,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希望储氢发电能够具备火电的竞争力,而目前工业技术路线很难实现。但由于氢在减碳方面的无可替代性,我们必须继续研究下去。打个形象的比喻,氢处于在所有选项的中间位置,它不是最好的。但是目前没有比它更好的。

【成长经历】

Q3: 您是怎样选择本科专业的?

我是物理竞赛保送生,但选专业的时候不想读物理。电子系不收竞赛银牌,最终来了电机系。现在我觉得物理世界特别美妙。探究其中奥秘其实也非常有意思。

Q4: 您本科时的绩点如何?如何看待绩点?

当时我们年级有一百二十人,我的绩点大概是年级前十。我只希望同学们能活得快乐,不要去想太多。同学们要懂得把远大的目标拆解到人生的各个阶段,让每个阶段既快乐又有追求。千万不要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自己瞎想,徒增烦恼。

Q5: 您为何选择留校读博?

起初的想法很纯粹——为了做社工,后来做科研的时候跟工人师傅上跑下跑,包括跑全国各地的工地,慢慢地爱上了科研。之后去丹麦待了几年,回来后突然意识到中国风光的丰沛,最终决定在国内深耕。

Q6: 您的学术生涯遇到过什么阻力?

从选择可再生能源中的风电方向,到后来研究氢储能,我一直面临着质疑和压力。我读博士的时候有三个选项——电网、风电和火电,最终选择风电方向。得知我的选择后,我的家人特别惶恐,拼命给我打电话,理由无非是电网和火电更好找工作。阻力不止来源于家庭,也来源于一些资深的老师。当时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研究风电、研究氢能是没前途的,只有极少数老师支持我试试看。

Q7: 您如何看待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也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要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往往不够,要习惯于每天都活在陌生。我书架上的书也是跨几个行业。比如电力、热工、化工甚至会计学。在高中的时候,我对地理的了解仅限于省份的位置,而现在已经掌握了一个30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气象分布数据库,也通晓全国各地风光能源和制氢所用水资源的情况。我们学科从微米、纳米的微观级别,到千万公里的宏观级别都要涉猎,要把习惯陌生,当作自己的一个习惯。

Q8: 您有什么想对母校说的吗?

在我确定专业方向的时候,没有依据行业的冷热,而是选择遵循自己的内心。我非常感谢清华,八年时间,在几乎所有人都不支持你的情况下,我还能获得一些资源以开展自己的研究,还有一群“傻乎乎”的学生愿意跟着干,我自己都觉得很神奇。如果不是在清华这个环境里的话。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也是我想跟同学们说的,清华会支持大家,做一些看起来“不靠谱”的事情。

Q9: 您对本科同学们有什么指导和建议?

一定要加强对基础学科的重视。我刚才还在读《大学化学》这本书,数理化基础很重要,专业知识随时可以补充。在做科研时,需要敬畏工程,但不能害怕。找到一个新的方向,或发现一个陌生的领域,需要大家去做更多的创新,而非仅仅是内卷而已。


访谈、整理:蔡张姝、刘笑珊

指导:吴炳炎、林蔚然

上一篇:新生导引|“低碳科技”班特约采访——魏哲宇:我的创业之路

下一篇:克时艰 迎新年——新雅书院举行在校学生2023新年会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