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8月,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来自PPE、经济与金融、社会学、法学、建筑学等不同专业的14名本科生,在带队辅导员王舒艺的带领下前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生活。 支队成员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校园为主要基地,深入至伦敦市中心各类博物馆与艺术馆、城市街区等等之中,不仅在课程学习中对于许多横跨专业壁垒的诸如环境治理、区域公平、人工智能的社会效应等话题产生了新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也对中西方大学本科教育——尤其是通识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的诸多异同有了切实生动的“初体验”。
穿越里海、黑海和英吉利海峡,
来到这个博物、足球与酒的国家
划过亚欧大陆的大半,
走进这座高等教育的胜地
英国的人文风物,
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
从青年的视角出发,
以人文社科高等教育为锚,
在这里打破陈见,再省故知
项目简介
LSE100暑期项目是LSE为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学生定制的课程,由不同领域的教授学者为同学们授课。该项目以时代问题为导向,紧贴社会热点,课程内容多学科交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理解、分析能力,提升学生批判性思考水平,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本项目共3周,每周以一个主题为核心,从多个角度设计课程,启发同学们的思考。第一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周:如何达到社会公正;第三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此外还包括:政治学、哲学方向讲座;跨文化沟通课程;当地参访;国际学生联谊;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
01、课上的从游 Learning in class
第一周 Global Climate Change
第一周的课程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数据展示与事实分析,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迫在眉睫与全球治理的刻不容缓。
在《希望与气候前景(Hope and Climate Future)》的课堂上,我们接触到了“气候焦虑(climate anxiety)”这个词。对于如此宏大的议题,在参加LSE100课程之前,我们更多的感受还是“置身事外”。但现在我们意识到,“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在2023年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关键词。飓风,洪水,山火,愈来愈频繁的灾难提醒每一个人,原本蔚蓝地球的环境恶化正一步步走向不可逆。
在《环境相关的社会运动(Environmental Social Movements)》的课程中,教授们向我们介绍了全球正在进行的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在课程之外,教授们也鼓励我们观察生活中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不管是矿泉水包装上“完全可回收(100%recyclable)”的标签,还是伦敦贝丁顿的“零碳社区”,这些或大或小的努力都启发我们将情绪上的“anxiety”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离开英国前,某一个傍晚沿着泰晤士河散步时,我们抬头看到了建筑墙上的那句“我们没有其他家园(We have no other home)”“我们可以战胜气候变化(We can fight all climate change)”。这些话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行动的指南。
第二周 A Fair Society
在第二周的学习中,我们聚焦于“社会公平”这一重要议题。这一议题不仅涉及到理论知识的探索,更需要从实践中去感受、体验和反思。在“我们怎样创造一个公正的社会?(How can we create a fair society?)”这一主题的引导下,我们深入探讨了三个方面:伦敦的社会公平现状、代际间的公平以及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
首先,《伦敦的公平问题(Fairness in London)》课程展示了一个与我们过去理解中的伦敦截然不同的面貌。通过从“Mapping Deprivation” “Mapping Policing and Crime” “Mapping Climate Risk” “Mapping Healthy Streets”四个不同的维度来考察伦敦的公平问题,我们感受到了历史上各个时期伦敦不同地区的贫富差异,并分析了其中的深层次的原因。课后,我们还对当下的伦敦街道进行了实地考察。走在街道上,感受百年前历史与现代的脉络交织,眼前的社会差异引发了我们对英国社会的进一步思考。
而在《代际间的公平(Intergenerational Fairness)》课堂上,我们深入思考了当代人与前辈、后辈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每一代人都应享有公平的机会和权利。但在现实中,代际间的公平如何衡量和实现?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让我们认识到,公平不仅仅需要考虑当代问题,更关乎未来,关乎我们为子孙后代创造的世界。
最后在《教育公平(Educational Fairness)》的课程中,我们通过对比英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讨论教育对于公平的重要性。教育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更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公正。教育公平,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关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国家的未来。
回首这周的学习,我们经历了一次精彩的学术探索之旅。社会的公平背后蕴含了深刻的社会问题。我们深感庆幸有机会参与到课程之中,与同学们一起探索、反思、成长。
第三周 AI and Society
第三周的重点在人工智能与社会(AI and Society)。相比与国内更加偏向于技术层面的课程,这一周的讨论在于AI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依托周一上午《数据,人工智能与监视(Data,AI and Surveilance)》的概述与说明,下午我们在校园周边的街道上展开了一场“数据搜集之旅(Data walking)”,关注时时正在监控或收集我们隐私设备的设施,为后续的讨论奠定了基础。随后,我们就AI与隐私这一话题,进行了激烈的小组讨论,虽然最终也并未就不同主体应用AI收集隐私数据令人担忧的程度排序达成一致,但是这也使我们认识到每个人对何为隐私以及权利让渡的接受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正是当前通过政策与立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之处。
在《算法文化(Algorithmic Culture:Spotify unwrapped)》的课堂上,我们结合自己日常使用电子设备及网络的经历,反思算法是如何了解我们的喜好并据此实现精准匹配和推荐优化,从而实现其商业目的,帮助我们思考在怎样数据洪流中辨别是非、突破信息茧房拓展视野。
在最后的一天的讲座中,老师就职业发展这一主题为我们提供了相关建议与帮助,让我们了解了政经学院学生校园生活与职业发展衔接的多种途径,也提醒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相关资源。
师生留念
02、课外的探索 Extracurricular exploration
课余时间,同学们还游览了伦敦市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艺术展、剧院及名胜古迹,深入感受这座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城市的文化魅力。下面为活动及感受的剪影。
大英博物馆 The British Museum
在访学期间,恰逢大英博物馆推出主题为“晚清百态”(China’s Hidden Century)的大型特展,展出了许多珍稀藏品,许多更是首次面世。部分同学在课余前去观赏,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难免感慨万千。该展标题中的“Hidden ”让我们有两点感悟。一是在英国人接受的基础教育中,他们所了解到的是大英帝国的荣光,而对同期的中国人民所背负的苦难知之甚少。而这段由屈辱和热血共同谱写的历史相当程度上塑造了当代的中华民族性格,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华民族寄托在这段历史中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展品中有《南京条约》的英方原件、有秋瑾同志的衣袍和诗句……二是在很多人看来,晚清的历史是不光彩、让人不忍回忆的。但我们不应忽视那段时期普通百姓对生活和生命的执着、对艺术的追求与贡献。蓑衣箬笠是他们在田间劳作的缩影、龙凤袍服是她们日夜织就的宝物,即使生于内忧外患的末造,劳动人民仍然迸发着生的意志、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官方对这次展览主题的翻译是“潜光藏耀的世纪”,即使被蒙上了苦难的色彩,经过时间的疗愈,相信这段历史也会逐渐散发出独有的光芒。
格林威治天文台 Observatory Greenwich
比起贝克街、国王十字车站、西敏教堂,格林威治天文台显得暗淡不少。使得格林威治天文台闻名世界的,是穿台而过的零度经线。但当我们真正走进这里的时候,最先吸引眼球的却是望不尽的夹道草丛、闲散的游人和沐浴着阳光的土丘。格林威治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用来丈量时间的仪器,引发着人们对时间的思考;博物馆外,游人站在0°经线的铜色地线上拍照。本初的分割与本初的联结,同样惹人深思——究竟是时间框定了人,还是人框定了时间?
品味歌剧、音乐剧、戏剧、舞剧等
03、同学感想 Impressions
在英国的三周几乎让我完整地体会到了文化冲击的四个阶段。在对一切感到新奇、充满热情的蜜月期,我不放过课后的任何时间,步行逛遍了方圆5公里内的大小街道和诸多博物馆;而在热情退却,不适感回潮的过渡期,我倍感身处美食荒漠的无奈,对每天种类繁多的三明治也感到厌倦;在逐渐适应的调整期,我开始感受阴沉天气的魅力,习惯没有午休的作息,掌握微波炉烹饪的些许技巧;而在最终的融入期,我已经开始熬夜完成国内的工作,平静地按照一个赶ddl的大学生的日常那样生活。
——韩亦坤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并且挑战性的在那里学习生活三周!可能是因为同学们的陪伴,让我没有身处异乡的实感,很快适应了节奏~而且与同学一起在厨房里做饭很温馨,一起逛博物馆参观景点很快乐,还和之前不认识的朋友们熟了起来!总之是一段美好的记忆!btw上课体验感超棒!虽然是“老套”的主题,但是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切入点与有趣的授课方式(拜托,拿着地图在伦敦探险超酷的好嘛!)比如跨文化沟通课的老师让我们观察生活中英国人“奇怪”的行为,借此我进一步发现、思考了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谁能想到我们鄙夷的“中国式闯红灯过马路”是英国人常见并且被理解的行为呢?
——陈怡皓
三周的伦敦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的收获和见识太多,报名参加时希望加深对气候变化以及相关经济措施理解的初衷甚至也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了。在这段白天上课,课余走两万步,晚上在河边喝酒的日子里我接触到了对前沿问题的探讨、对文化差异的发现、对身边同学的认识和再认识。当然也认识了许多有趣的老师朋友,和一座有趣的城市。舒可在结业式上说得很对,我们都来自不同的专业与年级,回去之后真的就是各奔东西为自己的生活忙碌,能够在这里一起度过一段时日已经是很不易很幸运的了。当然在小组作业中也会偶有争吵矛盾,但大家思想的碰撞本身也是弥足珍贵的。总之真的很感谢,很幸运能参加这次的暑校!
——冯诗宇
在本科阶段的尾声来到LSE对我而言是一种“重生”,在第一天的欢迎仪式上,我们被教授们称为“future world leaders”,这也唤起了我刚来到新雅时的“初心”。甘老师讲,来到新雅就要想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在LSE短短的三周内,从气候变化到社会公平,再到人工智能的未来……那些在我们心底尘封已久的话题被提起,在这里的每一天也让我有了dream big do big的勇气。在课程之外,英国的生活也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在草坪上发呆读书、在泰晤士河边吹风、随意走进一家画廊看展、和陌生国度的陌生人在路上相遇、微笑,这短短三周也成为了我在保研最焦虑的日子里的golden days。
——杨珂涵
很幸运参加本次LSE之行,三周的游学不仅让我收获了全新的知识,还收获了新的朋友和经历。与四年前匆匆的伦敦之行相比,这次三周的时间让我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考文特花园有趣的街头表演,女王剧院精彩浪漫的《歌剧魅影》,令人热血沸腾的足球文化,还有从容散步的鸽子都让我徜徉在异国风情中,着迷于文化的多样性。同时,LSE的课程让我们对于气候变化、社会公平、人工智能和跨文化交流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考虑问题的视角,从treasure hunt到data walk,每一个课程的设计都十分有意义,让我们在短短的三周里深切感受伦敦风物,并在每天与陌生人的友好问候与交流中学会尊重与包容。
——任思颖
很幸运能够在伦敦LSE度过三周的学习时光,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可爱的老师们,带我思考气候变化、社会公平、人工智能等国际社会都十分关切的话题,还带我们漫步伦敦街头、体验英国酒吧文化、深入了解LSE历史…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程和亲切友善的态度让我感到来自异国他乡的温暖,与老师们的相遇与交流是我在伦敦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当然,除了上课,我也在一天天的伦敦漫步中深入体验了英国的悠久文化,感叹于他们精巧的城市设计和对自身传统的保护,虽然伦敦的餐食和物价令我稍许不适应,但能有这近一个月的时光,慢慢体验一个与我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的文化,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态度、衣食住行,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义的事。
——王霄肖
在LSE交换的时光里,我享受到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学术体验。在LSE的课堂上,我们深入讨论了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AI对人类的影响等话题。在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课程中,我意识到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公平的课程让我认识到了各种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根源和后果,以及我们如何采取措施来改进。而AI对人类的影响的讨论,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忧虑,期待AI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便利,但也担心其对人类工作和生活的潜在影响。而在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会在伦敦城内进行City Walk。从泰晤士河边的大本钟、伦敦眼,到散落在城内的小巷、公园,我都深深为这城市的魅力所吸引。每一次City Walk都让我更深入地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这次在LSE的交换经历是一次学术与文化的交融之旅,也将成为我一生中永远难忘的回忆。
——韦舜文
踏上旅途时看似漫长的三周伦敦之行,终究在时间飞速地流逝下变成了一场梦,让人忍不住反复品味。跳脱出各种丰富的课程、讲座和特色活动,最真切地感受是伦敦成为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在于三周徜徉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文化的浸润无声无息,我已然对伦敦的风物有了十分亲切的感觉。陌生则是藏在这座这座城市背后文化的让人诧异细节之处,透过这些,我能够更好地反省自己原本习以为常的行为,思考所处社会的种种现象,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不同文化,并学会互相理解包容。
——汤梦竹
在LSE做学生的日子好短啊,居然已经过去一周了。比起每周的议题和思考,我更愿意记得的是不同授课教师的风格气质,实在觉得在伦敦生活的幸福和安逸,便去想是哪些原因促成了不紧不慢的生活和学习节奏。
哪怕每天从早十到午四已经是英国很大的上课强度(谁家学校一年就修四门课啊),还有充足的时间给自己找一份心情安放,在每天来回走一个小时的上下课路上看头顶略过的鸟儿,听桥洞里回声飘荡的手风琴,被微风和分明的云赶着,如此这般,再去想着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走到何种生活中去,就有了许多从容和坚定。所以这三周虽为学习,但除去学习以外获得一种久久没得到过的松弛。不论AI怎么样,公平的路如何去,还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都在以上情境中成了一种附属而深刻的真实。
——尚铎文
为期近一个月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暑期学习兼社会实践,使我们从诸多方面体验了伦敦高等人文社科学校的大学学习生活。经由院校精心编排、富有创意的通识课程学习,我们获得了许多在实践中获得认识的机会——从学校周边街道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建设变迁,到能源产业分工与分布对全球不平等的影响,再到跨文化视域下AI技术普及为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挑战......支队成员们不仅在具体的学习中习得了新知,也在对于英国大学本科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全方位体验中重新感受、反思影响自己的大学教育问题。
——王舒可
世界广袤,我们要有扬帆济海的胸怀
世界浩瀚,我们要有上下求索的恒心
在三周的课堂里
我们聚焦气候变化、社会平等、人工智能
且学且思,探究如何承担时代责任,解答时代问题
在泰晤士河畔,在球场剧院,在教堂古建
我们亲身感受伦敦的风土人情
欣赏伦敦丰富多姿的历史文化,英伦的传统与现代
在LSE校园,在伦敦街头巷尾
我们与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友好交流
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英伦之行,不仅是为开阔视野,更是为深入思考
在伦敦的学习和旅行中,我们对外国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同时也从新的视角思考中国
“天下那么大,心胸也要大”
走向世界,关怀天下,我们仍在路上